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信息传播
一步一诗意 “醉”美在徽州——“追梦中华·美好安徽”2023海外华文媒体安徽采访行侧记
徐金玉
2023年12月01日09:46  来源:《人民政协报》

11月的安徽,暖风和煦,似在欢迎远到的客人。日前,由中国侨联指导,安徽省侨联主办,黄山市侨联、宣城市侨联、铜陵市侨联承办的“追梦中华·美好安徽”2023海外华文媒体安徽采访行举行,来自马来西亚、德国、美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2家海外华文媒体和5家涉侨中央媒体记者齐聚安徽,他们奔赴黄山、宣城、铜陵等地采访交流,数天时间,与沿途美好不期而遇,与徽风皖韵撞个满怀。

黄山篇: 古村底色 升腾人间烟火

河的对岸,白墙黛瓦,倩影倒映在如镜般的河面上,与两艘竹筏相映成趣,勾勒出一幅水墨画般的世外桃源……

河的这边,或黄的玉米,或红的辣椒,或金色的南瓜,色彩活泼亮眼,恰似在村间欢奏起的一首秋收乐曲,引得天南海北的游客也跟着热闹欢腾……

一静一动,呈现出黄山市呈坎村此时的多般模样。“没想到,已经到了11月底,咱们这里还有这么多游客!”置身于呈坎村村口,看着交织的人流,有记者不禁发问。

讲解员笑着答道:“天气还暖和呢,这里的旅游淡季要到12月中旬才来。实际上,我们这里一年四季都美,时时刻刻都有得看:春天来,可以看桃红柳绿和油菜花开;夏天来,有满塘的荷花等人欣赏;秋天来,感受晒秋魅力;到了冬天,广场上飘着腊肉香、鸡鸭香,雪景也非常漂亮!”

走进村内,如入画中,活色生香的乡村图景才刚刚开始:经营小商铺的村民们热情招呼着,新煎热乎的毛豆腐、酥脆美味的黄山烧饼、手工打磨的竹雕摆件,吸引着游客一拨又一拨地尝鲜购买……有记者慨叹,“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说的就是这种场景吧。”

而当采访团来到黄山歙县,漫步于徽州古城围墙之上时,与市井的热闹同样扑面而来的,还有历史的厚重感。“徽州古城是中国三大地方学派之一的‘徽学’发祥地,是中国四大县级古城之一,也是一座集自然山水风光与浓郁人文特色于一体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古徽州文化旅游区徽州古城讲解员胡玉兰已在这里讲解了7年之久,古城的一砖一瓦早已印刻在她的脑海中。从瓮城讲到许国石坊,从徽园讲到徽州府衙,她脚步不停、解说不止,仿若道不尽这里的人文故事。

“黄山文化底蕴厚重,人居环境优美,这里不仅有古徽州的文化烙印,也有当下黄山的闲适与惬意,这里是安徽对外宣传的一张靓丽名片。”印度尼西亚《国际日报》执行社长张春梅为黄山的人文底色点赞,她建议安徽可以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进行文化出海、产品输出,加强与海外的交流互鉴。

“作为海外华文媒体记者,我们也会将一个真实、可爱的安徽用笔触描述、用镜头呈现,以此来扩大美好安徽的国际传播力。未来,我们也会组织华裔新生代参观研学,让他们将自己的亲身体验和感受讲给住在国的民众听。”张春梅说。

平日里喜欢诗词歌赋的《德国侨报》副社长、总编辑刘贵江,此次更是在古城中寻觅到了不少妙句佳联。“徽州府衙里有,古建宗祠里也有,这些联对都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值得一品再品。”刘贵江说,“这里的历史文化厚重,山水风情优美,这一路采访,我准备做一个整版报道,把安徽优秀的传统文化、独特的人间烟火气传播到海外去。”

