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故乡,是张广才岭山花烂漫时。春风如是信使,把故乡的呼唤送到了我的耳畔。是啊,无论如何该回坡镇(一面坡)去看一看了,睡一下儿时的火炕,吃一吃家乡的土菜,和乡亲们在一起唠唠嗑儿,再从容地欣赏一下野花漫山的张广才岭。但是,此行顶顶重要的,是到赵一曼的纪念碑前献上一簇春花。
我的家乡一面坡镇在尚志市的版图之内。新中国成立之前,“尚志”称“珠河县”。因了故乡的山河盛产名贵的黑珍珠而得名。乾隆帝诗云:“岸涌长流横北鄙,天生异宝出东珠。”那么“一面坡镇”又因何来哉?是不是乡亲们为了纪念抗日民族英雄赵一曼,才名为“一曼坡”(即“一面坡”的谐音)的呢?
先前,在珠河升县的时候,一位家乡的文士孙羽林写了一副对联:“载酒赋诗,白山王气/黑水霸图,胜迹蔚成新栋宇/先忧后乐,看四境桑麻/万家灯火,放怀奚止快登临。”这幅长联将家乡的美,家乡的富饶展示得可谓是淋漓尽致。正惟如此,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在日寇侵华战争年代,流亡在关内的东北学生为什么流着泪唱那首《我的家在松花江上》的歌:“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同胞啊,爹娘啊,哪年哪月,才能收回我家乡……”
“所愿除国难,再逢天下平。”我想,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抗日民族英雄赵一曼万里迢迢来到东北,来到黑龙江,开始了她驱日寇、复东北的艰难战斗之中,并为此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我曾在尚志的“碑林”里写过这样一句话:“我是尚志人民的儿子。”在我看来,天下的大孝首要的就是报国。用文学的方式书写抗日民族英雄赵一曼的光辉事迹,应是我责无旁贷的责任。丈夫言行必自信。记得那是一个飘雪的深夜,我和尚志市的文联主席老贾迎着漫天飞舞的雪花,打着手电筒,去瞻仰赵一曼同志的纪念碑。仰望漫天飘洒纸钱似的大雪,就在英雄的墓碑前坚定了我寻觅英雄足迹的决心。
说起已然满口东北嗑(话)的赵一曼,乡亲们一直把她视为土生土长的乡亲。在抗联队伍中,战士们则亲切地称她“瘦李”“李姐”“我们的女政委”(赵一曼曾任中共珠河中心县委委员、铁北区区委书记)。半个多世纪以来,赵一曼的英雄事迹在张广才岭、在蚂蚁河畔到处流传。为了写好这篇文章,我专门去了关押过赵一曼的“哈尔滨东北烈士纪念馆”,进行实地考察。“东北烈士纪念馆”在东北沦陷时期曾被日寇霸占为伪哈尔滨警察厅,北面的坡下则是早年的中东铁路线。当年赵一曼同志受党的委派,就是乘坐这条线上的火车来到我的故乡珠河参加抗日战争的。在一次和日寇的战斗当中,赵一曼不幸受伤、被捕,关押在这儿的黑牢里。“出门不顾后,报国死何难。”
可我却在想,沉沉黑夜,赵一曼听到火车驶过的隆隆声和刺耳的汽笛声,作为曾经骑着白马驰骋疆场与日寇搏杀的女政委,此时此刻,她思绪一定又回到了她战斗过的张广才岭,回到了她远在四川的故乡。“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是啊,身陷囹圄的她无时无刻不在怀念自己的战友、故乡的亲人和她的孩子宁儿。
赵一曼同志被捕之后,受尽了鬼子的各种酷刑。我曾经在小说《赵一曼女士》中这样写道:“在审讯赵一曼女士的时候,他(大野泰治)不断地用鞭子把儿捅她手腕上的伤口,是一点一点地往里拧,并用皮鞋踢她的腹部、乳房和脸。一共搞了两个多小时。大野泰治没有获得有价值的回答。他恨这个女人,觉得很没面子,伤了作为一个日本军人的自尊。”我为什么写得如此冷静,又为什么要将这篇文学作品起名为《赵一曼女士》呢?作品发表以后,有不少朋友和读者也常问我这个问题。坦率地说,我似乎觉得,现在的某些年轻人对“英雄”还缺乏深刻地理解,甚至肤浅地认为那不过是一个“形容词”。正是基于这样的感知,我决定在作品当中采用一个党外人士的视角,客观、平静地叙述和毫无渲染的笔法,让读者看一看,在日寇严刑拷打之下的抗联战士的赵一曼,是不是一位宁死不屈的巾帼英雄,是不是一个伟大的共产党员。由于这篇文学作品发表后受到了广泛的好评,获得了中国首届鲁迅文学奖的殊荣。庶几可告慰英灵矣。
陈掖贤(宁儿)抄写母亲的遗言(复制品),用以鼓励自己的女儿陈红
春风送暖。张广才岭漫山遍野的山花,把英雄的故乡装点得是那样的美丽、那样的醉人。迂回山径,我采来山岭之间最艳丽的山花,恭恭敬敬放在赵一曼的纪念碑前。并庄严肃穆在纪念碑前高声诵读,赵一曼同志在慷慨就义的途中写给她的儿子的信:
宁儿:
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
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
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际行动来教育你。
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
你的母亲赵一曼于(囚)车中
是啊,自古以来,书信是传递亲情、友情、爱情的重要方式。所以古人把它称之为“鸿雁”“锦书”。可是,在天地之间,人们却绝少看到一个临刑前的母亲写给自己的儿子的家书。在朗读当中,我在想,我们能单纯地认为这仅仅是一个母亲写给自己儿女的信吗?“家书万倍金难得,远梦千回路不知。”这分明是写给所有中华儿女的一封信,是在用血脉传递着英烈嘱托的红色家书:“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际行动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英雄母亲的信正在邮路上,正行走在祖国壮丽的山河之中,春风是它的信使,鸿雁正向千家万户飞去——亲,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收信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