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侨刊乡讯>>《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专题】海外华侨与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若干问题再思考
2025年10月29日13:15  来源:中国侨联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80年前那场事关全人类前途命运的战争中,中国作为亚洲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牺牲,做出了决定性贡献。然而,一直以来,西方中心论主导下的二战史观,却严重忽视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近年来,歪曲二战历史、否定二战成果的思潮更是愈演愈烈。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80年前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华侨不仅全力援助祖国抗战,也为居住地的反法西斯战争贡献良多。今天,用正确的二战史观重新审视海外华侨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与地位,不仅具有学术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不揣浅陋,拟就这一问题进行初步分析,以就教于大方之家。本文首先从华侨史视野、抗战史视野、国际视野等多重视野重新审视海外华侨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与贡献,然后从双向视角思考分析海外华侨与二战的关系,最后就拓展海外华侨与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研究提出几点建议。

一、多重视野下海外华侨在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与贡献

(一)海外华侨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与贡献

众所周知,抗日战争是全体中华民族的解放战争,海外华侨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为抗战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如何更加客观全面地看待华侨在抗战中的地位与作用,还有必要从不同的视角进行审视。

1.华侨史视野下华侨的地位与贡献

纵观华侨与抗战研究,华侨对祖国抗战的支援与贡献最受关注,研究成果也最为丰富。长期以来,学者通过挖掘、梳理各种数据资料,勾勒出华侨援助祖国抗战的“实景图”。在经济上,他们通过大量捐款和捐助军需物资和民生用品、购买公债、巨额侨汇、回国投资、抵制日货等方式,全力支援抗战。比如,1937—1945年,华侨捐款总数超过13.2亿元国币;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向国内外发行了总额达30亿元国币的各类公债,1939—1942年,海外华侨购买公债就达11亿元国币,占比超过国民政府发行公债总额的三分之一;抗战时期侨汇数量增幅巨大,1937—1945年,侨汇收入合计达95.74亿元国币。在人力上,他们不远万里回国参战,投身抗战第一线。在政治上,他们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力量,在维护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同时,他们在海外进行积极舆论宣传,在争取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的理解、同情与支持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华侨史视角来看,学界一致认为,华侨的抗日救亡运动是华侨史上最伟大的爱国运动。比如,有学者提出,“海外华侨抗日救亡运动是我国全民族抗战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其运动之深入,群众之广泛,爱国之热烈和对祖国的贡献之巨大,实为华侨历史所未有。”“海外华侨对抗战贡献巨大,超过华侨对祖国任何一次革命运动的支援。”还有一个观点也是学界的共识,即抗日战争时期,华侨掀起了第二次爱国高潮。华侨史学界认为,华侨在历史上有两次爱国高潮。辛亥革命时期,他们从各方面支持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孙中山高度赞誉“华侨乃革命之母”。因此,辛亥革命时期华侨掀起了第一次爱国高潮。抗战时期,海外华侨以空前的规模组织起来、行动起来,全方位支援祖国抗战,掀起了第二次爱国高潮。

2.抗战史视野下华侨的地位与贡献

海外华侨为支援祖国抗战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是自抗战胜利以来得到普遍认可的、不容置疑的评价。但是,这个评价比较笼统。海外华侨对抗战的贡献,还需要从性质上将其具象化。

有学者提出,海外华侨在精神上筑起了抗日救国的长城,聚成了打击日本帝国主义的海外战线。也有学者提出,全面抗战时期,除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外,世界各地的华侨还开辟了一个范围更为广大的“海外战场”,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有学者提出,华侨在抗战中发挥了国内同胞难以替代的作用。海外华侨利用自身的特殊优势,根据自身的实际条件,以独特的方式投身到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抗战洪流之中,为抗战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发挥了独特作用。这些重要观点还未引起学界以及各界的充分关注和重视。