宣城篇: 一纸“千年” 书写技艺传奇

“轻似蝉羽白似雪,抖似细绸不闻声”,说的是它;“质地绵韧、光洁如玉、吸水润墨、不蛀不腐”,说的是它;享有“纸寿千年,墨韵万变”美誉的,仍然是它……

走进宣纸之乡——宣城泾县,采访团一行的首站便来到中国宣纸文化园,与期许已久的千年宣纸文化温暖相遇。

“你们看,它的外观像不像一叠错落有致的宣纸?”站在文化园内的中国宣纸博物馆前,讲解员桂月笑意盈盈,步入馆内,她又指了指墙面,“看,这也是由宣纸铺成的。”

馆外馆内,仅是数十米的距离,从美好的遐想到真实的“触碰”,人们仿若瞬间沉浸至宣纸的世界,它的故事,也正从这里徐徐开卷。

“宣纸‘始于唐代,产于泾县’,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自唐代以来,它一直是书法、绘画及典籍印刷的最佳载体,至今仍不能为机制纸所替代。2009年,中国宣纸制作技艺还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桂月说。

此时,宣纸制作技艺的流程图恰如一条通幽的小径展现在眼前,从原料的拣选到制浆到捞纸……行至一圈,采访团已数不清经过了多少道繁杂的工序,才终于看到成品的出炉。

桂月笑着揭开谜底:“宣纸原料由青檀皮和沙田稻草构成,从原料采集到最后成品要经过108道工序,制作一批宣纸,要以3年为一个周期。”

根据两种原料的不同结合,宣纸衍生出不同的品种,而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它也有诸多可供选择的尺寸:四尺、六尺、丈二、丈八、二丈……“目前,我们制造的最大的宣纸是三丈三!”桂月说。

三丈三有多大?长11米,宽3.3米,若将宣纸竖放过来,长度堪比3层楼高。“三丈三超级宣纸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手工宣纸,创下了吉尼斯世界纪录。为了制作三丈三,我们专门建了厂房,需要44名技艺精湛的捞纸师傅携手抄制。”桂月的话音刚落,不知是谁提议,“此处,是不是应有掌声?”展馆内,大家竟由衷地鼓起掌来。

北欧华人报瑞典分社社长王钰清不无感慨,平凡的树皮稻草历经日月光华、千锤百炼成为宣纸,过程看似简单,实则不凡。“我们一直都知道宣纸,但没有机会那么详细地了解它的由来,这次采访,我不仅看到了它制作的不易之处,更对宣纸的历史发展、这么多制纸师傅的坚守传承萌生出敬仰之情。”

尼日利亚华非通讯社主编林琼斯在体验区内,一直手举着相机在连拍。在她看来,宣纸的现代化生产不仅延续了传统技艺,还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宣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其独特的质感和工艺,定能引起外国友人的兴趣。近年来,随着中国书法在海外越来越受欢迎,宣纸也可以成为一个载体,让外国友人由此感受到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林琼斯说。

“我的妹妹在瑞典一所中文学校担任校长,日常也教孩子们学写毛笔字。在海外,有很多人喜欢写书法,宣纸在海外有文化传播价值和市场空间。”王钰清建议,可以在国外开设图片展、书法体验活动等,直观的体验能够拉近宣纸和外国友人的距离,相信宣纸文化“走出去”,定会受到更多人的青睐。

铜陵篇: “铜”去探秘 “乐”在小镇风情

“大家肯定都知道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后母戊鼎,那么问题来了:像后母戊鼎这样在中原地区铸造的青铜器,其原料大多从哪里来?”站在一张地图前,铜陵市博物馆讲解员韦一的疑问一出口,答案似乎已是不言自明。

随着他的指引,采访团一行的目光很自然地落在三个圆点处:安徽铜陵、江西铜岭、湖北铜绿山。

“古时,铜料正是从这条江南产铜带源源不断地运往中原,为我国青铜器制造的辉煌历史奠定基础。值得注意的是,在当下,三地中唯有铜陵仍是国家的铜工业中心。可以说,铜的采冶铸,在铜陵3000多年来未曾断代过。”韦一笑着说。

