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侨刊乡讯>>《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专题】中国二战史观视域下的海外华侨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2025年10月29日13:17  来源:中国侨联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80年前那场人类命运的大决战中,海外华侨始终参与其中,不仅为支援中国的抗日战争贡献卓著,而且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独特贡献。有关海外华侨在二战中的贡献,一直受到抗战史与华侨史学界的关注。以“华侨华人与抗日战争”“华侨华人与反法西斯战争”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检索,1954—2024年这70年间,共发表论文340余篇,另外还出版学术著作近20部、资料图文集20多部。其中,华侨华人与抗日战争是研究的主要论题,有论文320多篇,著述、资料、图文集30多部;而论述华侨华人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论文只有10余篇、图文集2部。张秀明对这70年研究进行了综述评论,提出1949年以后中国大陆的相关研究,分为4个阶段,其中20世纪90年代最为繁荣,重要的论题集中在华侨对抗战的贡献、华侨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国民政府的侨务工作、区域国别华侨与抗战、华侨与侨居地的反法西斯战争、各省籍华侨与抗战以及华侨人物研究等方面。有关海外华侨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研究,现有的学术成果集中于华侨在不同区域国别的战斗,直接以“华侨华人与反法西斯战争”为题的论文只有1篇,其主要论述对象是东南亚与美洲,美洲又集中于美国、加拿大,而没有将海外华侨与抗战纳入这个命题进行整体讨论。也有学者在论述海外华侨与抗日战争时涉及到华侨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关系。华侨史著作中多有海外华侨支持中国抗战和参与侨居国反法西斯战争的论述。2015年,国务院侨办政法司、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暨南大学等在广州联合召开了“华侨华人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国际学术研讨会,这是国内首次以此主题举办的学术活动。2020年,《丰碑:华侨华人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图文集,首次从反法西斯战争的整体视角,对海外华侨的独特贡献进行了梳理,提出了学术观点,但是受该书的图文集定位所限,没有详细地论证。总体而言,有关海外华侨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研究,迄今仍非常薄弱,还没有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学术界的研究视野长期聚焦海外华侨与抗日战争领域,缺乏世界的整体性视角,忽略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期间海外华侨表现出的对世界正义和平的关怀与贡献。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世界各地的华侨不仅是中国抗战的重要力量,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力量之一,应该从这个视角与高度对海外华侨在二战中的贡献进行深入研究与重新审视。

本文拟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整体视角出发,基于中国的二战史观,分析探讨海外华侨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贡献的世界意义,希望有助于丰富中国“二战史观”的内涵,助力重塑中国“二战地位”的时代命题。

一、中国的“二战史观”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法西斯国家发动的战争,法西斯国家结成阵线,既反对共产主义,也反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使中苏英美等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为了反对共同的敌人——法西斯的侵略,暂时搁置了意识形态的分歧,结成反法西斯的同盟阵线,取得了攸关人类前途命运、人类文明发展的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这场战争共有61个国家参战,20多亿人口卷入,战火遍及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大洋洲,战线遍布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死亡人口9000万,经济损失4万亿美元。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战场分布之广泛,参战国家之多,卷入人口和死亡人口之众,造成的破坏之惨烈,都远远超过了以往的任何一次战争,被称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破坏最严重、影响最深的全球性战争”。

(一)以西方为中心的“二战史观”

虽然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年了,但世人对这场战争的历史认识并不统一。这与二战各战场形成的时间有一定关系。1931年,日本侵华的“九一八事变”标志着法西斯的战火在亚洲的中国首先点燃;1935年,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将非洲拉入战争;欧洲战火引爆于1936年的西班牙内战,全面爆发于1939年德国进攻波兰,苏德战场形成于1941年;美国参与二战是在1941年的珍珠港事变之后。至此,世界反法西斯战线全面形成。而各战场的结束时间也不尽相同,非洲战场结束于1943年,欧洲战场结束于1945年5月,亚洲战场结束于同年9月。因此,各战场人民对战争进程有不同的感受,这是客观事实。但是,必须指出的是,不应以偏概全,仅以欧洲战场的进程来代替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整体性。