比如,从比较视野下分析华侨在抗战期间的捐款,有助于我们更加直观地认识华侨的贡献。有学者分析了抗战期间国内民众、海外华侨以及国际社会捐助中国抗战的情形。从捐献数额来看,1932年、1936年、1939年、1944年,国内民众分别捐献227.28万元、156.89万元、77.65万元、1.01亿元;1932年、1934年、1937年7月—1939年12月、1941年10月—1942年、1944年,海外华侨分别捐献488.51万元、9.54万元、2.11亿元、157.99万元、1318.61万元。虽然这些数字只是一个局部和侧面,但从中也直观反映出,抗战时期人数只有1000万人左右的海外华侨,与国内民众同呼吸共命运,为共同抗击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所做出的贡献。

3.国际视野下华侨的地位与贡献

海外华侨对中国抗战的援助从性质上来说是一种国际援助。中国开辟了世界上最早的、持续时间最长的东方反法西斯主战场,在漫长而艰苦的抗战中,中国人民长期在孤军奋战,孤立无援。1941年12月8日,珍珠港事变后日军突袭新加坡,向英国开战,陈嘉庚闻讯,“于是心中无限欣慰。欣慰者何,我大中华民国对敌抗战不孤,而最后胜利决可属我也。”陈嘉庚的心声是海外华侨始终心系祖国,关心祖国前途命运,并且自始至终全力支援祖国抗战的生动写照。

(1)华侨经济援助的意义

有学者认为,与苏联一样,中国进行的战争是抵御帝国主义侵略的防御战争。但与苏联不同,中国仅仅获得了少量租借援助,中国进行的是一场非机械化战争。因此,从国际援助视野来看,海外华侨对中国抗战的援助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占有重要地位。

关于外国政府对华的资金援助,陈嘉庚也有记载与分析。据他的分析,全面抗战爆发后的三四年间,苏联借助中国价值3亿美元的军火,英国借款500万英镑维持国币基金,美国借助4500万美元物资。此外,再没有其他现金资助。就国际民间捐助而言,有学者进行了统计分析。比如,1938—1945年,英国民间捐款达213.40万英镑、国币1.03亿元及大量物资。再如,从1939年4月至1941年11月,保卫中国同盟收到的现款有国币81.09万元、港币18.56万元、美元5.44万元等多种外币以及X光机、显微镜等大量物资。从1941年到1946年8月底,保卫中国同盟通过美国援华会得到拨款158.83万美元、国币4.39亿元。

关于侨汇的作用,陈嘉庚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全面抗战初期的侨汇发挥了政府纸币基金的作用。自七七事变至1940年的三年半中,国民政府先后发行了30多亿元公债,除了首次向民间募债外,完全依靠政府银行。而政府银行之所以有此能力,正是因为有巨额华侨汇款可作为纸币基金。按当时世界银行公例,有1元基金,即可发行4元纸币。他以1939年为例进行了分析。1939年,全年的军费为18亿元国币,同年,华侨汇入侨汇11亿元国币。华侨的汇款均为现金,如果政府以11亿元现金,存中外银行做纸币基金,便可发行44亿纸币。侨汇在弥补军费、政费等方面的作用十分显著。陈嘉庚当时的分析今天仍有启发意义。

(2)华侨政治声援的意义

除了经济方面的重要贡献外,海外华侨对抗战的政治声援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海外华侨的政治声援具有两个维度。从国内视角来看,海外华侨以其独特的地位和话语平台,从国家团结统一、民族独立解放的高度,为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挥了积极作用。从国际视角来看,海外华侨在海外的舆论宣传发挥了政治声援作用。比如,美国华侨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国民外交,揭露和驳斥日本在美的虚假宣传,在争取美国政府与民众对中国抗战事业的理解、同情与支持,争取美国对中国抗战的援助等方面都发挥了独特作用。海外华侨在舆论上对抗战的支援,“是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的贡献”。

(二)海外华侨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外华侨支援中国的抗战就是支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另一方面,随着欧洲战场的开辟、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等战争局势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国家卷入战争,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华侨也投身到当地的反法西斯战争中,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独特力量。

