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华侨博物馆
侨博青年“探”家乡博物馆(第1期):见闻感悟与工作启发
2025年08月28日08:49  来源:中国侨联

8月20日上午,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青年读书小组第一期“家乡博物馆见闻”交流分享会举行。青年读书小组成员就参观调研博物馆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开展交流。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副馆长(主持工作)宁一、中国侨联直属机关团委书记林萧凡,侨博藏品部、研究交流部负责人受邀参加交流分享会。侨博青年读书小组组长王泽主持分享会。

“家乡博物馆见闻”交流分享会是侨博青年读书小组在侨博党支部指导下创新策划的一次活动,旨在激发青年同志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通过调研其他文博机构并与对比侨博实际工作,将所见所想与个人岗位结合,在交流中拓宽视野,在讨论中提升能力,为侨博事业发展注入新活力新动能。

交流分享过程中,王泽围绕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与北京古建筑博物馆,从海报视觉、参观动线、讲解设备、展线灯光、多媒体屏阵、MR/裸眼3D技术、热点IP、文创矩阵到休憩空间,分享了深度体验。提出了优化侨博拍照打卡、模型文创、沙盘陈列等思考。

白婧聚焦内蒙古博物院,从“历史-藏品-社教-服务-思考”五部分,讲述镇馆之宝,展示故乡文化,以家乡叙事融通“根脉”与“流动”的策展逻辑,点赞多元文化“共生”展陈、沉浸式互动设计、个体故事的情感共振,为讲好博物馆故事提供了范本。

于晖分享了海南省博物馆用文创冰棍自动售卖机让观众秒变“文化美食家”;黎锦甘工鸟手链凭国潮设计斩获大奖;组合售卖的文化元素盲盒收益颇丰。更贴心的是,馆内双品牌充电桩+换电站,充电免2小时停车费-被网友直呼“全国最懂电动车主的博物馆”。

魏子昂在讲述四川德格印经院博物馆时,以“锓梓三百年-红桦与狼毒-候鸟看憨人-薪火继长明”为线索,介绍了该馆如何通过活化的印经院让藏族文化开口说话,非物质文化遗产雕版印刷如何代代相传。侨博同样需要重视做好华侨文化的保护、传承、传播。

孔祥昊以首都博物馆“峇峇娘惹的世界”展为主题,用一本书、一条观展动线,带我们走进马六甲海峡的斑斓日常。在介绍展览美感十足的同时,思考侨博如何通过东南亚华人文化,把华侨华人的烟火气转化为跨文化对话的通用语言。

刘峻奇梳理了秦皇岛市博物馆志愿服务团队的经验做法,并结合自身岗位提出优化升级侨博志愿服务管理七步法:扩大队伍规模、提升服务质量、加强培训力度、减轻工作负担、完善管理制度、培养骨干成员、打造服务品牌。

宁一在听取青年同志们的分享交流后指出,6位分享人能结合休假到家乡或游览地参观博物馆的真实感受与自身岗位讲真话、动真情、出真招,难能可贵,效果出乎意料的好。青年是侨博在新起点上继续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大家要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守正创新,在侨博事业发展中积极发挥自身作用。在编制侨博“十五五”发展规划的工作中,要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找准定位,发挥特色,取长补短,谋划未来五年发展路径与目标。青年读书小组要更多策划开展围绕中心工作、贴近青年实际的活动,让博物馆调研成为“看得见的课堂,摸得着的方法”,让青春在侨博高质量发展中焕发光彩。

林萧凡为6位分享人“点赞”并表示,侨博“家乡博物馆”见闻分享交流会很好把握了“根与魂”“学与思”“知与行”的关系,在实地走访中触摸文化根脉、唤醒情感共鸣,把展馆当课堂,把展品当教材,完成业务能力到综合素质的跃升,行前预习、现场研学、归来复盘,策划组织得很好。他鼓励大家学习老一辈领导人“交换—比较—反复”的工作方法,养成“日常一记、一事一得”的习惯,让每一次“走出去”都孕育下一次“带回来”,开展更多有深度的活动。

侨博青年读书小组“家乡博物馆”见闻分享会分3期进行,接下来,还将有十余位青年干部分享参观调研的体会与感受,为侨博未来发展出谋划策。

(责编:李慧博、张雯)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