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侨刊乡讯>>《海内与海外》
陈锦秀:首位牺牲在抗战一线的八路军团长
文、图/郭岭松
2025年08月07日15:41  来源:中国侨联

八路军688团团长陈锦秀

1938年3月12日,是孙中山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及抗战中牺牲的爱国将士,延安各界举行盛大悼念活动。毛泽东同志在大会讲话中,对中山先生为中国革命作出重大贡献予以高度评价的同时,特别指出:抗战八个月以来有几十万人为执行神圣任务而光荣牺牲,“从郝梦龄,佟麟阁,赵登禹,饶国华,刘家祺,姜玉贞,陈锦秀,李桂丹,黄梅兴,姚子香,潘占魁诸将领到每一个战士,无不给了全中国人以崇高伟大的模范。”(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第2卷,第113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讲话中提到的陈锦秀烈士,生前系八路军115师344旅688团团长。1938年1月22日,在河北平山温塘与日军作战时壮烈殉国,成为首位牺牲在抗战第一线的八路军团长。

神秘信使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陈锦秀是红二十五军的一员勇将。

他1911年出生在河南固始一个贫农家庭,19岁参加红军,作战勇猛,屡立战功,很快升任营长,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4年2月,蒋介石组织重兵对鄂豫皖苏区进行“围剿”。陈锦秀在战斗中英勇负伤,无法随大部队行动,隐蔽到老乡家养病。为粉碎国民党军“围剿”,红二十五军主力挺进皖西,与战斗在那里的红二十八军会师。根据鄂豫皖省委的决定两个军合编为红二十五军,军长徐海东,政委吴焕先,下辖74、75两个师。

8月28日,中央派到鄂豫皖苏区工作的程子华到达鄂东北地区,传达中央和中革军委副主席周恩来的指示。鄂豫皖省委委员、鄂东北道委书记郑位三当即写信给省委和军部,希望他们尽快赶回鄂东北,共同商议下一步行动计划。

这封信事关鄂豫皖苏区、红军生死存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从鄂东北到皖西路途遥远,中间又有国民党军重兵把守,必须选一个政治上可靠、军事上过硬、机智灵活的人充当信使。刚刚伤愈的陈锦秀承担了此项重任。他乔装打扮成做买卖的小商贩,走村过镇,一路跋山涉水,躲过国民党军严密盘查,经过近两个月的艰难行程,终于在11月4日,冒着皑皑白雪,将信送到省委和军部所在地葛藤山。

11月6日晚,鄂豫皖省委和红军主力出发,连续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于11月11日,到达光山县花山寨与鄂东北道委会合。13日,红二十五军再次进行整编,取消师一级建制,下辖233、234、235和手枪团,共四个团,全军2680余人。16日,红二十五军发布《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出发宣言》,开始长征。

国民党调集30多个团兵力,四处围追堵截。一路上红二十五军从河南罗山出发,历经安徽、湖北、陕西、甘肃等省,苦战10个月,冲破敌人重重封锁,于1935年9月中旬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长征路上,陈锦秀和红二十五军广大官兵一道英勇作战。1935年8月下旬,红二十五军在甘肃泾川四坡村一带,与敌展开激战,军政委吴焕先壮烈牺牲。为掩护主力部队撤退,陈锦秀所在的223团担任全军后卫,顽强阻击追兵。陈锦秀率领全营战士死守不退,在友邻部队配合下,歼灭国民党军一个团,胜利完成掩护任务。

24岁的红军团长

1935年9月17日,中共鄂豫陕省委和中共西北工委联席会议决定,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团,徐海东任军团长,程子华任政治委员,刘志丹任副军团长兼参谋长。红二十五、红二十六、红二十七军分别改编为第75、第78、第81师,共7000余人。年仅24岁的陈锦秀由于作战勇敢、表现突出被任命为红75师223团团长,常玉清任政委。

红一方面军、红十五军团部分领导在陕北合影。前排左起:王首道、杨尚昆、聂荣臻、徐海东;

