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纪念陈嘉庚诞辰150周年>>侨界反响
海洋强国梦——陈嘉庚与上海海洋大学
2024年10月15日15:41  

厦门大学纪念陈嘉庚先生诞辰150周年系列活动启动

“传承弘扬嘉庚精神——同舟奋进·上海侨界走进

临港新片区主题活动暨龙舟友谊赛”在上海海洋大学举行

闽沪两地百年情缘

《上海海洋大学百年志》记载:“同年(1920年)11月,陈嘉庚、王正廷、黄炎培、郭秉义等来校参观”“学校还选拔优秀学生,支持创办其他水产学校。如应爱国华侨陈嘉庚的邀请,选派冯立民、侯朝海等赴日留学。这些学生学成回国后,于民国9年2月协助陈嘉庚创立集美学校水产科,后发展成为集美高级水产航海学校。该校‘集美一号’‘集美二号’实习渔船,即由学校毕业生张柱尊主持设计、制造。”

闽沪两校往来十分密切,亲如一家。集美水产在1923年5月在全国首创“海童子军”,专科教员张柱尊亲自驾驶新造“集美一号”电船,率童子军往上海,完成了轰动中国航海界的“片舟渡重洋”长途航海实习活动。1933年3月,集美学校(包括水产航海学校)举办二十周年校庆。江苏省立水产学校赠送中堂题词一幅:“春风广被”。该校校长冯立民赠送感人肺腑的中堂题词:“我爱集美、 热情如狂,十载相处、与你徜徉,旋我汝别、销魂断肠,居闻处独、未尝汝忘,石火光阴、岁月何急;倏忽之间、汝年二十,文教广敷、牛耳汝执,汝益翩翩、鸡群鹤立,慕汝者多、望尘莫及,祝汝前程、光耀熠熠!”充分展示了集美水产和吴淞水产非比寻常的“袍泽情谊”。

陈嘉庚在1945年撰写的《我国“行”的问题》一书中,专门写到闽沪水产两校的简史,体现了对两校的同等关爱。他说:“民国初年仅有上海吴淞创办一所航海水产学校,继则集美一校,再后有烟台海丰等续办数校,既非积极,如同杯水。及七七事变,吴淞烟台俱已放弃,集美移入内地,恐成绩有差,海丰校不知存否,新加坡创设一校尚未毕业而已失陷矣”。

陈嘉庚《我国“行”的问题》

1971年9月22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六所高等院校的体制调整和领导关系问题的通知》发出,决定上海水产学院迁往福建。于是,上海水产学院于1972年搬迁厦门,改为厦门水产学院,1980年又回迁上海,留在集美仍保留厦门水产学院,厦门水产学院后并入集美大学。

2022年11月,集美大学举行水产高等教育50周年纪念活动,上海海洋大学校长万荣教授应邀出席并在大会上致辞,万荣在回顾了上海海洋大学与厦门水产学院的历史渊源后指出,两校同舟共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形成了坚实的合作基础。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两校又将签订新的合作协议,未来将在更高起点上进行更深层次的合作交流,携手奋进新时代,续写五十载兄弟情深的新篇章。

“渔界所至,海权所在也”

与“开拓海洋、力挽海权”

张謇生长在南通,对渔业比较熟悉。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日等国渔轮在我海域侵渔猖獗,使他感到一国之渔业与海界之重要。

张謇痛感:“渔业者,海线之标识也……故今日中国之所谓渔界,即前所云外人公认之海界也。有公认之海界,即当自行我领海主权”。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渔界所至,海权所在也”,历史上中国的渔民捕鱼到达的地方,那里就应该是中国拥有海权的地方。

1913年3月陈嘉庚就在厦门始办集美学校,他把救国理想寄希望于教育,开启了将近50年“为国育才”征程。此前,在“南洋”成功经营实业的陈嘉庚,萌生了“开拓海洋、力挽海权”的强烈愿望,认为“闽南地瘠民贫,海多田少,对于水产农林,故特加以注意;其初拟先办水产学校”。陈嘉庚之所以在集美学校创办水产科,皆因他目睹旧中国“门户洞开,强邻环伺”,“船舶川行如织,但航权均操洋人掌握,我国公私营船舶,即在国境,犹寥若晨星,况在海外各属殖民地,何从觅其踪影”的可悲状况,深感痛心疾首。

青春献礼·上海海洋大学校训“勤朴忠实”