战后国际地缘政治的变化对二战史观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如果说在战争进程中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为了反对共同的敌人结成了同盟,那么,战后随之而来的冷战以及冷战结束后全球化进程中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动,加上文化偏见的影响,形成了有偏差的“二战史观”。在西方学术界和舆论界,“忽视中国说”“西方中心说”“二战六年说”“日本受害论”四种错误的二战史观影响很大。比如,有关反法西斯战争的起始,西方学术界和舆论界多以1939年德国进攻波兰为起点,而对日本法西斯1931年对中国的侵略、中国人民坚持抗战的历史,或忽略不提或轻描淡写,所以有“二战六年说”;有关战争的结束,在实际纪念活动中,西方多以德国投降的“欧洲胜利日”为重点,忽视亚洲战场是最后终结法西斯势力的战场这一史实。这些都是为了突出美英等西方国家在这场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些错误的二战史观背离了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事实,也违背了战争期间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对东方中国战场地位和意义的评价,显然是以西方为中心阐释和传播二战的历史认识,塑造了西方的“二战史观”。这些错误的二战史观抹杀了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牺牲与贡献,迫切需要正本清源。因此,王文等人在《纠偏西方“二战史观”,重塑中国“二战地位”》一文中提出的命题,具有历史的严肃性和现实的针对性。

(二)中国“二战史观”的完善

中国的“二战史观”是建立在尊重历史、世界整体性、人类道义基础之上的。

1931年,日本军国主义挑起了侵略中国的战争,中国人民将其视为对世界和平的挑战,中国政府通过国联进行调处。虽然日本军国主义也侵犯了欧洲的在华利益,但是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助长了日本侵略者的气焰。1936年,在德意法西斯的支持下,西班牙佛朗哥法西斯势力挑起了内战,“建立了一个法西斯式的单一政党的国家政权”。中国学者认为:“从世界范围看,从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的发展和行径所造成战争灾难的历史看,西班牙内战实际上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奏。”亚洲的中国和欧洲的西班牙所发生的战事不是孤立的。1937年5月,延安《解放》周刊登载了毛泽东5月15日致西班牙人民的公开信,信中明确指出:“我们中国共产党,中国红军和中国苏维埃认为西班牙政府现在所领导的战争是世界上最神圣的战争,这个战争不只是为了西班牙民族的生命,也是为了全世界被压迫的民族而战,因为西班牙政府是在抵抗破坏世界文明文化和人类正义的德意法西斯及西班牙的卖国贼们。西班牙的政府和人民正在向德意法西斯战斗,而德意法西斯却正是极力支持在远东进攻中国之日本法西斯的。······如果没有德意法西斯的帮助,日本法西斯是不会像今天这样疯狂地向中国进攻的。”这封公开信揭示了德意日法西斯是人类公敌的实质,中国抗战与西班牙内战都是为了反抗法西斯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二战的有机组成部分。按照整体的历史观,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就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起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是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共同胜利,各参战国人民、各战场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中,中国战场、苏德战场是东西方的主要战场,牵制了日本、德国两个最强大的法西斯国家的主要战争力量,牺牲最为惨烈巨大,中国死亡2100万人、苏联死亡2700万人,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美国总统罗斯福赞扬中国在极其不利的条件下顽强抗战,是阻止希特勒征服世界计划实现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对联合国家军队和全体人民的鼓舞,赢得了美国和一切爱好自由民族的最高赞誉。1945年德国法西斯和日本法西斯先后于5月、8月在欧洲和亚洲败降,9月9日,在中国南京举行中国战区日军投降签字仪式,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在其发端地的中国最后画上句号。因此,中国成为第一个举起反法西斯大旗,参战时间最早、作战时间最长的国家。

中国的“二战史观”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认识、把握历史本质的过程。2017年,“十四年抗战”的表述统一进入各级各类教材,解决了长期以来抗日战争起点认识不尽一致的问题。这不仅是中国抗战史观的改变,更是中国“二战史观”的完善。《人民日报》登载的张从田《确立“十四年抗战”的重大意义》一文,阐述了这一改变的四大意义。从二战史观角度来看,它有利于正确认识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从中国的二战史观重新审视海外华侨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可以发现两个特点:一个是历时性,一个是世界性。以下着重从这两方面进行分析。