1.东南亚华侨的反法西斯武装斗争

东南亚是海外华侨的主要聚居地。东南亚华侨反法西斯活动有一个鲜明的分界线,即以1941年珍珠港事变为界。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主要是全力支援中国的抗战;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东南亚各地相继沦陷成为战场,东南亚华侨直接参与到反法西斯的第一线。他们与当地民族相互合作,互相支援,结成了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在侨居地展开了艰苦卓绝的反法西斯斗争。

东南亚华侨的武装斗争最为引人注目。周南京对此进行了详细分析。根据他的分析,东南亚华侨的抗日武装斗争有几个特点:第一,马来亚、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西加里曼丹)华侨的抗日武装斗争,规模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第二,各方都组织了抗日武装力量。如马来亚华侨的抗日武装队伍主要是马来亚共产党领导的马来亚人民抗日军,由中国国民政府和英国政府共同组成的特种部队一三六部队,国民党马来亚支部领导的华侨抗日军以及许多华侨自发组织的抗日武装。第三,地下抗日斗争最为普遍。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华侨都建立了秘密抗日组织。

也有一些学者进行了个案研究。比如,菲律宾华侨抗日游击支队(简称“华支”)在菲律宾人民和进步力量以及盟军的支持下,运用中共领导下的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思想和组织形式,在日军占领菲律宾期间与之进行了英勇的斗争。在3年零6个月时间里,华支对日作战260余次,歼敌2020余人。华支建军时仅有52人,全盛时也不过700余人。又如,许多越南华侨参加“越盟”组织,与当地各族民众联合抗日,华侨参加或组建的抗日武装组织队伍有数十支。越南华侨为侨居国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反对法西斯主义、捍卫人类尊严正义做出了宝贵奉献。

东南亚华侨在二战中的地位与作用应重新审视。有学者指出,“东南亚华侨的抗日斗争与中国的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相结合,有力地配合了祖国抗战和盟军在东南亚战场上的对日作战和反攻,直接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组成部分······对东南亚华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地位和作用,应做出公正的评价。让它们在中国华侨华人史、东南亚历史乃至世界反法西斯侵略斗争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2.其他地区华侨的反法西斯斗争

世界各地的华侨以各自的方式投身反法西斯的行列。如北美、大洋洲等地的华侨或参军服役,直接奔赴战场;或在后方积极生产,提供后勤服务。关于美国、加拿大等国华侨华人参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已有不少研究,在此不再赘述。仅略举澳大利亚与新西兰两例说明。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大批澳大利亚华裔青年踊跃参军,与澳大利亚士兵并肩战斗,还有大批华人海员和华工随军服役。新西兰华人以多种方式支援侨居地的反法西斯战争。他们筹款慰问在欧洲和非洲作战的新西兰陆军。他们踊跃参军服役,有不少人献出了生命;还有部分华人参加了地方自卫队、救护队,与当地人民并肩作战。新西兰华人还积极响应当地政府的《蔬菜供应》号召,驻新西兰美军果蔬需求的70%以上由华人菜农供应,有力支持盟军反攻作战。

总之,应该将华侨支援中国抗战及其在侨居地的反法西斯斗争置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视野之下进行审视。从这个视野来审视华侨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的研究还不多。廖小健是为数不多的将华侨支援中国抗战及其在侨居地的反法西斯斗争,明确置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框架下进行研究的学者。她以太平洋战争为界,分析了两个不同阶段东南亚和美洲华侨支援祖国抗战及其在侨居地反法西斯的活动与贡献,体现了宏大的世界视野。

二、双向视角下海外华侨与二战关系的审视

作为人类历史上空前的大浩劫、大灾难,第二次世界大战给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华侨同样造成了生命财产等方面的巨大损失,给华侨社会的发展带来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然而,迄今为止,就华侨与二战的关系,已有研究大多立足于华侨的贡献这一单向视角,对于战争中华侨的悲惨处境、战争给华侨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以及战争给华侨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则关注不多。有必要从双向视角审视和思考华侨与二战的关系。

