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愿望:革命成功后去“狗不理”吃顿包子
赵尚志,辽宁朝阳人,1908年出生,17岁就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东北地区最早一批共产党员。起初,他主要在各学校中进行革命宣传,组织青年学生展开反帝反军阀斗争。1925年11月,经组织批准考入黄埔军校,学习军事。“整理党务案”发生后,奉命返回东北,继续从事革命工作。先后两次被奉系军阀逮捕入狱,九一八事变后出狱,接替杨靖宇任全满反日总会党团书记。
1932年5月,赵尚志被任命为中共满洲省委常委、军委书记,专门从事武装抗日斗争。当年春天,在北京上大学的张甲洲等人回到家乡组织巴彦抗日义勇军(巴彦游击队),武装反抗日本侵略。为加强对这支队伍的领导,赵尚志化名李育才加入该部任参谋长。由于年纪轻、个子矮小,人们亲切地称他为“小李先生”。赵尚志对该部进行系统深入地改造,成为中国共产党在北满最早建立武装的开拓者。同年11月,根据上级指示,义勇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六军江北独立师,张甲洲任师长,赵尚志任政委。
1933年初,由于党内“左”倾错误影响以及缺乏斗争经验,部队遭到失败。满洲省委认为赵尚志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应负主要责任,对他做出开除党籍的处分。时隔多年以后,当时满洲省委的主要领导同志在回忆此事时说:
赵尚志对党是忠诚的,对共产主义有着不可动摇的信念,他的缺点是个性很强,自尊心强。……回到省委不做检查,党性不纯,至于应不应该很快开除党籍是应该考虑的,我们可以多做些说服工作。
还有同志回忆称:
赵尚志从头到尾是革命的,受了挫折也没有消极,一直在搞革命,搞抗日活动。党开除了他,他也在革命,不在这里搞,就到另一个地方去搞,这是难得的革命精神。
面对不公正待遇,赵尚志虽然心有委屈,但并未因此消沉,他离开哈尔滨,只身加入反日山林队孙朝阳部,继续从事武装斗争。临行前,赵尚志对战友说:我还是要革命的。并且充满乐观地说道,我就有一个愿望,将来革命成功能在“狗不理”饭店吃一顿包子。
赵尚志在孙部从马夫干起,凭借杰出的政治军事素养,很快被任命为参谋长。为提高部队战斗力,赵尚志深入浅出地给战士们讲解,抗战中必须注意的战略战术问题:
首先,要取得抗战胜利,必须实现民族大团结。“现在抗日的人不少,但都打败仗,原因就是不团结。抗日队伍东一股西一股,很不统一,结果被敌人各个击破。抗日不是为了大帅和将军的私利,是关系到(东北)三千万同胞生死存亡的大事,只有大家一条心,一个目标,一致行动,才能胜利。”
其次,要取得抗战胜利,必须有“主心骨才行”。“国民党搞不抵抗主义,马占山跑掉了,只有共产党抗日最坚决、最勇敢,应当成为抗日的领导者。”
第三,要取得抗战胜利,必须学会运用游击战。“不能像红枪会那样空喊刀枪不入,拿着勇士的身躯跟敌人硬拼。……要打赢,就得穷棒子娶媳妇,凑合破烂家当办大事。要用出敌不意,攻敌不备,以弱胜强的战法,这就是游击战。”
“必有名将指挥”
赵尚志殚精竭虑,力图将这支队伍改造成为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由于日伪破坏再度遭到失败,赵尚志带着7个人、11条枪主动接受中共珠河县委领导,被县委任命为珠河反日游击队长。1933年10月10日,在游击队成立大会上,赵尚志和13名队员庄严宣誓:
为收复东北失地,争回祖国自由,哪怕枪林弹雨,万死不辞;哪怕赴汤蹈火,千辛不避;誓死武装东北三千万同胞,驱逐日寇海陆空军滚出满洲,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奋斗到底。
