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7月,西班牙五十多位华侨代表齐聚马德里,举行《西华之声》首发仪式。这是在西班牙由中国大陆侨胞创办发行的第一份中文报纸,也是当时唯一一份中文报纸。从诞生之日起,这份报纸就成为西班牙华侨华人获取各类信息、发声表达和交流联谊的主要媒介,同时记录了初到西班牙的中国移民从立足到不断发展壮大的历程。
应呼声而出 旅西华侨聚心力
早在16世纪中叶,就有中国人沿着欧洲人开辟的新航线来到西班牙。到19世纪下半叶,陆续有从古巴和菲律宾被囚禁流放的中国人,以及国内杂技艺人和清政府官员来到西班牙。到民国初年,浙江青田人开始进入西班牙,在各主要城市街头贩卖小商品。这一时期抵达西班牙的还有民国政府派出的留学生和部分一战华工,以及参加西班牙内战的国际纵队中国成员。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台湾地区的留学生,香港、澳门的中国人和古巴籍华人也相继抵达西班牙。到中西建交前夕,西班牙华侨华人约有500人。
1973年中西建交后,大量浙江青田人和温州人通过申请家庭团聚和探亲签证来到西班牙。1985年7月,西班牙在加入欧盟前颁布第一部规范外国移民的法律《外国人权利和自由法》,开启“无证者合法化行动”,即俗称的“大赦”。受此政策影响,在西班牙合法居留外来移民数量明显增加,中国移民的增长速度尤为显著。到1994年,西班牙约有华侨华人2万人,其中约8000人持有合法居留手续,大多从事中餐业。数量众多的中餐馆不仅是许多初抵西班牙中国移民的落脚地,更是他们适应新环境、积累经验资源、谋后续发展之路的立足之所。
随着移居西班牙的中国人数日益增多,马德里、巴塞罗那、巴伦西亚、加那利群岛、马略卡岛等城市和地区陆续形成华侨华人聚居区域,中国移民与当地社会的接触和互动也更加频繁。与此同时,大批非法移民的涌入引起西班牙政府有关部门的注意和不满,尤其是1994年初连续发生数起华人命案后,在当地媒体夸大报道和过分渲染下,引起警方针对所谓“中国黑社会”实施搜捕行动,数百人被抓,部分人被驱逐出境或遣送回国。中餐馆经营也因此受到牵连,生意大受影响,一些餐馆倒闭,失业人数大增。
面对如此困境,西班牙各华侨华人社团团结一致,共同应对危机。他们主动致信与西政府首相和相关部门表达不满,向发表不实报道的媒体发抗议信,并在当地报纸刊登反驳文章,取得了积极成效。在这一过程中,越来越多侨胞意识到办一份中文报纸、发出自己声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1994年3月,50多位侨胞在马德里召开“旅西华人时事讨论会”,商议成立“旅西华人基金会”,随后更名为“旅西华人自助基金会”。基金会决定创办《西华之声》报,旨在“为全体旅西华人服务,代表旅西华人的声音,同时为旅西华人介绍在西居留时应注意的有关法律、生活、工作事项”,并在是年7月18日发行了试刊号。
记录发展史 旅西侨社面面观
从1994年到1999年,《西华之声》基本每月刊发一期,共计发行59期。这份报纸的报道范围广泛,包括国际和中西重大新闻,西班牙政治、经济和文化习俗,当地媒体有关中国移民的报道,以及旅西侨社的大事小情等。早期主要设有“综合新闻”“西班牙专版”“华人社会”“生活专栏”“文化副刊”等板块,后来不定期登载“报刊文摘版”“西华文学版”“巴塞罗那专版”“法律与生活”等内容。
尽管存续时间不长,但《西华之声》较为完整地记录了西班牙华侨华人在二十世纪末快速发展进程中的热点事件和重要节点,例如跟踪报道牵动众多中国移民心弦的“大赦”最新进展,以及每年初在头版刊载上一年在西华人大事记。
二十世纪最后几年是西班牙华侨华人经济发展的转型期。中餐业在经历快速扩张后渐趋饱和,华商经营逐渐走向多元化,以百元店和食品店为主体的零售业开始崛起。《西华之声》持续关注这一时期华侨华人经济发展状况,对中餐业、贸易业、车衣业和小贩业等行业的最新发展进行跟踪报道,指出“西班牙华侨华人社会新兴的产业有了发展,一种多元经济的格局开始出现。”
华侨华人社团同样是《西华之声》的关注重点,如1996年用近半篇幅报道西班牙青田同乡会成立,对地方主要社团如西班牙南部华侨华人协会和巴斯克华人协会的成立也进行了详尽报道。早期西班牙中文学校的发展也可以从《西华之声》找到大量记载,如巴伦西亚中文学校、巴塞罗那华侨子弟学校和马德里华侨华人中文学校等学校的开办。
《西华之声》是当时旅西华侨华人了解祖(籍)国和家乡发展建设情况的主要窗口。除每期报道国内时事外,该报时常刊登侨乡新闻,如1994年温州发生洪灾后,登出温州同乡会发动侨胞救灾募捐的通告。同时,为帮助侨胞更好了解西班牙当地风俗习惯、法律制度和营商环境,《西华之声》经常登载一些小知识和普法文章,如《西班牙的商业习惯和礼俗》《在西班牙我们的权利和义务》《核准居留许可和工作许可的税金》等。
在五年时间里,《西华之声》为广大旅西侨胞搭建了交流和发声的平台,丰富了侨胞精神文化生活,帮助侨胞了解和融入当地社会。无论是初到西班牙面临文化冲击的新侨,还是扎根当地多年的老侨,都在这份报纸里找到共鸣,让身处异国他乡之人不再孤单。他们的声音在这里汇聚、传播,化为西班牙多元文化中独特而响亮的“中国音符”。
2024年12月,曾参与创办《西华之声》,后来创办《欧华报》的西班牙西中合作促进会执行主席王绍基来到北京,将一套基本完整的《西华之声》捐赠给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这份见证了西班牙华文媒体发展史和记录了西班牙华侨华人早期发展历程的珍贵报纸,自此进入最契合之地,成为研究西班牙华侨华人历史的重要史料。(作者简介:江振仕,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