后排左起:罗瑞卿、程子华、陈光、邓小平

国民党派东北军7个师分三路向陕北、陕甘根据地进犯。红十五军团决心采用“围点打援”的战法,以一部兵力包围甘泉县城,同时在劳山一带设伏歼敌。部队进入伏击地点后,敌人迟迟不来,战士们难免产生焦躁情绪,即便身经百战的军团长徐海东也不禁怀疑:“何立中(敌110师师长)一向找着我们打,这回怎么耍滑头了,莫非走漏了风声。”

解放军叶建民少将回忆:当年自己还是一名班长,不断安慰战士们,别着急有水必有鱼。下了饵放了钩,鱼一定会来。等鱼上钩,要有耐心,这是考验我们耐心的时刻。埋伏在叶建民远处的团长陈锦秀听到这番话后,颇为赞许,进一步鼓励战士们:打伏击是红军制敌的法宝,放心吧,敌人肯定会来咬“钩”的。

第二天,埋伏了50多个小时的红军,终于把“鱼”等来了。从午后到黄昏,经过五六个小时的激战,红十五军团毙伤敌师长何立中以下1000余人,俘虏3700余人,缴获大量军用物资。

打扫战场时,陈锦秀团长对叶建民讲,这一仗之所以打得过瘾,是因为敌人也要听我们军团首长的指挥。接着,又和225团团长朗献民一起给叶建民讲了“围点打援”战术的精髓。

劳山战役后,国民党“西北剿匪总部”急忙派兵进占榆林桥镇。红十五军团决定趁敌人立足未稳,主动出击,决定以陈锦秀223团作为主攻部队,拔掉这颗楔入根据地的钉子。10月24日晚,陈锦秀向各营长下达了进攻任务。首先占领制高点“北山”,而后进攻榆林桥镇。在其他部队配合下, 223团攻入镇内。晌午时分,战斗尚未结束时,战士们猛听团长陈锦秀高声喊道:“同志们,徐海东军团长送来特大喜讯,毛主席和中央红军已经到达吴起镇!军团首长发出号召:‘打好这一仗,迎接党中央!迎接毛主席!’”

在这一喜讯鼓舞下,战士们斗志倍增,很快攻占了整个榆林桥镇。榆林桥一役,全歼东北军四个营,活捉团长高福源。经过我军的教育工作,高福源在以后统一战线工作中发挥了一定作用。

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国民党极为恐慌,再度派大兵“围剿”。中央决定在直罗镇歼灭敌人一到两个师。1935年11月20日战斗打响,陈锦秀率223团与友邻部队猛打猛冲,很快将敌109师围困在直罗镇东南的土围子当中。总攻开始后,223团数次向土围子中的残敌发起进攻,但是因为地形不利且火力没有组织好,几次攻击均未奏效。陈锦秀正准备再次组织进攻时,周恩来、徐海东等领导亲自来到223团指挥所。

仔细观察地形、敌情后,周恩来指示说:先不要硬攻。围起来,研究好地形,组织好火力。寨子没有水,敌人守不久,一定会出来的。只要你们准备好,抓住战机,就能消灭敌人。陈锦秀团长、常玉清政委立刻表示,一定坚决完成任务。同时命令部队,不仅要消灭当面之敌,而且要做好充分准备击退前来增援之敌。

果然不出所料,23日夜,敌109师长牛元峰眼见大势已去,只得组织部队分散突围,均被陈锦秀指挥223团部队消灭。牛元峰本人被当场击毙。陈锦秀和223团为直罗镇战役——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大西北举行的奠基礼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东征做先锋

1936年1月,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共同签发《东进抗日及讨伐卖国贼阎锡山的命令》,命令红军主力即刻出发,打到山西去,开通抗日前进道路。史称东征。

红一方面军编为“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红一军团、红十五军团分别编为左、右翼纵队。陈锦秀的223团因在直罗镇战役中表现出的强悍战斗力,光荣承担了东征先头团的任务。接受任务后,按照军团首长意见,陈锦秀亲自挑选了一支由40余人组成的“渡河突击队”,进行游泳和水上射击训练。队员都是从各营连抽选的战斗骨干,均为党员或团员,年纪在25岁上下,身强力壮、会游泳,几乎都是从鄂豫皖一路打到陕北、身经百战的勇士。几十年后,回忆起这些勇士们,叶建民仍为他们身上洋溢着的革命英雄主义而深深感动:他们对生与死都看得很轻,而对完成每次战斗任务,却一点也不含糊。

