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 第十一次全国归侨侨眷代表大会>>学习贯彻
江苏省镇江市侨联学习第十一次全国归侨侨眷代表大会精神心得体会
2023年09月13日20:20  

在刚刚召开的第十一次全国归侨侨眷代表大会上,万立骏主席所作工作报告再一次明确提出,牢固树立大侨务理念,在构建“两项机制”上持续深化、久久为功,形成系统合力。自中国侨联“十代会”以来,江苏省镇江市根据工作机制要求,市侨联和江苏大学共同探索、努力实践,取得一定进展。通过学习中国侨联“十一代会”精神,我们认为,持续深化“地方侨联+大学侨联+校友会”工作机制,可以重点加强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重视工作机制的顶层设计,让思路更清、框架更明

(一)工作目标明确。构建以侨为桥、上下贯通、横向联动、以内联外、内外联动的大侨务工作格局,服务地方及高校高质量发展,更好履行为侨服务宗旨;加强各方力量协同,适应海内外侨情变化,努力涵养侨务资源;坚持地方与高校侨务工作融合发展,把组织网络、信息、人才的优势叠加,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力需求、大学的人才需求与新归侨的发展需求相对接,整合各自优势资源渠道,形成运行顺畅、效益倍增的侨务工作合作体系。这是中国侨联对这项工作机制运行的总原则,必须予以坚持。

(二)组织流程明确。必须强化系统思维。2021年6月,镇江市侨联、江苏大学被列为江苏省侨联“地方侨联+大学侨联+校友会”工作机制试点后,江苏大学侨联及时向校党委报告,并由江苏大学党委统战部和市侨联联合召开座谈会商议提出工作思路和办法,市侨联及时将商议情况向省侨联报告,在省侨联支持下,我们建立联席协商会议制度并出台了《实施方案》,9月,《实施方案》被省侨联以文件形式在全省转发。建立的联席协商会议制度,进一步明确了“党建带侨建”要求,即联席协商会议由江苏大学党委统战部牵头召集,市侨联及校侨联、校友会、人才办、校欧美同学会参加,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并视情邀请地方有关部门或单位、学校有关学院及部门参加。会议主要任务是学习传达上级侨务工作决策部署,总结交流推进工作,研究制定下一阶段工作要点和计划等。目前,我们已召开三次联席会议。

(三)各方责任明确。“地方侨联+大学侨联+校友会”既是一项工作机制,也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按照“有目标、有任务、有措施,可落地、可量化、可考核”的原则做好工作规划。我们在《实施方案》中明确:镇江市侨联提供政策引导,做好“双向服务”,为创业创新牵线搭桥,为拓展海外工作提供侨务支撑;江苏大学党委统战部组织协调,校侨联是枢纽,起着整合多方资源、联络对接的平台作用;校友会、人才办、欧美同学会发挥组织、人才、网络优势。校地各相关单位依托工作网络,延伸工作手臂,跨部门合作,做到事有人担、人担有责,工作有分有合,构建常态化协作格局,形成工作合力。

二、坚持工作机制的多维拓展,让载体更多、品牌更亮

(一)品牌联创。近年来,江苏大学坚持海外引才引智工作品牌,已连续举办14届金山高层次学术论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500余名,由学校新侨与校外企业或地方政府签署的产学研合作协议达200余项。我们依托“基层侨联+海外侨社”工作机制,2017-2019年,联合美中文化艺术交流协会与江苏大学团委、侨联、校友会等部门连续三年举办“江河之舞——新时代、新丝路、新青年”中美校园文化交流活动,举办首届“江河之声”2022镇江市侨界新年音乐会等。2021年,在江苏大学建立了全省唯一一家“江苏省侨联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研究基地”,中国侨联兼职副主席、省侨联主席周建农出席揭牌仪式,在同时召开的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海外汉学研究分会2021年会上,与会专家指出,高校和地方侨联合作共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研究基地是一项创举。

(二)资源联用。市侨联与江苏大学开展涉侨课题研究,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谋服务。与江苏大学法学院合作完成《镇江市“人才特区”政策对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影响和政策建议》、《新侨创新创业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研究——以镇江为重点的考察》课题,江苏大学文学院积极参与省侨联“侨联组织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调研,调研报告获中国侨联调研成果三等奖。江苏大学积极组织新侨海归参与江苏省侨联“创业中华·筑梦江苏”侨界创新创业大赛,两个项目进入决赛,参加长三角欧美同学会海外人才创新资源对接洽谈会,4个项目列入会议汇编材料。我们推动镇江市京口区联络学校发挥人才、科技优势建立京鸥共创空间。发挥江苏大学专家优势围绕高校海外人才引进等内容提出建议被中国侨联等上级部门采用。市侨联侨界专家委员会和向上级侨联组织推荐的侨界专家,江苏大学占比约一半,他们积极参与服务社会、建言献策等活动。