与集美大学校训“诚毅”砥砺奋进

1914年9月,江苏水产学校正式将“勤朴忠实”四字确定为校训。在勤、朴、忠、实四个字中,勤是基础,朴是本质,忠是过程,实是灵魂。在“勤朴忠实”精神指引下,学校根据办学特点,努力构建与国家发展“同呼吸、共命运”的优良校风学风,谱写出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奋斗史、发展史、教育史和爱国史。在上海海洋大学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这4个庄严质朴的大字如弥足珍贵的传家之宝,以其特有的文化魅力,激励着一代代海大师生上下求索、辛苦付出,涌现出众多建设海洋强国的栋梁之才。

学校创办人张謇、黄炎培都主张忠、诚、勤、朴,学校建立之初就肩负着维护海权、发展民族实业之使命。如今海大校训“勤朴忠实”,不仅言简意赅,精神风骨鲜明,而且传承了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传统美德,成为学校师生世代相传的宝贵精神财富。

上海海洋大学校训

集美大学校训

陈嘉庚与海大创办人张謇、黄炎培

张謇(1853年7月1日~1926年8月24日),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通人, 祖籍江苏常熟土竹山,生于江苏省海门直隶厅长乐镇(今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常乐镇)。光绪二十年(1894年)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书法家、金融家、慈善家、诗词楹联家。

黄炎培(1878年10月1日—1965年12月21日),号楚南,字任之,笔名抱一;出生于川沙镇内史第,江苏川沙县(今属上海市)人。著名教育家,上海海洋大学前身江苏省立水产学校发起创立人之一。

陈嘉庚创办水产教育,源于和黄炎培的相识相知,并得到其启发和帮助。因共同致力于“教育救国”,两人1913年就开始交往。陈嘉庚于新加坡发起筹办南洋华侨中学,曾致函时任江苏省教育会副会长的黄炎培代为招聘校长和教员。1917年5月,黄炎培、蔡元培等人发起成立中华职教社,这是当时中国教育界的一件大事。同年6月,黄炎培到南洋考察教育,在新加坡和陈嘉庚首次晤面。两人相谈甚欢、相见恨晚。一位是倾力倾资兴学的教育事业家,一位是大名鼎鼎的教育家。此前,两人就长期通信,在教育上相知相助,友情日笃。陈嘉庚赞同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慷慨资助中华职教社和中华职业学校,并名列中华职教社第一批35人的“永久特别社员”,并还担任其多年的理事和监事。陈嘉庚对黄炎培成功开办“鼎鼎有名”的吴淞水产十分钦佩,逐渐坚定了开办集美水产教育的想法。

民国九年十月,陈嘉庚往上海邀同余日章、郭秉文、李登辉、黄炎培、胡敦复、邓萃英、黄孟奎诸君,开厦大筹备员会议。十一月,陈嘉庚与黄炎培,郭秉文等到江苏省立水产学校参观,学校开会欢迎。

陈嘉庚与海大校友

冯立民、侯朝海、张柱尊

冯立民,江苏宝山人,1917年毕业于上海吴淞水产学校。

侯朝海,江苏无锡人,1918年毕业于江苏省立水产学校渔捞科。曾任私立集美水产航海学校教务主任,江苏省立水产学校校长,台湾中央大学农学院水产学校校长、海洋渔业专科主任,太平洋科学协会海洋学组中国分会渔业技术组主任、国立吴淞水产专科学校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上海水产学院副教务长、海洋渔业教授、系主任。

张柱尊,又名张希达,别号君一,江苏江阴人,江苏省立水产学校第一届渔捞科毕业生(与陈谋琅同为学校第一届毕业生)。

1917年陈嘉庚“拟办水产及航海学校,乃至函上海吴淞水产学校托代聘一二位教师”,为水产教育提前储备师资。吴淞水产答复:水产教师国内无处可聘,本校自己也很需要,若愿意出资给该校当年毕业的高材生到日本留学,两年后便可回来任教师。陈嘉庚当即表示同意:愿意资助,学成后回国即聘请到集美任教。