2月20日20时,东征战役打响。

红十五军团部参谋长周士第代表军团长徐海东下达了渡河命令。陈锦秀一声令下,突击队分乘三艘木船向对岸驶去。突击队登陆后,迅速解决阎锡山部一个加强连,攻克制高点上的敌碉堡。事后,陈锦秀对叶建民说:好险啊,如果突击队晚上岸一个时辰,敌人就占领了滩头,这个碉堡也难攻破哩。

而后,陈锦秀率领全团主力渡河,巩固滩头阵地,掩护后续大部队陆续渡河。223团挟横渡黄河之威,势如破竹,连续攻克贺家窳(窳发淤音,凹陷之意)、义牒镇等地,接着佯攻文水、强袭静乐,屡建功勋。1936年4月,红十五军团进行扩编,223团扩编为红73师,25岁的陈锦秀任师长。

东征结束后,陈锦秀调任红75师师长,又率部参加了西征。

血洒温塘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1937年8月初,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红十五军团改编为115师344旅,下辖687团、688团,陈锦秀任688团长,韩先楚任副团长,刘震任政训处主任,卢绍武任参谋长。9月2日,在陕西韩城芝川镇东渡黄河,开赴前线,投身伟大的抗日战争洪流。

9月中旬,陈锦秀率部经原平到达下关附近,作为预备队准备参加平型关战斗。9月24日天气骤变,大雨倾盆,山洪暴发。聂荣臻元帅回忆:“三四四旅走在后边,闯过去一个多团,另一部分被越来越险恶的山洪拦住了。我看到有的战士急于过去被洪水冲走了。就同林彪商量,这个旅过来的一部分作预备队,没有过来的不再强渡,以减少不必要的牺牲。林彪同意了这个意见。”

未能赶上这场八路军出师以来的第一次大捷,陈锦秀和全团上下憋着一股劲儿。这时,上级命令688团向大营、沙河方向运动,打掉日军的一个兵站。陈锦秀在作战会议上指出:守卫兵站的鬼子是一个中队,人数虽然不多,但是我们必须认真对付,绝对不能轻敌。一营、二营负责侧翼包抄,三营直插兵站基地,一定要发扬红军勇猛顽强的战斗精神,打出我们八路军的威风来。

经过一夜激战,688团胜利攻占敌兵站,击溃守敌,缴获大批粮秣和军用物资。

1937年10月底,娘子关、忻口相继失守,日军直逼太原城下。八路军总部派徐海东率领344旅配合国民党军傅作义部保卫太原。陈锦秀与688团昼夜兼程赶到太原附近时,太原已失守。全团奉命转移到冀西平山、井陉、获鹿三角地区,相机对正(定)太(原)铁路、(北)平汉(口)铁路之敌展开作战。

井陉煤矿是我国著名煤矿,1903年由中德联合开采。抗战爆发后,矿区的国民党军惊慌失措,狼狈逃窜,连盏矿灯都没带走,连一根电线杆都没破坏,就将大好煤矿囫囵个儿的拱手留给了敌人。日军占领井陉煤矿后,立刻组织生产,大批优质煤不仅充足补给了华北日军,还源源不断地运回日本国内。

为了打击日寇的嚣张气焰、断敌补给,经上级同意,陈锦秀决定先拿煤矿开刀。

陈锦秀首先派民运股长高农斧和煤矿地下党取得联系,摸清敌人实力后,派团政治处副主任吴信泉率领两个连,在腊月二十七夜间与地下党里应外合,发动突然袭击,消灭日军30余人,并在矿工配合下,破坏了自来水塔和各种机械设备,整个矿区陷入瘫痪状态。688团在1938年春节到来前夕,取得的这一重大胜利,极大振奋了部队和群众的士气。