(一)战争中华侨的处境

二战期间,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华侨随着侨居地卷入战争也直接处于战争状态,遭受了战争的冲击,大多数华侨原本艰难的生活更加雪上加霜。

欧洲是二战的西方主战场。二战期间,留居欧洲的华侨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下艰难求存。东南亚沦陷后,作为“敌国”的侨民,东南亚华侨首当其冲,遭到日军的疯狂报复。他们在经济上惨遭日军的掠夺,很多华侨更是惨遭日军杀害。战争导致的物价上涨、与国内家人长时间的失联和经济的拮据、战争中的死里逃生,战争环境下很多华侨的生活陷入绝境。很多华侨成为难民,被迫回国避难。此外,随着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侨汇急速减少甚至中断,依赖侨汇的侨眷生活越来越贫困,有的甚至走上了绝路。抗战期间的在日华侨,其处境尤为特殊和艰难。作为“敌国”侨民,他们不仅得不到祖国政府的保护,汪伪傀儡政权反而助纣为虐地成为日本的帮凶,华侨的权益任由侵犯,生计困窘、生活维艰。日本军国主义者对旅日华侨进行种种迫害,包括摧残社团、危害人身安全、打击华侨经济和劫掠华侨财富等等。华侨的生存环境十分恶劣。

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还不算多。值得注意的是,华侨华人中的有识之士,也在为铭记这段历史而努力。比如,马来西亚纪实文学作家、资深媒体人萧依钊策划了“日军铁蹄蹂躏下幸存者口述历史”采集工作,旨在让后人铭记这段血泪史,不让军国主义的暴行和受难者的血泪冤屈湮没在历史长河之中。参与此项工作的记者在马来西亚各地走访了近150位年过八旬的幸存者,并整理记述了其中120位的回忆录。最后,以《走过日据——120位幸存者的泣血记忆》结集出版。该书记录的日军对华侨犯下的罄竹难书的暴行,几十年后仍然让人不忍卒读。

因此,有学者呼吁,要改变长期以来的以中国为中心的研究视角,从海外华侨立场出发,关注战争对他们的冲击与影响,理解他们在动荡的时局中的立场与选择。

(二)华侨在战争中遭受的生命财产损失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海外华侨同样遭受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然而,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多,仅有少数研究关注这一问题。比如,有估计认为,仅东南亚华侨被杀害的人数至少有60万人以上。有学者认为,在日本占领期间,被日本占领军杀害的东南亚华侨约20余万人;东南亚华侨财产损失总额达20多亿美元。还有数据显示,到1943年日军占领整个东南亚,华侨青年失踪者有15万人,失业者150万人,乞食无依者有200万人以上,财产损失有200多亿元。“据不完全统计,整个大战期间,华人海员因担任盟国海上运输而不幸遇难者,多达7000人以上。”

关于华侨在二战中的生命财产损失,日本投降后,陈嘉庚出于维护华侨利益之目的,很有远见地及时组织调查委员会,调查敌寇占领期间华侨所受生命财产的损失,作为向日本政府索赔及证明日军暴行的资料。各地征集的材料汇编成《大战与南侨》一书,成为战时东南亚华侨损失的历史见证,也是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对华侨犯下滔天罪行的铁证。然而,有关该书史料的发掘与利用还远远不够。陈嘉庚在《南侨回忆录》中及时记录了新加坡华侨生命财产损失的调查结果。书中提到,仅新加坡市内市外被害的华侨就有约5000人;在新加坡“大检证”中被害的华侨有3299人;遭受日军酷刑的华侨有393人。财产损失方面,个人损失1178.14万元叻币,被迫购买的已成废纸的日军用票1.47亿元叻币;商店损失5583.68万元叻币,日军用票2.71亿元叻币。

