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阳光,张开羽翼,飞翔在天地之间。炽热的光芒,铿锵地照耀着生机勃勃的土地,所有的气息都透明而纯粹。
大湾区,一条条新建的大路,纵横交错,坦荡而豪气。现代楼群如同波澜壮阔的南海大潮,聚集起恢宏的节拍,一重重递进。远古的风,从历史的深处缓缓而来,吹梦成今古。蓝天白云里,穿插着一页页现实传奇,堆叠起一重重鸿篇巨制的篇章。回忆与思维的旋律,在阳光和海风中起伏,激荡人心。
南部中国浓郁的树木,像一行行凝练深沉的象形文字,叙说深远和意境。古炮台,古石桥,古寺庙,古窑址,古船坞……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遗存,在飘忽的视线上起伏。
活化利用古遗存
广州开发区(黄埔区),大湾区经济重镇。2021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158.37亿元,人均GDP为33.71万元。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黄埔区深刻认识到,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土壤,它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内在的价值动力,也提供了重要的价值环境。正是基于这一认识,黄埔在文化建设上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黄埔文化资源丰富,文物繁盛,古来的华南门户,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南海神庙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玉岩书院、横沙书香街、深井古民居、莲塘古村是岭南建筑的瑰宝,对这些瑰宝的活化利用,凸显出浓墨重彩的历史文化遗产底色,让老城市焕发出新活力。
古村、古树、古屋、古庙、古巷、古道、古塔、古井、古桥、古码头,反映了当地古代历史各个发展阶段涉及政治、宗教、军事、科技、工业、农业、建筑、交通、水利等方面历史文化信息。博物馆、遗址公园、城市公园等,合理利用这些古遗存,将所处的空间环境开放为街心公园、公共绿地、小型广场、街道活动场地,为公众提供具有历史氛围的公共活动场所,为文保、教育、产业转化提供了有效平台。
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莲塘村的大祠堂陈公祠建于1899年,一派古风古韵。走进这个有着700多年历史的村庄,远远可见20米高的参天巨榕像一把张开的大伞,福荫着这片土地。700多年间它多次濒临死亡,又多次复生,就像是长寿的长辈,见证了莲塘村世代变迁。
莲塘村风水堂正面有一条小轴线,以这条轴线为核心,“山、水、古村”连接为一体。最早建于宋代的十几口古井,建于清代的祠堂、家塾、书舍、书室等岭南特色古建群落和街巷,尚保留着小中轴秩序。
山、居、塘、田是一个“秩序完整、山水完整”的保护体系。黄埔古遗存的开发,确保了基本山居模式的延续。
穿行莲塘村,“链咖啡”馆、“荷塘月色”茶室、“爱膳莲塘”餐厅、九佛莲塘“懂通实”活力馆、莲塘家风馆、黄埔图书馆莲塘分馆……纷至沓来,新旧碰撞让古遗存“活”了起来,吸引了四方来客,也把越来越多在外打工的青年吸引回来。
古树保护,是黄埔古遗存开发的一个亮点。长岭街道岭头社区,五千多株古树名木散生在自然村落的房前屋后,郁郁葱葱,都贴着二维码标识。黄埔区全面推行林长制,明确“开展古树名木的信息化、数字化、智慧化全生命周期管理”。应用三维GIS信息技术,建立一树一档“一张图”,全区古树全部纳入古树名木电子地图系统。实施“古树故事”保护项目,挖掘古树名木相关的历史故事,拍摄村民口述视频,人们可以扫描树上二维码,了解古树历史。此外,摄像头及振动位移传感器等高科技装备也被应用到古树名木的保护中,对古树的生长环境、生长情况进行实时监控。
尊重历史、尊重民俗、尊重群众需求,就会获得理解与支持。
城市改造极大地提升了环境:建筑整治、场地绿化和环境塑造,改善了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在确保文物安全和文物价值的前提下,与古遗存价值展示和文物环境改善相协调,发展文化产业、旅游业等低能耗低强度的产业,形成了适合古遗存保护利用和地方经济发展的产业环境。
古遗存不仅仅是黄埔发展旅游经济的重要资源,更是黄埔社会历史的载体,是黄埔城市建设的精神支柱之一。
黄埔伏虎山下的萝峰,山不高,风景却绝佳,树茂草盛,溪涧环流,曲径通幽,常年云雾缭绕,晴空时,登峰远眺,眼前景色尽收。玉岩书院披满八月热烈的阳光。微风吹拂,给人别样的清凉。整个书院,依山随势,楼连楼,阁依阁,檐接檐,大多藏在树荫中。催诗台前的荔枝树,已经千余岁,是广州最老的荔枝树,去年依然硕果累累。
玉岩书院名称几经改动,八百年时间与空间的美妙组合,始终一如既往,讲授,研究,论道,修身,延续着千年的文化脉息。最有力量的读书种子,在沧桑中变成永恒。