二、历时性:海外华侨全程参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1931—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期间,海外华侨约有870万人。分布在亚洲、美洲、欧洲、大洋洲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95%分布在亚洲(东南亚最为集中)。来自中国的移民依然是海外华侨社会的人口主体,同时,侨居国出生的华人数量大增。到20世纪30年代初,新加坡、马来亚“土生华人”在当地海外华侨总人口的占比分别达到35.6%、29.9%;美国的“土生华人”占比在1940年达到52%。在1941年珍珠港事变爆发前,中国向东南亚等地区的移民一直在持续进行之中,不断为海外华侨社会补充新鲜血液,海外华侨成为人口规模较大、社会形态鲜明、组织体系完善的国际民间力量。他们也成为自始至终全程参与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国际民间力量。

(一)九一八事变后迅捷支援中国抗战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的消息传到海外,海外华侨群情激愤,快速反应,批评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坚决主张反击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9月20日,旧金山中华总会馆致电南京和广州政府,表示:“全侨愤慨,请即息内争,御外侮,以挽危亡,愿为后盾。”9月28日,新加坡敬时行等18个侨团致电国民政府:“侨等北望中原,忧心如捣,悲愤之余,誓死力争,以为政府后盾。”世界各地的华侨团体纷纷集会,发动侨胞支援祖国抗战。同时,致电国内,表明誓为国家抗日后盾的立场。11月16日,旧金山中华总会馆通过万国通银行电汇哈尔滨华商总会,转交马占山将军3万多银元,支持其领导的抗日义勇军。12月,旧金山三邑会馆电汇5300银元,古巴华侨电汇1万美元,支持东北义勇军抗日。1931—1933年,南洋华侨积极为祖国抗战捐款240万元国币。世界各地的华侨第一时间投入到声援祖国抗战的热潮之中,形成了一支重要的反抗日本法西斯的海外力量。

1932年“淞沪抗战”爆发,十九路军奋起反抗,迎头痛击日本侵略者。海外华侨欢欣鼓舞,热血沸腾,积极向十九路军捐款,在其收到的1068万元捐款中,四分之三来自海外华侨。由来自亚洲多国的250多位华侨青年组成“华侨抗日救国义勇军”奔赴上海参战,他们最初担任守卫任务,后编入十九路军61师,参加了闸北、江湾和吴淞一带的战斗。

(二)积极参加西班牙反法西斯战争

西班牙内战爆发后,华侨第一时间声援,投入战场直接参战。1936年7月17日,西班牙弗朗哥法西斯势力在德意法西斯的支持下,发动军事政变,企图颠覆共和国政权。共产国际向全世界发出号召,团结起来抗击法西斯,包括中国在内的53个国家和地区的共产党员和革命军人纷纷响应,组织起一支数万人的反法西斯革命军队——共产国际纵队,援助西班牙政府的战斗。西班牙内战成为欧洲反法西斯战争的前奏。在共产国际纵队中,有一个中国支队,主要由来自法国、英国、瑞士、美国、古巴、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的100多名华侨组成。他们有的是大学教师、医生、大学生、工程师,还有洗衣工、餐馆工、电气工、按摩师等。他们参加了马德里保卫战。中国共产党旅德支部负责人谢唯进(又名林济时)是这支队伍的负责人,任国际纵队炮兵政委。根据现有文献记载,其中19名华侨的祖籍分别为山东、浙江、广东、福建、河北、湖南、四川、天津、上海等地。1939年3月,马德里陷落,民主力量失败。但是,包括中国支队在内的国际纵队的英勇斗争,谱写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壮丽史诗。在西班牙内战期间,美国纽约唐人街的华侨还举行了反对弗朗哥、声援西班牙的游行,同样体现了华侨对世界和平正义和反法西斯斗争的关注与支援。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全面抗战爆发,“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海外华侨掀起了更大的援助浪潮,各华侨团体摒弃前嫌更加团结,齐心协力组织资源,成为祖国抗战强大的海外有生力量。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丰硕,本文不再赘述。

1939年,西欧战场形成,尤其是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珍珠港事变后美国参战以及日本侵略东南亚,世界反法西斯阵线最后形成。海外华侨在继续援助中国抗战的同时,还以多种形式积极参与世界其他反法西斯战场的战斗,一直到1945年9月日本法西斯战败投降。

三、世界性:海外华侨全面参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海外华侨不仅全力支援中国抗日战争,而且以多种形式全面参与世界其他战场的反法西斯战争。