而铜陵悠久的铜文化历史,也由展馆内一件件流传千百年的器物在无声讲述着:饕餮纹爵、饕餮纹斝、青铜龙柄盉、鸟钮盖盉……

忽而,一组颇有年代感的邮票令采访团一行驻足,这是1973年由国家邮政局发行的我国第一组以出土文物为主题的邮票。

“这组邮票的主角——12件文物,代表了1949年至1973年内我国考古发现中最具历史价值、研究价值、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的一批文物。我们馆藏的这件器物正是位列其中。”顺着韦一的介绍,大家仔细打量着鸟钮盖盉从两千年前穿越而来的模样:只见,精巧可人的鸟形钮端立在盖子正中,两耳外侧呈兽面形状,在盉的周身还有蝉纹环绕,极具越文化特色。

面对这件春秋战国时期标志性的调酒器、温酒器,采访团成员不自觉地围拢上前,将它清秀精巧的器型定格在相机里。

从进入展馆开始,加拿大华发网香港繁体版主编朱梅仙的震撼便不曾停过。她或是在千年铜镜前端详着镜面中的自己,或是用镜头认真记录着讲解员对展陈的生动解读,抑或是轻轻触击电子屏幕,探寻着每一件青铜器物背后的独特故事……

“博物馆内,场景再现、文物佐证、图文解说等多元化的展陈方式,不仅形象生动地彰显了铜陵在中国青铜文明中的重要地位,也美轮美奂地展示了铜文化的巨大魅力。”走出博物馆后,朱梅仙仍有些意犹未尽。

博物馆的参观,让人们沉浸在铜陵厚重的文化底蕴中,而在永泉小镇、犁桥水镇的探访,则将大家的思绪拉回到小桥流水、古朴风雅的休闲氛围里。

永泉小镇副总经理尹志平边介绍边回头看着仅有数人跟上的参观队伍,笑着调侃说,“还好有几个忠实粉丝还跟着。”

原来,采访团中的大多数团员,早已沉醉在层林尽染的秋色中,按捺不住地驻足拍摄。

就这般边走边拍近1小时,一行人才刚刚走到永泉小镇忆江南景区的门口。“在小镇换上一袋铜钱,可以去欣赏景区的12景,可以去泡温泉,还可以品尝我们这里最地道的家乡味。”尹志平笑着介绍,永泉小镇从打造至今已有20年,模式愈发成熟,从农作物的耕种到家禽的饲养再到菜肴的制作,都是由小镇工作人员来打理。这样既能对食品进行严格把关,同时也带动了当地村民就业增收。

作为本地人的尹志平,已在小镇工作了15年。“如今,像我这样的员工,本村共有500多人。我们不仅实现了家门口就业,还有不少游客羡慕我们住在景区里,生活像度假。”尹志平笑着说。

夜晚漫步在翘角飞檐的犁桥水镇内,一直以来关注文化创意产业的马来西亚海内外传媒集团主席续炳义同样感慨良多:“这里的文化创意气氛浓郁,经过文创人员的精心设计布局,能带给参观者满满的回忆,营造一个想象空间。”

在续炳义看来,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与当地的文化底蕴、政策支持等息息相关。“这里一步一景、处处是经典,相信未来能吸引更多游客感受这里的魅力,铜陵未来可期。”

“此行的深度采访,让身为海外华文媒体记者的我们,对美好安徽有了更直观更切实的体验。”朱梅仙说。

一路上,海外华文媒体记者每日回到酒店后都在“加班”写稿,深夜的微信群里,常会弹出一条条新鲜出炉的新闻链接。“我们会努力传播安徽好声音、展示安徽好形象、讲好安徽好故事,让更多的海外华侨华人和外国友人了解到安徽的文化历史和迷人魅力。”朱梅仙说。

(责编:刘琼、黄瑾)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