在陈嘉庚的资助下,包括江苏省立水产学校“特待生”(每届仅2名)的张柱尊、冯立民,以及另一位优秀毕业生侯朝海等一批吴淞学校的高材生,先后得以前往日本东京水产讲习所(东京海洋大学前身)留学(当时称“见习”)。1918年2月,江苏省立水产学校校长张镠偕已回母校担任渔捞科主任的张柱尊,赴福建集美考察渔业,陈嘉庚胞弟、集美学校二校主陈敬贤热情接待并请益教务。1919年1月,黄炎培再赴新加坡,陈嘉庚将集美学校“欲急进扩大规模”,“详情面告”,又委托其代为聘请校长和教员,“承蒙许诺”。当年7月,黄炎培应邀来到厦门,作为集美学校顾问,与陈嘉庚一起商讨集美学校发展问题。1920年2月,陈嘉庚在集美学校创办水产科,旨在“造就渔业航业中坚人才,以此内利民生,外振国权”,开始了百年嘉庚“集美水产”教育。

1920年9月吴淞水产渔捞科主任冯立民首先实现诺言,来到集美。陈嘉庚即请他调查泉漳沿海一带和台湾的渔业航运状况,共同筹办水产科(当时是为“渔航兼修”),研究招生的办法。1920年10月,冯立民被聘为水产科主任,全面负责水产教学事务。1920年11月,陈嘉庚赴上海与黄炎培等共同前往吴淞水产参观考察,该校举行隆重欢迎大会。此后,吴淞水产的教员:渔捞科主任、海洋机械教员、“海丰”船长张柱尊,1921年4月来到集美学校水产科;渔捞科教员、运动主任侯朝海,博物教员、学监曹镜澄(字仲牧,江苏江阴人),同于1923年3月来到集美水产。这些吴淞水产的“半壁江山”,成为集美水产教育的先驱和中坚。集美水产航海教育“拓荒者”冯立民,后成为“福建私立集美高级水产航海学校”(1927年起)第一任校长,先后主持集美水产教育达十年之久;张柱尊担任水产专科教员、兼任“集美一号”“集美二号”船长;侯朝海担任水产专科教员;曹镜澄任水产部博物教员兼训育主任。这些优秀教师坚决贯彻陈嘉庚的兴学宗旨和教育思想,为集美水产教育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影响深远。

1924年8月,时任集美学校水产部主任的冯立民改就吴淞水产校长,集美水产以专科教员侯朝海代理主任。12月冯立民从上海辞职,1925年1月回到集美任教,改革集美水产的教学:改订学科课程,提升培养目标,延长修业年限。1925年9月侯朝海赴上海任吴淞水产校长;1927年10月侯朝海派员协助筹建位于浙江舟山定海的浙江省立水产学校。1929年1月,冯立民辞去集美水产校长职,接替侯朝海复任吴淞水产校长,直到1934年。

陈嘉庚与海大实习船“集美二号”

1926年5月,陈嘉庚斥巨资向法国订购的蒸汽拖网渔轮自新加坡抵厦;这是中国第一艘,也是当时全国最大的拖网渔船。冯立民和张柱尊等赴厦接收,定船名为“集美二号”,即以张柱尊为船长,率学生往江浙一带实习渔捞。九年之后,1935年吴淞水产从集美水产处购得这艘280总吨“集美二号”蒸汽拖网渔船作实习船,负责江浙鲁沿海渔场调查、捕捞实习及新渔法的试验等。民国26年“八一三”淞沪抗日战争中,学校校舍和设备,连同“集美2号”全部毁于日本侵华军炮火。

1953年,华东水产管理局调拨270总吨蒸汽机舷拖钢质渔轮“水产号”作为学校实习渔轮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陈嘉庚先生诞辰140周年之际厦门市集美校友总会回信中指出,希望广大华侨华人弘扬“嘉庚精神”,深怀爱国之情,坚守报国之志,同祖国人民一道不懈奋斗,共圆民族复兴之梦。

今天我们纪念陈嘉庚诞辰150周年,就是要传承弘扬新时代“嘉庚精神”,学习他以国家为重、以民族为重的品格,学习他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品格,学习他关心祖国建设、倾心教育事业的品格。就是要牢牢聚焦维护祖国统一和推动民族团结这个着力点,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让我们一起努力,为海洋强国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贡献力量!

文字整理郑卫东,相关资料参阅了《上海海洋大学百年志》、陈明义“弘扬嘉庚精神 共圆中国梦”、陈永强“陈嘉庚与张謇、黄炎培之中国近现代水产教育开创情缘”、廖永健“陈嘉庚的水产教育梦:一脉多承 薪传火递”等,在此一并致谢。

来源:上海海洋大学

(责编:皮博、张雯)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