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品牌活动>>亲情中华>>国际文化交流基地
“亲情中华·云上基地”陈望道故居
2023年12月05日18:43  来源:中国侨联

1920年春,浙江义乌分水塘村一座年久失修的柴房内,忽明忽暗的油灯下,一位青年正在奋笔疾书。寒风透过四面漏风的墙,冻得他手脚麻木。这名青年,正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积极推动者陈望道,而他笔下的这份手稿,正是翻译中的《共产党宣言》。

出生于1891年的陈望道,早年留学日本,在早稻田大学读书,1919年回国,在杭州第一师范学校任教。因为在日本留学期间阅读过很多马克思主义书籍,加之语言文字功底深厚,同年秋,在李大钊、陈独秀的主张下,陈望道经推举接受《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工作。

1920年春,陈望道离开杭州回到分水塘村,潜心翻译《共产党宣言》,为了不受他人打扰,陈望道选择了家里大门西侧僻静的柴房作为工作室。为求准确、生动地展现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他以日文版《共产党宣言》为底本,同时参考英文版,字斟句酌,有时甚至为了一个词反复琢磨好几天。因此,即使精通中文、日文、英文,他一天也仅能译几十个字。眼看陈望道日渐消瘦,老母亲特地为儿子包了糯米粽子,让他蘸着红糖赶快趁热吃。却没想到心无旁骛的陈望道蘸着墨水就把粽子吃了,还连连说“甜极了”。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真理的味道非常甜”这一金句背后的故事。

1920年4月下旬,陈望道终于完成了全文翻译工作,同年8月,《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正式出版。这对宣传马克思主义、推动中国革命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之后的岁月里,书中的真理穿越了历史的惊涛骇浪,鼓舞更多的人为守护它而前赴后继。

新中国成立以后,陈望道致力于中国语文的研究,为现代中国语言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由他撰写的《修辞学发凡》,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修辞学巨著,被学界奉为中国现代修辞学的奠基之作。

陈望道故居,位于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城西街道分水塘村,为前廊式天井院砖木结构建筑,整体呈“凹”字形布局,建筑面积294平方米。大门上方悬挂汪道涵题写的“陈望道故居”匾额,正室五间,左右厢房各两间,西厢房西面有柴房一间,二楼为穿斗式,前檐设槛窗。故居一楼为《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常设有“宣言中译信仰之源”主题文物教育展,故居二层集中布置主题为“千秋巨笔一代宗师”的文物展览,主要介绍陈望道的生平事迹并展示部分名人档案。二层的书房复原厅里摆放有陈望道的蜡像,书桌上还堆放着普通话推广方案、《辞海》定审稿、校长室的行政公报等文物。故居三层则展示有陈望道生平藏书、手札等文物。这些珍贵的文物史料,将陈望道的人生历程形象直观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2022年,陈望道故居被中国侨联确认为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

(责编:蔡雨荷、皮博)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