(一)经济援助

海外华侨支持中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最直接和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就是捐款。他们对中国抗战的捐款尤其引人注目,对中国抗战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是大家熟知的。但笔者认为,华侨对世界各地反法西斯战争的经济援助同样值得关注。

比如,由美国华侨和美国知名人士发起的“一碗饭”运动,从旧金山扩大到全美国,影响极大。其募捐活动不仅受到海外华侨的鼎力支持,还得到美国其他族裔民众的热情响应。其捐款既援助了中国抗战,也赈济了二战中其他国家受难的灾民。华侨募捐活动的国际参与在欧洲也有体现。1940年、1942年,新西兰华侨还为支持盟军作战而多次捐款。美国参战后推出战时公债,华侨也贡献了力量。虽然华侨捐款、购买公债援助盟军的数额不能与援助中国相比,但同样明确体现了抗击共同敌人的意志。

(二)舆论宣传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从局部不断蔓延到全球直至最后胜利,持续了十四年。在这漫长的过程中,尤其是在两大阵线完全形成之前,世界人民对法西斯反人类本质的认识有一个不断深入和明确的过程。最早遭受法西斯侵略的中国也最早向世界人民揭露日本法西斯的本质与罪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华侨对此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1931年日本侵华开始,华侨在侨居国就广泛、持续地开展两个主题的宣传活动:一是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的法西斯面目,二是警示法西斯对世界正义与和平的危害,肩负起了为促进国际反法西斯统一阵线的形成而进行舆论支持的重任。

华侨在世界各地持续不断的宣传,逐渐让当地社会了解到日本军国主义对世界和平及其国家利益的威胁,推动了国际社会舆情向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的方向发展。比如,1937年11月20日至28日,美国反战反法西斯同盟在匹兹堡召开全美世界和平大会,1320人代表800多个社团出席,将反对法西斯侵略列入会议议程。这个影响相当广泛的社团不久后成立了“援华会”,推动援助中国的宣传并开展募捐活动。类似情况在欧洲的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以及亚洲的菲律宾、西印度群岛等地区也多有体现。

(三)全球参战

1941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发生重大转折。4月5日,德国、意大利、匈牙利法西斯进攻南斯拉夫;4月6日,德国、意大利进攻希腊;6月22日,德国进攻苏联。法西斯战火蔓延到全欧洲和大西洋,苏德战场形成。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并对英、美、荷在东南亚的属地发起进攻,战火蔓延到太平洋。至此,反法西斯战争形成了东亚、东南亚、西欧、苏德、北非、大西洋、太平洋、北冰洋、大洋洲战场。正如1941年12月9日《中国共产党为太平洋战争的宣言》中指出的那样:“日本法西斯这种新的侵略行为是与他十年以来对中国的侵略行为完全一样的,也是与德意法西斯对于欧洲、对于苏联的侵略行为完全一样的。自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全世界一切民主国家将无处不受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同时全世界的一切民主国家也将无处不起而反抗。全世界一切国家一切民族划分为举行侵略战争的法西斯阵线与举行解放战争的反法西斯阵线,已经最后地明朗化了。”1942年1月1日,美、中、苏、英等26国在华盛顿发表《同盟国宣言》(又称《二十六国宣言》),决心共同打败德、日、意法西斯,不到侵略国无条件投降,决不和敌国单独议和。此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阵线的正式形成,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反法西斯正义力量与法西斯势力的大决战来临。

在反法西斯战争的全面决战阶段,从法西斯势力挑起战火之初就投入反抗的华侨,其生存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侨居国或成为战场或被卷入战争,他们和侨居国人民一样对法西斯的威胁有了更直接深切的感受,深刻意识到个人命运、家国命运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联系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紧密。为了家国安宁,为了世界和平,在继续援助中国抗战的同时,海外华侨又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世界其他反法西斯的战场,与各国人民成为同一条战壕的战友,共同为人类的前途命运浴血奋战。