赵尚志身先士卒、指挥有方,率领这支小队伍神出鬼没,四处打击敌人,他的名字深入抗日军民心中,仅三个月时间即发展到70多人。日伪极为不安,称其为“北满治安最大的祸患”,悬赏1万元进行通缉,东北民间所谓赵尚志“一两骨头一两金,一两肉一两银”的说法便是由此得来。
当时,珠河地区有几十支打着各种旗号的抗日队伍,为尽可能壮大抗日阵营,赵尚志提出联合抗日三原则:不投降,不卖国,抗日到底;没收敌伪财产充当抗日经费;保护群众利益,武装群众共同抗日,允许群众反日自由。经过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联合爱民、青林、北来等20余支山林队和义勇军,成立东北反日联合司令部。1934年6月,成立“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赵尚志任司令。
哈东支队主动出击,四处破坏敌人铁路交通线。据日伪档案统计,1934年8月1日至8日,一个星期的时间,赵尚志部共袭击各处车站91次,造成翻车16次,日伪军伤亡140余人,直接经济损失130余万元。敌人哀叹“满洲交通变为地狱”。
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壮大,赵尚志建立起了包括珠河、宾县、阿城、方正等7个县,东西宽100多公里,南北长170多公里,人口达10余万的哈东根据地。
日伪视其为“共产王国”,多次进行“讨伐”。1934年11月22日至12月2日,仅10天时间,双方即激战6次。11月25日,部队行军至方正、宾县交界的肖田地,与日伪军近千人遭遇。在赵尚志沉着指挥下,部队打得日伪军鬼哭狼嚎,成功突围。肖田地一战,哈东支队击毙日伪军百余人,己方仅付出伤亡三人的代价,左臂负伤的支队司令赵尚志即是其中之一。日军对游击队中能有如此军事人才惊叹不已,认为游击队能够实现“德国式联军的退却”,其中“必有名将指挥”。
基于赵尚志在对日斗争中的突出表现,1935年1月12日,中共满洲省委做出了《关于恢复赵尚志同志党籍决议》。
同时,哈东支队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赵尚志任军长,冯仲云任政治部主任。1936年1月,北满抗日部队领导人赵尚志、李延禄、谢文东、李华堂等人在汤原召开会议,决定成立东北民众反日联合军总司令部(后改为北满抗日联军总司令部),作为北满抗日游击战争的最高指挥机构,与会人员一致推举赵尚志为总司令。
经过一年的战斗,赵尚志率领第三军不断取得胜利,队伍空前壮大,在6个团的基础上扩编为7个师,全军上下6000余人。1936年8月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赵尚志仍任军长,第三军成为东北抗联人数最多的一支主力部队。
“死也要死在东北的战场上”
1940年3月,受“左”倾错误路线及叛徒造谣影响,北满临时省委对赵尚志做出了“永远开除党籍”的决定。正在苏联的赵尚志惊愕之余,写信要求组织进行重新审查、恢复自己的党籍,极其诚恳地写道:我一天也不能离开党,希望党组织一天也不要放弃对我的领导。周保中、冯仲云等同志也向临时省委反映,要求将赵尚志留在党内。1941年2月,北满临时省委将原决议修改为“开除党籍”,虽然取消了“永远”二字,但赵尚志依旧被再次开除出党。
即便如此,赵尚志的抗日决心并没有丝毫动摇。他在向组织申诉的同时,积极要求回国战斗。1941年秋天,赵尚志率领一支5人小分队回到国内。出发前,他坚定地对身边同志讲道:我死也要死在东北的战场上。
1956年6月,据伪三江省兴山警察署署长田井久二郎在监狱中供认:日伪深知赵尚志在群众中的影响和地位,通过常规作战想消灭他的概率几乎为零。于是,当1941年11月,得到赵尚志出现的情报后,他们改变思路,决定想办法派特务潜入赵尚志的部队,伺机暗杀或将其重伤后逮捕。经过一番挑选,他们选中外号“刘炮”的珠河县猎手刘德山执行这项任务,同时派出一支16人的警备队秘密配合刘德山行动。
