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文化交流>>夏令营
 参加“中国寻根之旅”马来西亚华裔青少年冬令营有感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永春! 
2024年01月05日19:44  来源:中国侨联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追本溯源、寻根问祖,是一种恋乡情结,是宗族文化的延续,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本次冬令营的营员们在侨联工作人员的组织陪同下,纷纷前往自己的祖籍地祠堂祭拜祖先。让我们来听听,他们是怎么说的……

郑焙恩 17岁 马来西亚华裔

在这之前,出生于马来西亚的我从不理解什么是“回乡”?初次听见“回乡”一词是从小姑的口中所了解的。小姑曾努力地寻找我们的祖籍地,尝试联络我们仍在中国家乡的远房亲戚,为我们家族修复族谱。小姑向我们述说着她所经历的一切,不过那时的我仍旧不理解回乡的意义。

直至小姑向我推荐了福建永春会馆所举办的“寻根之旅”冬令营并有幸能够回乡祭祖。母亲也曾说过回乡祭祖是件光宗耀祖的事情,回家烧香告诉祖先你已归来。

小姑帮我联络好在中国的远房亲戚,郑文煜先生。郑文煜先生早早地在饭店前面迎接我和慧诗领队。一路上,我们和郑文煜先生聊着关于家族历代和永春文化的故事,我也在这其间收获良多。一路上的永春美景,伴随着郑文煜先生述说的故事,让我倍受感动。

过了不久,我们到达了我家族的祖籍地——永春金亁吾东村。山清水秀的景色,使我想到我的祖祖辈辈曾在这里生活,如今漂洋过海,多年未归。他们的心绪,我此时此刻才了解,同时也才深深感悟了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中“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所要传达的含义。就如同我们,我们在马来西亚,家乡却在另一岸。

我跟随郑文煜先生到了祖庙,烧香拜祖后,他带领我观看了1988年所修复的家谱。在家族世世代代的名字中,我看见了已故爷爷的名字,眼睛也瞬间泛红,不禁回想起了与爷爷的点点滴滴。

此趟回乡,我真正见识到了祖祖辈辈的努力与付出,饱经岁月风霜的祖庙,也深深烙印在我的心中,它是炙热的、温暖的、落寞的……

故乡呀,今日我已归来。

营员郑焙恩回五里街吾东村拜祖

张瑀芊 17岁 马来西亚华裔

福建永春桃城镇充满历史和文化底蕴,而我身为张三九公后裔,承载着家族的光荣传统。此次的祭祖之行,让我和在中国的亲戚建立起了联系并培养了深厚的情感。在“回家”的路上,我走过曲折的山路,见到残破的老宅。这使我深刻体会到了家族漂泊历程的艰辛。我回到那里,见到祖先的祭祖牌,并烧香献祭。祭祖仪式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远道而来见到亲戚更是激发了我对家族热烈的情感。这次旅程让我亲身感受到祖辈曾经走过的路,为家族传承添上了更为珍贵的一笔。而这些都是我对家族历史的真挚表达。这份深刻的连接不仅是对过往祖辈的敬仰,也是对我们家族血脉的珍视。这让我在家乡更有了归属感,也让我成为家族历史中新的篇章。最后,愿我能继续传承家族的优良传统,为家乡增添新的辉煌。

张信达领队及营员张婧为、张婧宁、张瑀菲、张瑀芊回桃城仑山村拜祖

郑守熙 17岁 马来西亚华裔

上次回乡探亲还是在19年的冬令营,那时的我还是一个懵懵懂懂的小孩子,跟着同乡的领导去湖洋仙溪一同祭祖。那时的我,觉得那里的环境应该是山路,且有许多土地尚未开发完毕。带着这种想法,我便抱着一点点期待来到了那里......

到了那里,迎接我的不是一棵棵树木,而是一个开发完毕的小乡村。那里的景象犹如一个与世隔绝的小村庄,居民们都能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情,不受外界的影响。那里也有许多动物,让我们大开眼界。

跟随领导的脚步我来到了我们仙溪大庙的门口。湖洋镇侨联主席在那里热情欢迎我们的到来。在鞭炮声中我们互相认识彼此,也是在这段时间里从长辈的口中得知各自的想念与期待。

在上课的时候我曾听老师说过一句话:“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如今在这里我能充分理解为什么会有这句话了。只见许多未曾相识的长辈们互相拥抱,诉说现在各自的生活,还有的流出了眼泪。在他们的眼泪中我能大致上理解,他们流的,不是悲伤的泪水,而是因能够看到后辈们长大而开心激动的泪水。

