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伊始,万象更新。近日,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以昂扬奋进之姿,连续召开2024年度工作项目点评会、学术委员会新春座谈会、新春媒体恳谈会,以“三会连开”凝聚共识、锚定方向,复盘侨博过去一年的丰硕成果,擘画新一年华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蓝图,全面展现侨博干部队伍“拼”的劲头、“实”的作风、“闯”的精神。
项目点评会:亮成绩、破难题、立新章,聚力攻坚攀高峰
2月12日,侨博召开2024年度工作项目点评会,中国侨联副主席高峰出席会议并传达中国侨联党组书记、主席万立骏对侨博工作的批示精神。高峰充分肯定侨博以项目制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显著成效,希望侨博认真总结工作项目实施经验,增强项目延续性,力争2025年工作再上新台阶。侨博副馆长(主持工作)宁一主持会议,18位项目负责人(参与人)围绕全年17个重点项目亮成果、谈经验、话未来,副馆长贾德成参加会议。
过去一年,侨博以全国博物馆定级评估、“共和国印记——侨心共筑中国梦”主题活动为重点项目,有序推进巴西文物征集、跨专委会联合举办学术研讨会、媒体合作讲好华侨文物故事、健全侨博总分馆体系、多形式办展丰富展览体系、打造社会教育活动体系、完善“云游侨博”网上展示体系、启动“老友新朋”计划、纸质藏品病虫害摸底调研、讲解队伍培育、侨博专委会建设、物业更换和观众流线优化、馆校合作实践、珍贵文物图录编写、纪念门票设计制作等主要工作项目,取得不平凡的成效。大家对照各项目梳理成果清单,剖析实施效果,总结成功经验,提出改进思路。
宁一对每个工作项目逐一进行点评,总结项目成效作用,肯定项目开展的思路方法,又提出希望和要求。宁一指出,侨博实施工作项目制以来,有效破除部门壁垒,整合各方资源,有力提升工作效率,锻炼干部队伍综合能力。在坚持推进工作项目制的同时,要克服工作惯性思维和协作意识不足的短板,进一步改进项目设置和人员组织协调,明确权责,完善激励机制,不断提升工作项目制的实施成效。
学术委员座谈会:锚定发展目标,实现更高水平发展
2月11日,侨博学术委员会新春座谈会邀请9位文博史学专家,共谋华侨文博新篇章。侨博副馆长(主持工作)宁一对专家学者莅临参会表示热烈欢迎并致以新春问候,向各位专家报告了侨博一年来的主要工作情况和取得的丰硕成果。副馆长贾德成主持座谈会。
与会专家对侨博原创展览“延安九日——陈嘉庚诞辰150周年纪念特展”进行学术点评和指导,高度评价该展选题独到、视角新颖,资料翔实、客观真实,“以九天行程生动展现了著名侨领的关键抉择”,在直接史料实物匮乏的情况下,用展览语言把这段侨史往事讲得立体多元,难能可贵。专家们就侨博新一轮五年规划编制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围绕侨博如何在华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中发挥作用展开充分讨论。大家认为,过去的一年,侨博取得突破性成就,实现了全面发展。侨博应当在取得已有工作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夯实基础性工作,加大现当代海内外华侨文物征集力度,整理完善现有文物档案,做好展览规划,适时启动基本展改陈,有计划分步骤推进数字化建设,探索智慧博物馆管理,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和行业交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融入更广阔的世界。要结合职能、明确定位、突出特色、加强调研,扎实做好侨博五年规划编制工作。各位专家表示,将尽己所能,发挥各自所长为侨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助力将侨博打造成更高水准的国家一级博物馆。
媒体恳谈会:扩大传播声量,共绘文化同心圆
2月10日,侨博召开2025年新春媒体恳谈会,来自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新闻社、中国文物报社、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厦门卫视、北京市东城区融媒体中心、华人头条等媒体负责人、记者18人参会。侨博副馆长(主持工作)宁一向媒体朋友们介绍了侨博2024年在多个领域取得的成绩,以及2025年围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举办主题展览等重点工作计划。副馆长贾德成主持恳谈会。
恳谈会上,媒体记者们踊跃发言,回顾2024年与侨博紧密携手,深度合作,依托专题展览、藏品征集以及文化体验活动等,借助电视纪录片、报刊专版、融媒体传播等多元形式,深度挖掘华侨历史文化,对侨博的各项活动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报道。大家聚焦如何进一步畅通侨博与媒体的合作机制,就扩大侨博知名度与影响力,为侨博2025年度重点临时展览提供媒体宣传指导,以及借助媒体力量拓宽藏品征集渠道等议题,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宁一结合侨博2025年重点任务,向各媒体朋友就未来合作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深化内容合作,讲好“华侨故事”。侨博将以“万里同心赴国难——海外华侨与抗日战争纪念特展”为契机,与各媒体共同策划深度报道,形成“展览+纪录片+专栏”的全媒体传播矩阵,让华侨精神激荡时代共鸣。二是创新传播形式,拥抱“数字时代”。借助AR、VR等技术继续丰富“云游侨博”网上展示体系,推出系列短视频、线上特展,让广大观众足不出户即可感受华侨文化魅力。三是共建传播矩阵,扩大“侨声共鸣”。与各媒体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共同策划主题报道、海外传播项目,推动华侨文化从“小众记忆”走向“大众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