1.东南亚华侨的反法西斯斗争

东南亚是海外华侨最集中的地区。到1942年5月,日本侵略军先后占领了马来亚、新加坡、泰国、菲律宾、荷属东印度(印尼)、缅甸以及太平洋许多重要岛屿,铁蹄所至,生灵涂炭。东南亚华侨在侨团的组织下,于1941年12月起与当地民众共同展开武装抗争,先后成立了人民抗日武装,成为当地抗敌的主要力量。1942年1月1日,雪兰莪成立马来亚人民抗日军第一独立大队,最后发展到八个独立队1万多人,在马共领导下,华侨和其他族裔民众一起坚持到解放,成为新加坡、马来亚多支游击队中最大的人民抗日武装。菲律宾也成立了华侨抗日义勇军等多支抗日武装,其中,最著名、影响最大的是华侨抗日反奸大同盟、华侨抗日游击支队(简称“华支”),他们与菲律宾人民并肩作战,坚持到胜利。1945年8月26日,菲律宾军方这样评价华侨抗日武装的卓越贡献:“华支的官兵都是他国公民,按照义务,他们可不必负任何直接抗敌的责任。可是他们采取了这种行动,这就体现了他们抱着扶弱锄强的人类本性。”“他们对美国、菲律宾和其他盟国是尽了很宝贵的努力,而从一般意义上说,他们是为了民主的信念而建立了非常的伟绩。”在越南、印尼等其他东南亚国家,华侨同样与当地民众以武装斗争、地下抵抗运动等形式进行了英勇的反抗。

2.北美华侨的反法西斯斗争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华侨第二大分布地北美洲出现了华侨踊跃参军潮。如,1942年2月,旧金山第76征兵局就有2600名华侨报名;6月,纽约市有170多华侨参军。到1945年二战胜利,约有1.6万多美国华侨参军,占当时美国华侨总人口的20%,是参军人数占比最高的少数族裔之一。加拿大有500多华侨报名参军。美国、加拿大华侨与其他族裔军人混合编队,主要被派往东南亚战场、欧洲战场、大洋洲战场和地中海北非战场参战。美国华人青年刘孔耀在菲律宾吕宋岛写给亲人的信中回顾道:“美国筹备国防,维护世界和平,征兵过千百万,有美籍权者,一律被征入伍。”刘孔耀表示参加东南亚的战斗,“唯望早日胜利,光复我中华民族独立。”参加欧洲战场战斗的周瑞璧在给广东开平家乡亲人的书信中这样描述征战情况:“吾自入籍美军以来,不各[过]二年,由美而至英。自开大二战线之日,本军即入法国,以后周转于法国全境。现下矣注[驻]营在于比利市[比利时]国矣。现下联军向前猛进,料战事当不久可望和平实现,吾即返回美国。”这几封美国普通华侨士兵的家书中描述的战况和心愿,是众多在东南亚、欧洲参战华侨的共同心声。有的华侨士兵为解放欧洲献出了生命,陈景瑶中士就是其中之一。他获得美国总统罗斯福颁发的美国纪念状、陆军部长史汀生颁发的美国奖状。美国芝加哥华侨刘如基也参加了诺曼底登陆作战,后调到突尼斯,参与同隆美尔的德国军团作战,后北进意大利,攻入德国,在法国迎来胜利。还有华侨士兵在战斗中奋勇杀敌、九死一生,屡立战功。美国陆军第1军团第5军第28步兵师110团A连侦察兵、台山籍华侨士兵黄君裕,参加了诺曼底登陆作战,后转战法国、卢森堡、比利时、德国。在A连出征时的187名战友中,他是生还的5名军人之一,荣获美国军队最高的荣誉勋章、紫心勋章、铜心勋章等九枚军功章。参加世界各战场战斗的美国华侨战后成为一个光荣的群体,受到美国政府的表彰和当地社会的崇敬。

3.其他地区华侨的反法西斯斗争

欧洲华侨以他们的方式与当地人民并肩作战。1939年欧洲大陆燃起战火,法国的400多名华侨加入了法国的抗争。欧洲大陆沦陷后,一些华侨前往英国继续参加反法西斯战争,一些华侨转而参加或积极帮助地下抵抗运动。例如,法国华侨周亭身陷牢狱,饱受摧残;法国华侨钱直向和比利时华侨钱秀玲冒着生命危险传递信息,多次从盖世太保手中抢救抵抗战士。华侨用勇气、智慧、坚毅和良知赢得了欧洲人民的尊重。在苏德战场,莫斯科的中国留学生、华侨以及远东地区华侨和抗联战士组成的“中国旅”都参与了苏德战场的战斗,有的一路向西,直至攻克德国法西斯的老巢柏林。