(三)活动联办。江苏大学文学院(语言文化中心)是国家汉办培训点,市侨联与该院共同承办中国侨联2019海外华裔青少年“寻根之旅”冬令营、2023年“中国寻根之旅”江苏镇江营和2020、2021、2022“亲情中华·为你讲故事”网上夏令营江苏镇江营,得到上级侨联充分肯定。2023年3月,“追梦中华?奋进新江苏”2023海外华文媒体镇江采访行走进江苏大学,宣传江苏大学在助力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我们邀请出席江苏发展大会的海外嘉宾赴江苏大学访问并作专题报告、市侨联海外法律顾问作学者讲座、联合泰国江苏商会与江苏大学语言文化中心共同主办“认识江苏——走进中国醋都镇江”海外推介交流活动等,江苏大学归侨侨眷、留学归国人员及留学人员亲属也以多种形式邀请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的专家学者来校交流合作。我们牵线侨胞、侨眷向江苏大学捐赠镇江籍藏书家丁瑗先生书稿《所堂字问》,以此为素材制作的短视频《〈所堂字问〉手稿回家了》荣获2022年中国侨联“追梦中华·奋进新征程”华侨华人短视频大赛优秀作品奖(江苏省唯一获奖作品)。组织新侨海归参与“我与家乡一起跑”全市新侨海归创新创业分享会,市侨联编印《侨海镇江·归雁圆梦》报告文学集收录了江苏大学5名侨界专家学者的事迹。江苏大学语言文化中心与博茨瓦纳华文教育辅导中心云端签约开展华文教育、联合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主办海外华文教育公益讲座(线上)等。

三、完善工作机制的基础保障,让常态更长、效果更优

(一)制度支撑可持续。江苏大学将侨务工作纳入校党建工作,形成“校党委领导、统战部牵头、地方侨联支持、相关部门配合、二级单位响应”的工作格局。并按照《实施方案》提出八项任务措施,即联络联谊、融入当地发展、助力创新创业、侨务工作常态化互动、侨务数据共享、信息互通、打造平台及品牌、岗位互兼互融等,把人和事有机联起来,做到各单位互扬己之长、善补人之短。如镇江市侨联主动为高校新侨、海外校友搭建联系地方、海外侨团的服务平台,特别是协助用好上级侨联的各类平台资源;江苏大学党委统战部积极培育侨务骨干,对校侨联、校友会以及欧美同学会人员进行统筹安排;校侨联、校友会、欧美同学会组织校友、新侨海归参加侨界及地方创新创业活动,推荐优秀涉侨人员到侨联系统各级、各类组织中任职等。江苏大学侨联《牵“线”搭“侨”,谱写侨联工作新篇章》工作案例荣获2021年省委教育工委“同心向党 教育有我”统战工作实践创新案例一等奖。2022年,江苏大学在全省高校侨联工作会议上作经验交流发言。

(二)涵养资源可持续。高校是人才资源、侨务资源的集中地。为进一步涵养资源,江苏大学先后成立了侨联、欧美同学会、留学生亲属联谊会,已建成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等多个海外校友会,建立了“心连心”教工海外子女微信群和留学人员亲属微信群。在地方侨务部门的支持下,成立了江苏省侨办授牌的“为侨服务工作站”,获批江苏省侨联1家“江苏省华侨文化交流基地”、2家“江苏省侨联新侨创新创业基地”,成立2家镇江市“微侨家”,其中,江苏大学教工之家“微侨家”获评2021-2022年度全国侨联系统“侨胞之家”典型选树单位。江苏大学定期开展侨情调查,开展“找到每一名江大校友”活动,参与镇江市留学归国人员调研,建立完善了学校侨情数据库。多年来,江苏大学2人次获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称号,3人次获得中国侨界贡献奖,侨眷邵仲义入围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并荣获“2012感动中国·江苏十大人物”、“第四届江苏省助人为乐模范”称号。

(三)合作领域可持续。坚持地方与大学侨务工作融合发展,地方侨联通过大学侨联这个枢纽,加强多方力量协同。一是以侨务工作为纽带,建立“侨胞之家”、举办海外华裔子女夏(冬)令营、侨界志愿服务、申报侨界贡献奖、设立侨文化交流基地或新侨创新创业基地、推动校际侨联合作、开展侨务理论及涉侨课题研究;二是以大学特色、科研专长为依托,积极推进校地经济合作设立共创空间和校友服务中心,推动“校友经济”发展,组织新侨海归参加各类创新创业活动;三是以海外侨团为节点,协助海外校友会与海外社团联谊联络,加强中外科技文化合作交流、推动中华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国际传播等。

我们将认真学习中国侨联“十一代会”精神,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持续深化“地方侨联+大学侨联+校友会”工作机制的重要意义,积极推动工作机制运行,做到精细化、标准化、项目化,促进地方和大学侨务工作由“相加”变“相融”,努力把大学侨务工作做实,为推进新时代侨联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来源:江苏省镇江市侨联

(责编:蔡雨荷、皮博)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