目前,学界引用较多的是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对东南亚等地的华侨人口伤亡数和财产损失数进行的初步估计,即人口伤亡超过25万人、财产损失22亿多美元。但这一数据并不全面准确。黄晓坚对此进行了专门研究。他综合各种资料进行统计后指出,抗战时期海外华侨人口伤亡41.4772万人,财产损失22.1093856亿美元、25.55亿元国币、123.2326万英镑、145万荷兰盾。这一结论虽然也只是一种估算,但这种尝试难能可贵。华侨在二战中的生命财产损失仍然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三)战争对华侨社会的影响

抗战对华侨与祖国关系、与居住地关系以及对华侨社会自身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有些学者注意到了这一现象,但对这一议题的研究还远远不够。

首先,因抗日战争“关系国家民族存亡,事体极为重大”(陈嘉庚语)。为了支援抗战,华侨社会跨越地域、帮派等藩篱,破除内部的各种成见和隔阂,实现了大联合、大团结。在中华民族危急时刻,海外华侨以国家民族大义为重,团结凝聚在抗日救国的旗帜下。其次,抗战期间,海外华侨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空前觉醒与高涨,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空前强化。最后,因战争中中外关系的变化以及华侨与当地人民并肩抗击法西斯,得到了侨居地政府和社会的认可与接纳,他们在当地的地位得到了改善与提高。比如,战时因中美成为同盟国,美国于1943年废除已实行60年之久的《排华法案》,允许包括华工在内的华人入境和入籍美国;1945年年底又通过《战时新娘法》,允许参加过美国军队的华人将妻儿接到美国定居。从根本上改变了美国华侨的法律地位与社会结构。再如,抗战期间,新西兰政府放宽了中国移民政策,使得华侨家眷以难民身份入境新西兰并获得永久居留权,改变了新西兰华侨以男性为主的人口结构,开启了华侨社会的家庭时代和落地生根的时代。同样地,共同抗战使菲律宾华侨加强了团结与合作,内部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共同抗击日军侵略使华侨赢得了菲律宾人民的尊敬与赞扬,社会地位得到了提高。因此,华侨与抗日战争的历史,不仅是一部感人的爱国史,也是一部当地华侨社会的成长和演变史。

总之,就华侨与抗战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而言,它不只是一部爱国史、贡献史,也是一部苦难史、奋斗史、变迁史。从华侨主体视角、从双向视角来重新审视、理解华侨与抗战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关系,十分必要。

三、拓展华侨与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研究的建议

海外华侨不仅是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力量,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独特贡献。加强与拓展华侨与抗战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研究,可以为纠正以西方为中心的二战史观提供参考借鉴。

(一)陈嘉庚“学术遗产”的挖掘

陈嘉庚是著名爱国华侨领袖、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和社会活动家,一生爱国、一生创业、一生兴学。毛泽东赞誉他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2014年10月,在陈嘉庚诞辰14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厦门市集美校友总会回信中提出要弘扬“嘉庚精神”。有关陈嘉庚先生的光辉一生以及嘉庚精神,长期以来学界已经积累了丰富成果。然而,陈嘉庚在记录和保存历史方面做出的贡献还缺少关注与研究。可以说,陈嘉庚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学术遗产。比如,他在避难爪哇期间写下的《南侨回忆录》,日本投降后陈嘉庚组织调查华侨所受生命财产损失而编成的《大战与南侨》,1949年回国参加新政协前出版发行的《陈嘉庚言论集》以及1949年回国后撰写的《新中国观感集》等,都具有重要而独特的史料价值。其中,《南侨回忆录》和《大战与南侨》是关于华侨与抗战的重要史料。

《南侨回忆录》记录了华侨支援抗战的历史和抗战期间陈嘉庚回国考察的见闻,1946年出版后成为畅销书,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南侨回忆录》作为真实、客观纪录华侨支援祖国抗战的珍贵史料,成为有关华侨与抗战研究的重要资料来源之一。在《南侨回忆录》“弁言”中,陈嘉庚明确表示:“此回忆录盖原为纪念华侨参加抗敌而作。”为什么要特别为华侨留此纪录?他担心不只时人不知晓华侨对抗战的贡献,后人更会以为华侨在国难当头时“不思回国报效,尚在海外逍遥也”。《南侨回忆录》初次印行近80年来,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的版本重印,成为有关华侨与抗战研究重要的参考资料。综观有关华侨与抗战的研究成果,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对《南侨回忆录》的引用都很多。历史充分证明了陈嘉庚的先见之明及其为华侨代言的爱侨之心。