随后,我便跟随着他们的步伐一同祭拜祖先。我拿起了香,虔诚地进行祈祷与祭拜。从那些香中我仿佛看见众多前人为我们祈祷。一切完毕后我便离开了此地。

我很高兴自己能够有机会通过此次“寻根之旅”冬令营重返此地,这让我十分开心,也希望以后能够多返回祖庙,让那里的前人能够从我的祈祷中得知我们现在这一辈的各种情况。

郑祖屹、郑守熙、郑光乐等营员们及郑敬祥总领队回湖洋仙溪村拜祖

陈威历 17岁 马来西亚华裔

在一个清新的早晨,我踏上了寻根的旅程。虽是海外华人,但血脉里流淌的仍是炎黄子孙的热血,时刻渴望与祖先的灵魂对话。携带着对先辈的思念与敬仰,我来到了福建永春湖洋玉柱美瑤月山厝,内心涌动着难以言喻的情感。

古老的祖庙巍峨而肃静,朴素的石砌被岁月斑驳,庄重而神圣。中间厅堂宽敞明亮,为奉祀祖先、神明及会客的场所。厅堂后壁有可开启折合的大扇木门隔层,平时闭合与后轩分开,有事时,可把大扇木门打开,把厅堂与后轩合并为一,增大活动空间。厅堂两侧为东西大房,是主要居室。大房房门悬布帘,以屋顶小窗取光,室内较暗。大房前有檩步,是梳洗的地方。这个地方曾容纳了一百七十多人一起生活。

祭祖不仅是为了缅怀前人,更是一个自我寻根和确认身份的仪式。走在陌生的路上,心里头却是一种熟悉的感觉。明明就不曾认识的各位亲戚,交谈起来却没有任何隔阂,也许这是刻在血缘里的记忆,也许这就是“吾心安处既吾乡,吾乡何处不心安。”

上香的那一刻,我仿佛感受到了无数的亲人围绕在我的四周,看着袅袅的烟雾在空中勾勒出的形状,像是一种链接。我深深理解到,不管身在何方,血脉中蕴含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身份是不可割舍的。福建这片土地孕育了我们稳重与坚韧的性格,而马来西亚多元的文化环境让我们学会了包容与合作,这些都成为我个人成长的宝贵财富。

曾经,郑敬祥团长曾问过我们什么是乡愁。我想现在我可以回答了。在我们长大以后,我们会去到很多的地方,走着走着,杂草丛生,荒庙破寺,走着走着,穷山恶水,夜幕深沉。家乡就是当我们处于荒野无灯之境、万家灯火熄灭之际,为我们点亮的那一盏灯,也是我们独钓寒江雪之时的那一团火,是我们不需要任何理由就可以感到心安的地方。所以,在我看来,乡愁就是对家乡的一种魂牵梦绕。

祭祖的脚步虽匆匆,但带来的思考与感悟却漫长而深刻。在与祖先们的沟通中,我找到了更为坚定的力量去面对未来,去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同时也不忘回望过往,珍视从中吸取的教训与智慧。这是一次心灵的洗涤,是对家族历史的一次深刻回望,更是一次对未来的坚定承诺。我承诺,将家族的传统和精神延续下去,用我所能做到的最好,去维护和光大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和风范。

营员陈威历回湖洋玉柱村拜祖

张筱昀 15岁 马来西亚华裔

还记得上次回祖籍的时候,我年龄尚小,对东关老家的记忆不是那么清晰,只是依稀记得小时候走过那条路,看过那颗历史悠久的龙眼树,老家和东关桥距离很近。今天回到了阔别9年的东关老家,我拿出手机把九年前与爸爸妈妈一起回老家时拍的照片给他们看,他们看了照片一眼就认出我是照片里面最小的小朋友,有个带着军帽的亲戚看了我很久,对着我说我还是和小时候一样没变。我感到很讶异,没有想到时隔那么多年他们还会记得我,我在那里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他们都很热情,拿出了很多当地的小零食给我们吃,送了我们几粒芦柑和一盒永春香饼。看着有位高龄的亲戚热泪盈眶的样子,我似乎真正懂了回乡的意义。虽然我们远在大马,但他们的心始终觉得我们也是一家人。他们对我们说那三间房子都是张家祖辈留下来的,都是我们的。让我们转告父母和爷爷奶奶,老家已经在装修了,不是当时的样子了。他们对我们说永春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第二个家,要常回来看看。这次祭祖让我受益良多,让我了解到了我们祖祖辈辈的辛苦,看到了永春从一个较为落后的城市,发展成如今的繁华模样。我真正见识到了“中国速度”。

营员张家祯、张筱昀等回东关拜祖

营员郑宇晋、郑宇渊回石鼓桃星村拜祖

营员黄惠绫、黄玮钿、黄铭杰回祖籍地湖洋蓬莱村拜祖

营员陈星愉、陈星恩回祖籍地石鼓马峰村拜祖

营员郑家福与伯祖父(爷爷的大哥)的合影

(责编:刘琼、刘婷婷)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