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 第十一次全国归侨侨眷代表大会>>学习贯彻
安徽省高校侨联联合会学习第十一次全国归侨侨眷代表大会精神暨“地方侨联+大学侨联+校友会”机制建设研讨会举行
2024年01月19日17:45  

1月10—11日,为积极推动“地方侨联+大学侨联+校友会”机制建设,安徽省高校侨联联合会在安徽理工大学举行学习第十一次全国归侨侨眷代表大会精神暨“地方侨联+大学侨联+校友会”机制建设研讨会。

1月11日上午,中国侨联基层建设部二级巡视员蔡红雷应邀作第十一次侨代会精神专题辅导报告。省委教育工委组干处副处长王树龙,淮南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张劲松,安徽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董雨到会指导。全省36所大学侨联负责人和各省辖市侨联负责人、安徽理工大学和淮南市侨界群众代表约100人参加宣讲活动。省侨联党组成员、秘书长刘君主持会议。

王树龙指出,省委教育工委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侨联工作的实施意见》,全省高校侨联组织建设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下一步要突出向心力,在政治引领上见行动;要突出凝聚力,在强化服务上见行动;要突出影响力,在助力发展上见行动。

张劲松指出,市委市政府始终秉持“在淮高校的事就是淮南自己的事”的理念,在学校建设、学科建设、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给予最大能力的支持和服务。期望广大侨界有识之士全方位参与淮南经济社会建设,在淮南高质量发展的火热实践中施展才华、建功立业。

董雨介绍了学校近年来锚定“双一流”创建目标等方面取得的发展成就和一系列标志性成果,以及学校在侨联工作方面取得的成绩。表示,安理工侨联将发挥人才荟萃、联系广泛、融通中外的优势,焕发新活力,唱响主旋律,积极参政议政,加强志愿服务,凝聚侨力侨智,共担民族复兴重任,共享民族复兴荣光。

蔡红雷以《加强新时代基层侨联组织建设更好地发挥高校侨联资源独特作用》为题进行了宣讲。报告从侨联组织发展沿革、侨务工作面临的新态势和对策、高校侨联建设要点等方面作了详细阐述,提出高校侨联建设路径,强调要坚持“党建带侨建”工作法宝,把握着力点,深化合作,创新机制,打造品牌,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加强高校侨联建设,并结合省市高校侨联建设典型案例,深入探讨了“地方侨联+大学侨联+校友会”工作机制建设的思路和举措。报告理论与实践并重,深入浅出,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性、实践性,增强了我省侨联工作者做好新时代高校侨联工作、推进“地方侨联+大学侨联+校友会”机制建设的信心和动力。

1月11日下午,召开“地方侨联+大学侨联+校友会”机制建设研讨会,省侨联党组书记、主席李世蕴到会并作总结讲话。

淮南市、马鞍山市、芜湖市侨联,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安徽财经大学、蚌埠医科大学、亳州学院侨联围绕侨联工作开展情况、“地方侨联+大学侨联+校友会”机制建设及未来工作设想分别作了交流发言。与会代表就如何推进“地方侨联+大学侨联+校友会”机制建设,以及高校侨联联合会2024年重点工作安排进行了研讨。

李世蕴在总结讲话中充分肯定了各市侨联、高校侨联工作的创新举措和取得的成绩,强调要充分认识“地方侨联+大学侨联+校友会”机制建设的重要意义,全面梳理了推进机制建设中面临的现实困境,提出要准确把握推进“地方侨联+大学侨联+校友会”工作机制建设面临的时代机遇,并就如何推进工作机制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要在“动”“谋”“合”“实”四个字上下功夫,不断寻求突破,加强合作,厚植情怀,切实承担起党赋予的“侨务工作主要力量”重任。要以高校侨联联合会建设和作用发挥为抓手,以“地方侨联+大学侨联+校友会”机制建设为重点,主动谋划,积极作为,充分发挥地方侨联、高校侨联、校友会资源优势,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力需求、大学的人才需求和新归侨的发展需求融合对接,奋力谱写我省侨联事业发展新篇章,为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75周年。

会议期间,与会代表还实地参观了省级“侨胞之家”——淮南高新区弘湖社区,调研了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安徽楚文化博物馆,考察了安徽理工大学校史馆和深部煤矿采动响应与灾害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

来源:安徽省侨联

(责编:皮博、蔡雨荷)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