在大西洋、北冰洋航线上,来自美国和欧洲的1.5万多名华侨海员成为盟军战略物资运输的有生力量,他们冒着德国空军轰炸、水下潜艇攻击的危险,为苏德战场、西欧战场盟军抢运物资、运输人员,不幸遇难者多达7000余人,为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大洋洲战线,澳大利亚、新西兰的华侨以及随盟军从菲律宾、瑙鲁、新几内亚等地撤来的3600多华侨和海员,四年间或直接在南太平洋、英国、东南亚前线战斗,或深入敌后出生入死收集情报,或参加船队运送物资,或在“华人劳工队”从事采矿、修理军舰等后勤保障服务。比如,阮来兄妹6人入伍参战,传为佳话。

四、海外华侨参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深层动因

在长达14年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海外华侨全程、全面参与其中,其动因何在?有学者认为,民族主义思想是激发华侨支援抗日的最重要的因素。反法西斯战争首先在中国爆发,中华民族素有浓厚的民族主义、爱国主义传统。从华侨与抗战的关系来看,这样的认识无疑是有道理的。同时,笔者认为,除此之外,从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海外华侨参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整体历史来看,还需要更深入地探寻其深层动因,揭示其更宏大的关怀。

(一)国际移民群体的世界视野

在漫长艰苦的14年反法西斯战争中,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华侨遭受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有数据显示,14年间,仅东南亚、日本等地的华侨死亡人数就超过25万人,财产损失超过了22亿美元,这是法西斯战火给全人类带来的灾难的缩影。海外华侨的国际性使他们天然具有一种世界视野和意识。1928年日本制造“济南惨案”后,陈嘉庚在新加坡筹赈山东惨祸全侨大会上发表的演说中,谴责日本人之残暴“实全世界所未有”,表示华侨赈济同胞的善举“即全世界人类所应尽之义务”。此时,反法西斯战争还没有爆发,陈嘉庚却从“世界”、“人类”的角度看待这场惨案以及华侨的赈济活动,反映了海外华侨的历史观、世界观、道义观。这一认知在14年的反法西斯战争中,得到充分的展现。

九一八事变不久,1931年9月22日,陈嘉庚在新加坡召开侨民大会,致电日内瓦国际联盟和美国总统,吁请“维持世界和平,否则导火线自此发生,将造成将来世界纷乱”。陈嘉庚极有远见地判断九一八事变是世界遭受法西斯侵略的“导火线”,从世界和平的角度发出警示。日本军国主义扶持的伪满洲国粉墨登场后,意大利法西斯予以承认,罗马华侨抗日后援会随即发表宣言,谴责这是“同恶相济的法西斯行径,实为世界和平的公敌”。此时的国际社会对法西斯的本质及其危害尚缺乏正确认知,而海外华侨却已经站在维护世界和平的高度,向人们揭露意大利和日本法西斯的危害,呼吁必须对这个“公敌”加以警觉,起而抵制。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陈嘉庚再次大声疾呼,此乃“盖世界和平与国际盟约之丧钟,中华民族与人类公理生死存亡之警号”。9月,全欧华侨抗日联合会发表多语种的《告世界人士书》,明确指出,中国抗战“并不是只为了自己的利益,并且是为了全世界人民的利益”。

不仅华侨团体的舆论宣传具有世界整体利益的关怀,很多华侨个人在其宣传中也自觉立足于人类的道义。比如,1940年1月18日,美国檀香山华侨孔长初制作了一封为了“正义与和平”的《公开信》,呼吁民主国家的公民广为散发,一起抵制日货,制止日本的侵略暴行。

