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侨联要闻
程红出席中国博物馆协会华侨博物馆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全体会议暨(首届)华侨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
2025年10月22日10:13  来源:中国侨联

2025年10月15日至17日,由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中国博物馆协会华侨博物馆专业委员会、福建省侨联、泉州师范学院主办,泉州市侨联、泉州文化遗产研究院、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承办的中国博物馆协会华侨博物馆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全体会议暨2025首届华侨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在福建泉州召开。

中国侨联副主席程红,福建省侨联党组书记、主席陈式海,泉州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柯瑞清,福建省文旅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傅柒生,泉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统战部部长刘林霜,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副馆长(主持工作)宁一出席会议。来自广东、福建、北京、浙江、山东、黑龙江的华侨博物馆专委会会员单位代表,以及来自北京、福建、广东等文博机构、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110余人参加此次盛会,共同探讨华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前沿理念和实践创新。研讨会开幕式由福建省侨联主席陈式海主持,主旨发言环节由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副馆长雷霆主持。

程红在讲话中对华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提出三点希望,一是深学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筑牢华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思想根基。讲好“侨”的故事,不断增强海内外侨胞对祖(籍)国的历史认同、文化认同和情感认同,在团结引领海内外中华儿女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彰显“侨”的作用。二是系统落实相关要求,推动构建华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四梁八柱”。以“系统保护”夯实根基,确保华侨文化遗产“留得下”;以“创新传承”赋能价值,推动华侨文化遗产“活起来;以“深度阐释”挖掘价值,让华侨文化遗产“有内涵”。以“广泛传播”扩大影响,让华侨文化遗产“走出去”。三是加强协同,凝聚华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强大合力。推动形成各方力量上下联动、左右协同、内外合力的工作格局;创新社会参与,激发多元主体积极性,让华侨成为华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主角”;依托华侨博物馆专委会平台,以合作共赢推动华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更好传承保护。

傅柒生从文物保护的角度,强调了华侨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与保护的重要性。刘林霜介绍了泉州在华侨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方面的丰硕成果与未来规划。柯瑞清在致辞中表示,泉州师范学院将致力于为华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活化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

主旨演讲中,泉州文化遗产研究院杨昌鸣教授以《华侨建筑遗产研究与保护:深度及广度拓展》为题,聚焦华侨文化遗产最直观的物化载体——建筑,探讨该领域的研究与保护实践。五邑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张国雄以《从“华侨文化遗产”到“侨文化遗产”》为题,基于其在广东侨乡的深厚研究积累,引导与会者思考相关概念演进背后的深刻内涵与研究视野的拓展。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副馆长(主持工作)宁一以《华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博物馆实践》为题,分享华侨专题博物馆如何通过收藏、研究、展示与传播,让华侨文化遗产“活”起来,并探讨未来的创新路径。

本次研讨会设置了“不可移动遗产”“可移动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大交流发言环节,以及针对提交论文学者的分组讨论。在不可移动遗产环节,专家学者们聚焦华侨建筑,就概念界定、价值认知、精神内涵、保护对策及聚落研究等展开了热烈讨论,案例涵盖马来西亚马六甲、槟城和我国泉州、江门、文昌等地。在可移动文物环节,研讨内容涵盖一战华工文物、侨批的经营模式与社会变迁、契约文书以及纪念馆IP开发等,展现了可移动文物研究的多样性与现实意义。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环节中,南音、送王船、侨销茶、海外庙宇等,探讨了非遗在海外华侨华人社群中的传播、流变、身份认同及其遗产化过程。

在自由讨论环节,提交会议论文的学者代表们围绕华侨文化遗产分三个小组进行讨论,展现了华侨文化遗产研究的蓬勃生机与广阔前景。

研讨会期间,与会代表还集体考察了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并赴安平桥、晋江梧林华侨传统村落等进行现场调研。

本次会议聚焦华侨文化遗产,紧扣时代脉搏,规模大、层次高、议题广、研讨深,通过理论与实践研讨,学术与田野对话,为全国华侨文化遗产研究与实践领域的专家学者搭建了一个高水平的交流平台,进一步凝聚了保护、传承与弘扬华侨文化遗产的共识,梳理了当前研究的热点与难点,探索了未来发展的路径与方向,对于推动华侨文化遗产事业的繁荣发展,赓续华侨华人的家国情怀与文化根脉,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研讨会前,中国博物馆协会华侨博物馆专委会先后召开了主任委员会议和全体会议,听取专委会2020-2025年工作报告,讨论通过《中国博物馆协会华侨博物馆专业委员会管理办法(草案)》,表决通过了增补4名常务委员的决定,选举产生第三届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常务委员,并就专委会2026年工作计划和未来发展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和交流。

(责编:皮博、张雯)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