《南侨回忆录》不只是陈嘉庚的个人回忆录,更是海外华侨的群体记忆;不只是个人史料,更是抗战史、华侨史等宏观历史记录;不只是经济史史料,更是政治史、社会史等史料;不只是传记,更具有信史、正史性质。从时间上看,该书是在战争还未结束就完成的,可说是“鲜活”的历史纪录。陈嘉庚具有敏锐的政治眼光与大局观,对事物的观察、对时局的判断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陈嘉庚对是非的判断出于国家民族大义,而非个人小我,不会因私废公,立场公正客观。作为南侨总会主席,他是华侨抗战的组织者、领导者、策划者、行动者,所言所述都是亲历亲为的经历,而非道听途说的传闻。正如他在《南侨回忆录》中所言:“余忝任南侨总会主席,所居新加坡为南洋最重要商埠,且曾回国慰劳,对国内政府及战区官长多有接触,对南洋各属侨胞筹款会,更有往来,所以知之甚稔。”《南侨回忆录》的史料价值与学术价值历久弥新。

比如,他在弁言中有言:“南洋侨胞虽号称有一千一百万人,其中暹侨五百万人被当地政府压抑不得公开援助祖国,而各属侨生约一百万人则多乏祖国思想。此外,尚有五百万人之众,其中殷富侨领不少,如肯努力提倡,义捐及增寄家信,至少可加一倍。然或以领导不力,或袖手旁观,致成绩有限。故祖国虽遭此空前危险关头,而南洋华侨既众且富,义捐及私家汇寄,犹未及在洋资产十分之一也。”

笔者从这段话里至少得到三点启发:第一,对当时东南亚华侨的人数与构成有了新认识。有关抗战时期东南亚华侨人数,有800万人之说,1000万人之说,1100万人之说等说法。陈嘉庚印证了1100万人的说法。其中,泰国华侨人数占了有500万,几近一半。这个数字有些出人意料。“侨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当地出生的华裔有100万人。这个数字学界关注和引用都不多。第二,华侨支援祖国抗战面临着复杂的国际环境。侨居地政府对华侨支援中国抗战态度的并不一致,泰国华侨面临着更大压力。第三,众所周知,华侨支援祖国抗战贡献卓著,陈嘉庚一方面肯定华侨对祖国抗战的巨大贡献,另一方面又觉得华侨并未全力支援祖国抗战。这是他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的。如他所说,热心社会事务、尽国民职责是他的天性与兴趣,他可以做到毁家兴难,随时准备以身殉国。所以,以己度人,觉得华侨都应该多出力支援祖国。这恰好从一个侧面体现了陈嘉庚国之大者的风范。

总之,以《南侨回忆录》为代表的陈嘉庚的学术遗产,是我们深化华侨与抗战研究、拓展学术视野的独特而珍贵的学术宝库。

(二)外文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的借鉴与利用

从目前研究成果来看,有关华侨与抗战的史料来源主要是当时国内的相关报刊、海外华文报刊以及当时的官方档案资料。这是合情合理、自然而然的事情。但是,海外华侨支援中国抗战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具有国际意义,他们的贡献与牺牲得到了侨居地政府和民众的尊重与肯定。国际社会如何看待与评价这段历史,值得我们关注与借鉴。比如,德国法西斯在欧洲发起战争后,英国对德宣战。英国驻新加坡总督发起了援英和献“爱国金”运动,新马华侨积极响应,在短时间内就为伦敦募捐汇寄了37.5万英镑。反德援英运动一直持续到东南亚沦陷。华侨的义举得到了英方的赞佩与感谢。然而,对这方面情况的关注与研究还很不够。

