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23日至26日,第十届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以下简称“博博会”)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举办。8月24日上午,中国博物馆协会民族博物馆专业委员会、中国博物馆协会华侨博物馆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博物馆实践”学术研讨会作为博博会专题研讨活动之一,在敕勒川国际会展中心举办。来自民博专委会和侨博专委会的50多家单位100余人参会。
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刘曙光出席研讨会并致辞,指出民族博物馆专委会和华侨博物馆专委会的独特所在,肯定了本次研讨会凝聚文博力量,发挥文博优势,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作的努力。
会议由嘉宾致辞、交流发言、学术点评等环节组成,共提交论文40余篇。来自民族博物馆专委会、华侨博物馆专委会的10位代表作交流发言。会议由中国博物馆协会民族博物馆专委会主任委员兼秘书长,民族文化宫博物馆馆长、研究馆员陶颖主持。
中国博协侨博专委会代理主任委员,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副馆长(主持工作)宁一以《华侨博物馆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作用与实践》为题作交流发言。宁一表示,华侨博物馆作为收藏和展示华侨历史文化的专题博物馆,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展示、传承和阐释,进一步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象塑造,突出中华民族整体性和价值共识传播,从而更好地凝聚起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华侨博物馆可以在三个层面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作用。一是“留根”,展示华侨爱国爱乡情怀增强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认同。二是“铸魂”,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三是“圆梦”,文明交流互鉴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增强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认同。新时代新征程,华侨博物馆应团结海外侨胞和广大归侨侨眷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坚持以同属中华民族为情感基础,以同源中华文化为精神纽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推动原创展览走出去、请进来,发挥华侨融通中外的独特优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华侨文博力量。
中国博协侨博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江门市博物馆馆长高东辉以《试谈华侨类博物馆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作用——以江门市博物馆“根在侨乡”展览为例》为题作交流发言。他表示,“根在侨乡”陈列展示了华侨华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基于展览的教育实践增强了华侨华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华侨博物馆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能够发挥独特作用,需要引起重视并加强相关研究,探索华侨博物馆深度参与铸牢实践的优势和特点,以及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和模式。
陈嘉庚纪念馆研究中心主任林东霞代表集美校委会副主任、陈嘉庚纪念馆馆长、一级调研员翁荣标以《打造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的宣传阵地》为题作交流发言,介绍了陈嘉庚先生生平及嘉庚精神内涵,该馆挖掘嘉庚精神“富矿”、生动诠释“四个与共”共同体理念,打造教育实践基地、着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有力促进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等一系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工作实践以及对未来工作的思考。
中国博协侨博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馆长林鹰以《以根、魂、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博物馆实践——以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南洋华裔族群寻根谒组综合服务平台项目建设为例》为题作交流发言,介绍了该馆在海外侨胞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益实践,包括以根脉文化为引导,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族谱资料为依据,夯实寻根之基,以村落景观为链接,对接桑梓情怀,以网络平台为纽带,服务寻根需求。
中国博协侨博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广东华侨博物馆馆长钟纲为下半场会议作学术点评,他认为各位代表的发言政治站位高,各馆工作实践特色鲜明,切中要点,富有指导意义。
博博会首次在边疆民族地区举办,更加关注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博物馆实践”学术研讨会引发了文博界和相关媒体的广泛关注,成为侨博围绕凝聚侨心侨力同圆共享中国梦新时代侨务工作主题,打开思路“走出去”,拓展合作对象,加强深度交流,扩大涉侨文博社会影响力的一次有益探索和尝试。博博会期间,宁一带队参观了展馆展区,并就文物保护传承利用新技术,数字化展示系统,展藏一体化、展馆照明、AI用于教育和研究的智慧化产品,以及文创设计开发等方面与相关博物馆及参展单位交流,为侨博日后进一步做好收藏、研究、展览、教育、服务等业务工作开阔了视野、启发了思路、汲取了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