(二)维护世界和平的信念

华侨在世界各地与法西斯战斗时,同样抱有很明确的维护世界和平的信念。参加西班牙内战的中国支队战士1938年通过《救国时报》向海外侨胞报告:“我们是为着维护正义和平,和反对战争侵略而到西班牙西参战的。”为了西班牙的自由和独立,为了帮助西班牙抵御法西斯,付出鲜血和生命也在所不惜,这是他们的信念,不少队员在前线阵亡,为世界和平与正义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海外华侨怀抱着为了维护世界正义和平的信念投身反法西斯战争,自觉地把参战国划分为民主阵线和法西斯阵线,表示华侨、中国站在民主阵线、世界和平一边,共同反对法西斯侵略。1938年3月,《救国时报》赠送给参加西班牙内战的中国支队战士的一首诗,明确地表达了海外华侨整体的反法西斯战争史观:“东战场,西战场,相隔几万里,关系文化的兴亡。咱们所拼命的,是对侵略的抵抗。咱们要贯彻的,是民主的主张。”“人类是兄弟姐妹,全世界是咱们的家乡。”1941年9月15日,香港《华商报》晚刊登载的《新家坡华侨援英运动》一文,报道了新马华侨为纪念英国反侵略战争两周年举行的援英大会上陈嘉庚的致辞:“中国为民主阵线之一环”,“是以今日欧亚各民主国家之抗战,在地域上言,虽属两面,而利害关系,实则一致也。”陈嘉庚在此将欧洲战场与中国战场视为利益攸关的一体两面,赞扬和支持英国在欧洲抗击德意法西斯。海外华侨自觉将中国前途命运与世界前途命运联系起来的意识和行动,站在了人类道义的制高点,从而赢得各国人民的理解、认同和尊重。

(三)中国共产党抗战主张的影响

海外华侨反法西斯战争整体观的形成,直接受到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的影响。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海外华侨就一直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抵御外侮。中国共产党及国内民主力量十分重视海外这支潜在的有生力量,通过各种渠道与海外华侨保持联系沟通,宣传对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政策主张。1938年,《八路军致华侨社团的公开信》表示:“我国此次为保卫领土之完整,主权之独立,民族之生存,与夫维护世界人类之正义与和平,以执行神圣对日战争。”1938年3月29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告青年侨胞书》也指出:“当现在国际法西斯猖狂的今日,在东方和西方,美洲和欧洲,殖民地和附属国”,要“坚决的反对国家法西斯的暴行”,“为世界和平及中华民族独立、自由、解放,奋斗到底”。1938年9月23日,宋庆龄在庆祝华侨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的致辞中,希望海外侨胞“联合世界上同情于我之国家及民族,为世界和平与正义共同奋斗,以促进反侵略的和平阵线之进展”。1938年,朱德、周恩来、彭德怀联名赠送给参加西班牙内战的中国支队一面锦旗,号召“中西人民联合起来,打到人类公敌法西斯蒂”。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得到了海外华侨的高度认同和拥护,鼓舞他们为推动国际反法西斯联合阵线的建立贡献力量。

(四)全人类正义的回响

随着战争的不断推进,法西斯反人类的本质逐渐暴露,残酷的现实教育了侨居国民众,他们逐渐理解海外华侨的宣传主张,同情中国抗战、共同维护人类正义的呼声越来越强烈。1936年9月,法国中国人民之友社、英国中国人民之友社等外国社团代表参加全欧华侨抗日联合会大会时表示:中国抗战“不单只是为了你们自己,也为了世界和平”。1937年11月3日,法国中国人民之友社在巴黎召集援华抗日各团体代表大会,通过的《决议案》宣示:“确定认为中国人民的斗争与全世界人民的利益有密切关系,确定认为中国人民的前途是关连着国际和平和我们文化的将来。”1938年12月,参加西班牙内战的国际纵队战士通过《救国时报》转交给八路军、新四军及南方抗日部队一封慰问信:“在西班牙参加‘国际志愿军’的各国战士,都抱着极大的热情与兴奋,向着中国人民为民族自由与独立的英勇斗争······并一心盼望中华民族与一切被法西斯所威胁之民族获得早日之胜利!”1938年,英国人民也发出了“我们援助中国······不仅为了中国和日本的人民,同时为了全世界,也是为了我们自己”的呼声,喊出了“今日炸广州,明天炸伦敦”的口号。侨居国社会舆情的转变也大大改善了华侨的境遇。在美国,珍珠港事变爆发后,数十年来对华侨紧闭的工厂大门向他们敞开了,“本世纪四十年代时,华人才开始被美国人当作朋友对待,因为这时华人与美国人对付的是共同的敌人——日本人和德国纳粹分子。”“变化大极了。”1942年,英国政府改变对华人海员原有的歧视性法规,新合同规定华人海员与英国海员享受同等待遇。

综上所述,胸怀世界正义和平、关切人类前途命运,是华侨在14年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坚定信念和不竭动力,激励着他们为援助祖国抗战不惜毁家纾难,同时与侨居国民众并肩作战,抗击人类公敌,共同迎来了世界正义力量的最后胜利!