有些学者注意到了外文资料的引用。比如,王娟在新西兰华侨与反法西战争的研究中,引用了一些英文文献资料。新西兰本地媒体在《我们应该感谢中国人》的报道中写到:“中国为自己的生存而经过4年余的艰苦抗战,其坚毅勇敢精神确为我们所钦佩。侨居此间的华人,我们所知道的已经用尽他们的方法与苦心去帮助他们的祖国,他们的爱国精神可敬可仰。他们不但为他们的祖国出力,现在他们并为我们服务。市中心区的E.P.S救伤队全部由华人负担,所以我们每个市民,应该多多感谢为我们服务的国际友人。”新西兰华人学者叶宋曼瑛举办过《好样的外来人——大战期间新西兰华人参战纪实》的英文展览,生动展现了新西兰华人在新西兰军中服役以及因其功绩而得到新西兰政府和民众认可与接纳的历史。新西兰还有一些关于二战中的华人的英文文献。

但是,这样的研究尚不多见。他者视角有助于我们拓展研究视野,深化华侨与抗战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研究。

(三)加强国际学术交流

从现有资料看,华侨与抗战研究的国际学术交流还比较滞后。笔者所知,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只举行过三次较大规模的海峡两岸及国际学术会议。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与新加坡南洋学会于1987年9月在暨南大学联合主办“海外华人与抗日战争国际研讨会”。1999年8月,中国华侨历史学会与广东华侨历史学会在广州举办了海峡两岸“华侨与抗日战争”学术研讨会。在会议研讨中,海峡两岸学者紧紧围绕会议的主题,就抗战时期的华侨爱国主义思想、侨务政策、区域及国别华侨抗日活动、华侨抗日团体、群体活动和人物评价六个专题,进行了热烈讨论。此次会议为海峡两岸侨史学界增进沟通与理解、促进两岸学术交流搭建了一个新平台。2015年,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由国务院侨办政策法规司、暨南大学主办,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暨南大学出版社承办的“华侨华人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暨南大学举行。来自美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以及大陆、台湾与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近百名学者参加了会议。大会分“海外主要侨居国的华侨华人与二战”、“华侨华人与中国抗战”、“抗战时期华侨华人与民族意识”、“抗战时期华侨华人的经济活动”、“华侨华人史料与文献”等八个专题进行了分组讨论。会议将华侨与抗战置于世界反法西斯视野下,拓展了研究视野,参与学者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国内外学界的一次深度交流。

学术交流对学术研究的促进作用不言而喻。从华侨华人研究的学科发展来看,学术交流特别是国际学术交流的机制化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趋势。比如,国内各研究机构每年频频举办各类会议;世界海外华人研究学会(ISSCO)以前三年举办一次国际会议,现在每年都举办地区会议;世界海外华人研究与文献收藏机构联合会会议也在定期举办。相比之下,以华侨与抗战暨反法西斯战争为主题的国内国际学术会议还不多见。这也是今后需要拓展的一个方向。

四、结语

80年前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全人类共同的经历和共有的历史记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外华侨不仅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也是世界反法西斯的独特力量。从正确的二战史观来审视,华侨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体现。然而,对这段华侨史的研究还有诸多可拓展的空间,需要学界拓展视野,提高站位,更加全面客观地理解与研究这段历史,从中获得更多启示。此外,这段华侨史的社会知晓度还比较低。虽然主流媒体、侨务部门进行了宣传,但受众更多仍局限于侨界。社会各界的知晓度和关注度还不高。因此,亟需创新宣传方式,充分利用新媒体,在国内外广泛宣传华侨在抗战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华侨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这一主题不仅具有学术价值,而且具有现实意义。历史远未终结,学术任重道远。

(摘自:张秀明:《海外华侨与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若干问题再思考》,《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25年第3期。注释从略,如有需要请参见原文。)

(责编:李慧博、张雯)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