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1日,“万里同心 唱响山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社会教育活动在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圆满落幕。
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副馆长(主持工作)宁一,北京市东城区宣传部宣传科科长罗雪、东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学生发展中心活动资源部主任黄航,北京市东直门中学教育集团党委副书记路育才,东城区和平里第四小学、北京八十中学管庄分校(汇星校区)、东城区东四九条小学、东城区新鲜胡同小学师生代表,北京市侨联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归侨联谊会代表,东江纵队后代及在京归侨侨眷代表等各界人士齐聚一堂,共同参与这场文化活动。
展览先行:让文物“开口”讲好华侨抗战故事
活动正式开始前,与会嘉宾参观了“万里同心”纪念特展,通过一件件承载着历史记忆的文物,一帧帧还原烽火岁月的影像资料,了解海外侨胞万里同心,共赴国难壮阔历程。从美国纽约出版的中国抗战歌曲集唱片《Chee Lai(起来)》到南侨机工驾驶运输途中的行军床;从沾有泰国侨领蚁光炎被害时血迹的白色旗袍到“华支”将士许立抗战负伤时穿着的血衣,嘉宾们在沉浸式文物参观中深切感悟“万里同心 共卫和平”的精神内涵。
多元演绎:以“小切口”撬动“大情怀”,激活历史共情
正式活动中,侨博和学院路街道联合培养的小宣讲员尚复轩首先走上舞台,讲述华侨诗人潘受与作曲家夏之秋创作《卖花词》的故事,还原“先生,买一朵花吧!这是自由之花呀!这是胜利之花呀!”的歌声。他的演绎,让这首为抗战时期南洋华侨中小学生义卖募捐创作的歌曲,实现了“少年讲、少年唱、少年悟”的代际教育传递。
北京市侨联马来西亚归侨联谊会原会长王宇红以《重温华侨抗战历史 致敬南侨机工英雄——重走滇缅路活动分享与感悟》为题,带来了一场饱含情感的宣讲。作为协助陈嘉庚招募南侨机工的爱国人士庄明理的后人,她不仅讲述了陈嘉庚先生号召南洋华侨支援祖国的伟大事迹,更结合2024年重走滇缅路的亲身经历,还原了3900多名南侨机工的英雄群像,让在场听众深刻体会到南侨机工“舍家为国 共赴国难”的崇高境界,推动华侨抗战历史记忆在当代的鲜活传承。
北京市侨联印尼归侨联谊会代表钟忠带来的男声独唱《再会吧!南洋》,激昂的歌声“再会吧南洋!我们要去争取一线光明的希望”,唤起了现场观众跨越时空的爱国共鸣。
原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中共党支部书记兼华侨工委委员连贯的女儿连子,为观众深情讲述了东江纵队在华南敌后开展抗日斗争的峥嵘岁月。这支被称为“广东人民解放的一面旗帜”的队伍,吸引了1000 余名华侨和港澳同胞投身其中,不少人放弃了海外优渥生活、自筹资费回国参战。东江纵队后代们朗诵及演唱的《东江赋》《东江纵队之歌》,更让这段特殊的红色记忆在多种演绎中焕发了新生。
北京市侨联菲律宾归侨联谊会高级顾问庄移山,通过《三大伟人垂范抗日青年——父母在延安的故事》,讲述了父亲庄焰的革命历程。作为毛泽东主席亲手颁发的 “延安模范青年纪念章”获得者,庄焰从华侨抗日青年成长为新中国外交战士的故事,不仅展现了华侨革命先辈们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爱国情怀,更让现场观众感受到延安作为“华侨青年精神灯塔” 的历史意义。
文化传承:以捐赠续接友谊,以红色基因浸润青春
活动中,北京市侨联马来西亚归侨联谊会向侨博捐赠了中马青少年共绘的“华之魂 侨之光——南洋华侨抗战图”友谊长卷。这副经过两国青少年数月协作与跨国流转的画卷,不仅将华侨抗战历史中的国际情谊延续至新时代,更让中外青少年在笔墨间理解历史、传递和平理念,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践落地写下生动注脚。
青春唱响:少年之声传承革命精神,赤子之心抒家国情怀
东城区和平里第四小学的学生们是此次传承活动的“主力军”。他们带来的合唱《保卫黄河》,以嘹亮歌声再现了华侨冼星海、光未然创作的经典旋律,不仅还原了中国人民的抗争意志,更展现了新时代青少年对革命精神的理解与传承;长征快板表演,则以活泼明快的节奏讲述长征故事,让红色历史以更贴近青少年的形式“活”起来。活动在《我爱你中国》合唱中结束,清澈嘹亮又饱含深情的童声,将现场氛围推向高潮,也为活动画上圆满句号。
未来,侨博将继续深挖华侨红色资源,创新社会教育形式,让红色基因融入民族血脉,为凝聚侨心侨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更多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