五、结语:海外华侨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历史地位

在14年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800多万海外华侨全程奋战,全球奋战,其壮举具有世界意义,应该站在世界的角度重新审视海外华侨的伟绩。

(一)海外华侨的抗争具有人类的正义性

侨居世界各地的华侨是国际移民群体,他们本可以选择旁观避险,何况在战争爆发初期,其自身的生存发展还面临着诸多困难,他们参与反法西斯战争更是身处多种逆境。在南洋,殖民政府对日本法西斯采取绥靖政策,限制华侨的正义宣传和反抗行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的华侨受到排华政策的歧视性对待。在中国国内,国民政府采取的“不抵抗、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为华侨援助抗战设置了种种障碍。而难能可贵的是,在如此逆境下,华侨基于民族危亡、世界正义和平和人类前途命运的大义,持之以恒地投身反法西斯战争,其中华民族的道义观与生活在海外形成的世界观,赋予其反抗法西斯的坚定信念和积极行动,其壮举闪烁着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维护正义的人类进步的光辉。

(二)海外华侨的抗争具有高度的组织性

在反侵略战争中,民众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力量,而民众要成为现实的决定性力量,必须组织起来。14年反法西斯战争中,分布在世界各地的800多万华侨组织起来了,中国的抗战对此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以九一八事变为背景的电影《风云儿女》,将“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呐喊,传遍海外华侨社会,激励侨胞团结一致,挽救民族危亡成为他们的共同意志。其中,侨团发挥了华侨社会自我组织的关键性作用。1938年“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的成立,标志着南洋华侨在抗日救国的旗帜下第一次不分地域、不分政治倾向、不分阶层地团结起来。1943年“全美华侨抗日救国筹饷机关代表大会”在纽约召开,是美国华侨史上空前团结合作的大会。14年间,华侨社会动员之广泛,各阶层参加之普遍,组织工作之有力有效,前所未见,华侨社会的自我组织能力达到了一个高峰。正是这种高效的组织动员,使分布在世界各地的800多万华侨形成为一支反法西斯的国际社会民间力量。

(三)海外华侨的抗争具有显著的世界性

华侨参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其特点非常鲜明突出:第一,华侨是唯一参与时间最早、最长的国际民间力量,见证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整个历史进程;第二,华侨是唯一参与了东亚战场、东南亚战场、西欧战场、苏德战场、北非战场、大西洋战场、太平洋战场、大洋洲战场等全球战场战斗的国际民间力量,其贡献不仅仅限于援助中国抗战;第三,华侨是唯一在世界各地全程开展反法西斯舆论宣传的国际民间力量,不仅为中国的抗战争取了广泛的国际同情和支持,更对推动世界各国人民认清法西斯反人类的本质和面目、最终结成统一阵线,发挥了积极的舆论宣传作用,是世界反法西斯宣传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此,海外华侨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无疑具有世界意义。

(四)海外华侨的抗争丰富了中国的“二战史观”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海外华侨展现的中华儿女的大历史观、世界观、整体观及其一以贯之的对世界正义和平和人类前途命运的关怀与伟绩,赋予中国“二战史观”更加丰富的内涵,拓宽了研究视角。它启发我们对国际民间力量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和贡献的关注与思考;在人类文明面临世界性灾难的历史关头,海外华侨始终站在历史发展正确的一边,始终践行维护世界正义和平的实践,表现了海外华侨的价值追求和精神追求,是正确“二战史观”的组成部分,为当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历史启示。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有关海外华侨与抗日战争的研究在国内学术界仍处于边缘状态,而有关海外华侨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研究则更为薄弱。加强这一主题的研究,进一步丰富完善中国的“二战史观”,努力发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中国声音”,提高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研究中的话语地位,是中国学者面临的历史责任和时代使命。

(摘自:张国雄、刘进:《中国二战史观视域下的海外华侨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25年第3期。注释从略,如有需要请参见原文。)

(责编:李慧博、张雯)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