刘德山凭借其多年在山林中积累的经验,于1942年1月15日,还真的找到了赵尚志率领的小部队。刘德山与小部队中的姜立新是旧相识(有资料称二人系把兄弟),很快就获取了赵尚志的信任。2月份,日伪特务张青玉在刘德山接应下混入抗日队伍。刘、张二人成为埋在赵尚志身边的两颗定时炸弹。
他们按照田井久二郎的计划,诡称梧桐河金矿警察分所警备力量薄弱,是特别合适的攻击目标。赵尚志经过考虑后,决定2月12日行动。2月12日凌晨1时,距离梧桐河还有一段距离,刘德山建议先派人去摸摸情况。赵尚志决定派熟悉地形的张青玉前往,张借机跑向警察分所通知敌人。
刘德山趁赵尚志不备,从后面突然开枪将其击倒。整日里刀头上舔血的生活,早已让赵尚志练就了一身过硬本领,虽然重伤倒地,仍然迅速做出反应,连开两枪,将刘德山当场击毙。张青玉把日伪警察带到现场,将已重伤昏迷的赵尚志和另一名战士抬上爬犁拉到警署逮捕。
日伪档案资料显示,赵尚志“受伤后仅活八小时”,“对自己受重伤所造成的痛苦,未发一声呻吟。其最后的表现,真不愧为一个大匪首的尊严”。2月12日上午9时,赵尚志英勇殉国,时年34岁。
生命垂危之际,赵尚志面对敌人端来的饭菜,怒斥说:“我不吃你们满洲国的饭!”接着痛斥现场审问的伪满警察,“你们和我不同样是中国人吗?你们却成为卖国贼,该杀!”“你们离我远点儿,我闻你们腥。”
据赶马爬犁的丁春生回忆,赵尚志苏醒过来后,曾对他说:只承想死在千军万马中,没想到死在“刘炮”手里。
一代英豪,没有死在敌人枪口下,反而被民族败类暗算,令人扼腕叹息。
日伪为验明正身,特地将赵尚志旧部、东北抗联原九军军长,此时已降日的汉奸李华堂找来辨认。1957年1月22日,伪三江省省长卢元善交代说,当时我也在场,李华堂看见赵尚志的尸体,大叫一声:“司令!你到底这么样了么。”掉了几滴眼泪。李华堂指出赵尚志左眼有伤痕,证明的确是赵尚志。
赵尚志牺牲后,残忍的日寇不仅将其身首异处——头颅割下运往长春,与杨靖宇的首级一并陈列,遗体则被抛入松花江中——而且大肆宣布“祸满元凶从此诛灭”“残匪歼灭,邦家之幸”“满洲共匪最后消灭”等等。
日寇愚蠢地认为赵尚志死了,东北就成为他们的“王道乐土”了。事实上,一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白山黑水间的各种抵抗从来就没有片刻停止过。赵尚志牺牲了,但是他为民族解放斗争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永存。
魂归故里
为了纪念赵尚志,1946年3月鹤立县民主政府将梧桐河村更名为尚志村;1946年7月,人民政府将哈尔滨道里区新城大街重新命名为尚志大街;1947年5月,松江省人民政府将赵尚志生前战斗过的珠河县重新命名为尚志县。
赵尚志牺牲四十周年之际,1982年6月8日,中共黑龙江省委发布关于《恢复赵尚志同志党籍的决定》。文件指出,赵尚志同志的一生忠诚党的事业,是个坚贞的共产主义战士。他在……民族解放战争中,坚强不屈,英勇奋斗,作出了重大贡献,直至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开除赵尚志同志党籍的决定是错误的,是一起历史冤案。省委决定,撤销1940年1月中共北满省委《关于开除赵尚志同志党籍的决定》,恢复赵尚志党籍,推倒强加给赵尚志的一切不实之词,恢复名誉。
2004年,遗失多年的赵尚志头颅被发现。经有关部门鉴定无误后,2008年在赵尚志故乡辽宁省朝阳市,举行了盛大的安葬仪式。逝去66年的英魂,终于回归故里!2009年,赵尚志入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2014年,入选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