红二十五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与陕北红军合编为红十五军团

日寇遭到打击后,立刻从石家庄调兵增援平山、井陉两地守敌。

1938年1月20日,日军兵分两路,向方山、洪子店进攻,企图合围344旅。徐海东准备伏击该敌,派688团在南北马冢山一线设伏,消灭井陉方向来敌;689团在温塘以东布防,阻击平山来敌。

接到任务后,陈锦秀马不停蹄立刻率领连以上干部到温塘周围实地勘察地形,布置作战方案。得知井陉方向日军已经出动的消息后,广大指战员要求马上出击。陈锦秀要求大家少安毋躁,通过前期对日作战的经验,他认为:打鬼子和打国民党不能采取同样的方式,红军的“三猛”(即猛打、猛冲、猛追)战术要用到恰当的地方。眼下鬼子锋芒正盛,待其锐气消耗殆尽,再集中兵力消灭之。

于是,派出若干小股部队,采取打了就跑的方针,不断阻击袭扰敌人。鬼子被搞得疲惫不堪。

入夜后,688团按照陈锦秀的部署,全部进入预设阵地。次日上午八九点钟,日军进入688团伏击圈,陈锦秀一声令下,战斗打响。大批鬼子倒在八路军的枪口下,日军主力边打边退,占领了附近一个村庄,凭借地形和强大火力负隅顽抗。

陈锦秀站立在团指挥所前沿,密切关注战斗进展,不断向身边的传令兵下达命令,随时调整部队进攻方向。打到下午1点左右,平山方向携带重炮的鬼子援军逐渐逼近。解放军少将赵炳安回忆:日军以猛烈炮火向688团指挥所“猛烈轰击,情况非常危急。我便耐不住性子喊:‘团长,快撤!敌人已经发现我们指挥所了。’”“我们转移到山腰部一个凸出的山头,陈团长正拿着望远镜观察敌人的动态,一营营长刘国清等7人也在陈团长周围,我看多人挤在一块目标太明显,便让警卫班长王景良带警卫班的人靠山下一点”。

谁知,警卫班刚刚从山腰下来,一发罪恶的炮弹就在陈锦秀身边爆炸了。叶建民发现“陈锦秀团长身子歪倒了”,“我奋力从压身的石土中跃出,扑向陈团长。可我的手还未能触及到他时,就感到右胸部一热”,负重伤晕倒。

年仅27岁的英雄团长陈锦秀、1营长刘国清及其他几名战士,壮烈殉国。为避免更大伤亡,344旅命令688团撤出战斗。赵炳安少将指出,“这次战斗打的是一场消耗仗,也是一个吃亏的战斗”,不仅“没有缴获敌人多少东西”,最让人痛心的是“战场也没有打扫,陈团长及牺牲的干部战士,连尸体也没能找到”。

1月24日,八路军总司令朱德沉痛地致电中央:温塘镇战斗中,“我六八八团团长陈锦秀被敌重炮击中牺牲,还阵亡营长一名,共伤亡二百人左右。”

陈锦秀的牺牲令战友们悲痛异常,即便时隔几十年回首往事时,仍然难以自已。

688团政委、解放军上将刘震在回忆录中写道:陈锦秀同志和我在红七十三师共同工作过,出师抗日时我俩又在六八八团重逢,在战斗和工作中互相支持,主动配合,他作战勇敢,指挥果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牺牲,对我们是个很大的损失,我非常悲痛。

688团号长、解放军少将赵炳安写道:陈团长的牺牲是我们688团的一大损失,不少战士为失去这位和蔼可亲的团长,流下了悲痛的眼泪,有的战士都哭出了声。陈团长是河南人,很小就参加了红军……他能征善战,英勇顽强,屡建功勋,经历过无数次艰难困苦和血与火的考验,无论大小战斗,他都到一线指挥,带领部队打了不少胜仗。

作为首位牺牲在抗战前线的八路军团长,陈锦秀的死激励着无数大好男儿,前仆后继,奋不顾身,在抵抗日寇侵略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陈锦秀团长殉国87年了,我们永远怀念他。

(责编:李慧博、张雯)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