深井村有着七百多年的历史,深藏不露。作为对外贸易的集散地,是中国第一个国际村,当年广东巡抚杨永斌在写给朝廷的奏报中称:“深井村民多有能蕃语者”。村中具有岭南风情的青砖大屋、石板街巷比比皆是。微改造的实施,与传统村落保护保持了最大限度的平衡。安静、宁静、平静的文化氛围,让这里成为了旅游区、文创基地、“慢生活岛”。
长远规划的历史课题,是当代人的历史使命。黄埔古遗存的发掘,保护,活化,利用,可谓高标准,高起点,高质量,使古遗存从历史的尘封中,重新焕发出新的活力,与无数处于世界科技前沿的现代企业一道,散落在黄埔的青山绿树之间,珍珠般发光,彰显出黄埔深厚的历史底蕴,以及黄埔在高速发展的经济建设中自觉的文化追求。
珠海灯光秀古今
无边的楼群像海啸的巨浪赫然逼近。尚且存在的田野上花草恣意泛滥。乡村静穆,屋舍俨然。清扫得一尘不染的石板路边,卖艾叶米粑的阿婆,庄重地端坐在陈年的炉灶边上。闻不到早炊的烟火气味,听不到鸡飞狗跳、牛的喘息。老榕树独自厮守在村子中央,长髯飘飘,一次次抖落惆怅,一次次重拾新绿。苍老的躯干,擎着一树希望。不曾忘记那些在枝上筑巢又离开了的鸟儿似的孩子,他们曾为深入地下的纠缠的根须争论不已;不曾忘记那些春播夏锄秋收冬耕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汉子,在裸露的粗壮的虬根上伸展四肢,盘算当年的收成;不曾忘记年节嫁娶的鼓乐酒宴和平常日子的小曲功夫茶;不曾忘记那些在巨大的树冠下搭起的戏台,从老远的城里来的名角怎样甩着宽大的水袖咿咿呀呀清唱。周围的乡村几乎都已经或将要消失。即便有所保留,也只是一件让人把玩欣赏的文物,一种祭奠逝去岁月的供品。
一位清癯的白头老人来到我们面前。他是这个古老乡村的史书和字典。他给我们讲述南宋遗民的艰难生存,说自己是赵氏最后一个帝王的第多少代子孙。他给我们指点那些祖居屋宇的中原符号,把我们引进空阔幽深的祠堂,一一介绍那些消失如烟的远祖贵胄。
在两幢祠堂狭窄的夹缝,我们抬头仰望一线天空,被峭壁一样崇高的山墙震慑。厚度接近一米的墙壁由无数的蚝壳砌成。当年的村外,无边无际的浅海滩涂生长着无边无际的生蚝(牡蛎),是村民依赖的不竭财富。演化于侏罗纪的生蚝,在温暖的南方海域,岛屿周围的海床及岩石上制造、形成礁状物,而蚝壳在村民的手中,成为最上乘的建材。老人抚摸着铁色的蚝墙,说它可以一万年不倒,而与它相对的砖墙,最多可以站立一千年。
蚝墙夹道的巷子,是那般幽深,几乎让人难以呼吸。蚝墙里有着祖先的筋骨,墙下蔓生的根系,牢牢地抓住土地。
几乎所有的宗祠都是坐北朝南。这里的宗祠却坐东朝西。对面远远的山峰那边,是崖山。将近八百年前,山河破碎,神州陆沉,十万军民随末日南宋投入万顷血海。古典意义的华夏文明断层坠下,灭顶陨落。我听到神色凝重的老人轻轻地叹息。到处残留的遗存中都有这样硕果仅存的智慧长者。但他的感伤,一种凭吊的忧郁心情,让我难以忘怀。一直到把我们送出村子,老人依然没有走出深深的惆怅。
然而,他应该比我更加清楚:就在离他不远的地方,十字门中央商务区已经成型,一个崭新的世界级商务区,正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承载着横琴自贸区实现国家战略的核心使命,承载着高端服务与珠三角庞大产业和资源对接、推动珠海科学城崛起的壮阔愿景,承载着连通港澳共建中华民族共同家园的宏大梦想,承载着以金融、现代产业、人才体制机制创新为中国探路的崭新希望,承载着大珠三角地区崛起为世界级城市群的伟岸蓝图;连接港珠澳的世界上最长跨海大桥已经贯通,继美国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日本东京湾区之后的世界第四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是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占地一平方公里的横琴金融岛,已经雄姿初展。一座座造型别致的大桥沟通了金融岛的对外交通,桥下水波澹澹,周边的街心公园花团锦簇,鸟鸣声声。是珠海又一座城市地标。珠海,这个珠三角海洋面积最大、岛屿最多、海岸线最长的“百岛之市”,这个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经济特区之一,这个珠江口西岸的核心之城,是神话之城。
那天晚上,野狸岛海滨的珠海大剧院上演了灯光秀。数百公尺的高空影像震撼全城,全LED激光投影,闪耀刷新城市天际线,点亮了一座城市的中心图腾。变幻无穷的声、光、电、水、影、乐,炫彩呈现千姿百态的美丽,巨幅影像屏幕,连通了大海与星辰。忽而银河飞流直下,海豚盘旋而上游向天际,鱼群汹涌紧随;忽而万千蝴蝶翻飞欢舞,所到之处蓓蕾绽放,繁花似锦;忽而一切光亮聚成点点星光,无数繁星璀璨闪耀,穿越时空的即视感扣人心弦。
灯光秀气势磅礴的律动,谱写出时代的壮丽史诗,在天空留下辉煌,在大地留下赞美。
我忽然想起上午见到的那位白头老人——他的怀念让我们记住了我们的来处,同时懂得了人类生存的最高意义是创造,是追求新的光荣,实现新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