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经济科技>>科技服务
第九届侨界贡献奖人物风采录(一百二十)
王继志:飞进飓风中心
2023年09月06日16:23  来源:中国侨联

王继志,原中央气象台副主任工程师。“80年代初改革开放,中国气象局外事部门选派年轻人去欧、美等国,学习先进技术为我所用。中央气象台王继志在美参加飓风探测研究,他在飞进飓风眼探测遇险‘大难不死’惊心动魄的经历,激励他回国后奋进研究我国天气预报自动化系统。回国后发表了《美国飞机探测热带风暴的新技术》,在海洋出版社、科学出版社、气象出版社等出版了《近百年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现代天气工程学》等多本中英文专著。他不计个人得失、忘我奉献,为我国赢得荣誉。”——这是时任中央气象台台长王世平在王继志2017年出版的新书《现代天气学研究》序言里题写。

硕果累累,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

1963年王继志大学毕业,分配到中国气象局从事天气预报,59年来至今未离开气象预报业务。王继志研制的《天气预报信息收集与实时处理系统(Analyzing Forecasting Data-processing Operational System,AFDOS)》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成果在1990-2000年年间受到当时国内外(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关注。AFDOS得到国内广泛推广和应用,先后在各省、西部以及边远地方台站安装和业务化运行,为气象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1990年代,在中国时任国家气象局局长和世界气象组织(WMO)主席邹竞蒙的推动下,先后推广援助马尔代夫、缅甸、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尼日利亚、马里、蒙古、朝鲜和阿曼等国。派中国专家进行技术培训和系统安装调试、运行,在亚非等发展中国家产生良好影响和效益。而且为推进我国气象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国际氛围,为援助亚非等发展中国家迈出了第一步。

探测飓风中心眼,展现为科研献身的勇气

1981年,作为改革开放第一批访问学者,王继志赴美国国家飓风中心从事热带气旋科学研究,在美1981-1982年两个飓风季节,他提出参与飞机穿眼飞行的要求,以便亲自观测飓风中心眼内风雨分布,探寻飓风奥秘。当时,美国专家提出三个要求:通过体检、通过设备使用测试、签字保证当飞机失事或意外时不索赔,王继志不加犹豫地接受了条件,成为登上美国新型侦察飞机做飓风穿眼飞行探测的第一个中国预报员。

《中国气象报》和中国气象局正式出版物记载了飞机穿眼飞行的惊险:当飞机进入热带风暴后,机窗向外望去,云中景色壮丽。为获得实际风暴眼区位置,飞机做热带风暴穿眼探测,通常先在风暴外围顺延飓风螺旋云线飞行,然后伺机转向直冲进疑似的中心区。进出往返数回合,直到找到其中心位置。据观测图片纪录等资料和王继志亲自观测记载,飓风“眼”中心附近云海翻滚,云墙围转呈深洞,如悬崖“一线天”空中耸立。当飞机顺延云墙飞行,穿越笔直的积云壁,奇峰异岭耸立于航道两侧,如轻舟驶入深山峡谷,“两岸”云山瞬息即逝。当飞机驶入风暴中心,机身剧烈颠簸并发不和谐横向摇动。时而感觉有不同方位、不同振幅的搓动,有发生强烈地震感觉。飞机马达与云雨雷鸣声混杂,云中闪电时隐时现,犹如车轮行至卵石路基上,摩擦震动声响刺耳。不适者开始恶心呕吐,两耳轰鸣。此高强度颠簸中约需30-40分钟,也正是需要观测人员工作、观测,发出报告的时段。飓风穿眼探测每次起飞,空中需往返穿眼5-6次,方可找到和测准中心。空中总飞行10多小时,相当于从上海飞往旧金山的跨太平洋飞行距离。

王继志每次穿风暴眼探测都在紧张、新奇和忙碌中安然度过。然而在1981年9月14日,第三次飞行开始观测名字叫Harvey的飓风。与往常一样,飞机先是绕飓风外围的螺旋线云系飞行,然后驶入云山雾岭。飞机已飞行了几个小时,还没有进入眼区的强烈颠簸感觉,王继志与同机几位美国观测和研究专家都觉得这次飞行不甚艰苦,一直在舒舒服服地游“山”逛“景”。机上的美国人在低声交谈,王继志尽管耳朵扣着耳机,但是从他们严肃的表情来看,知道可能是出了问题。仔细观察观测人员的表情呆若木鸡,毫无兴奋感。王继志向坐席边的一位美国人发问,他说:“导航系统失灵,现在飞机找不准方位……”话音未落,机身外的天空和云山背景,突然发现飞机在翻落,然后一声巨响,飞机迅速下沉,强烈的自由落体或失重感混杂……

飞机猛烈地上下震动,好像在加油,在爬山。从机窗向外望去,天地在翻转,王继志回忆到:当时头脑昏沉,两眼紧闭,任它去了。经过约10分钟的挣扎,飞机终于爬出了险区,重新带回到人间“仙境”。机上所有美国人都在头上、胸前虔诚地划着“十”字。很快,飞机飞离眼区,找到了回路。当飞机在迈阿密机场降落时,早已等候在那里的除了有救护车、消防车外,还有一群扛着摄像机的记者。他们围住了所有下飞机的人。王继志不例外地被包围的记者询问,他讲了好一会儿,除了所见惊险,主题是“我是中国人”。记者与他问答了好半天,但主题仍是“你是中国人?你不惧怕危险?”。这唯一黄皮肤黑头发的“外国人”也的确引起了记者的兴趣。

虚心求学,科技报国

那次飞机探测险情的同时,美国几家电视台一连数日反复报道此强飓风Harvey,王继志也在电视上看到了自己身影。回国前,迈阿密飓风中心开会欢送,颁发了一块刻着王继志名字的纪念奖牌。

1999-2004年期间,作为回国专家,经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和中国侨联推荐,王继志先后赴山东、广西、四川等华侨农场、国家新开发地区工地,开展气象技术为工农业服务,为华侨农场及乡镇扶贫和技术支持等工作。

1997年6月28日-7月4日,王继志研制的西太平洋百年台风预报自动化系统被国家科委和中国气象局推荐,派遣赴香港参加“97香港回归”庆典活动。香港是亚洲频繁受台风灾害困扰的地区之一,王继志带去的来自中国气象局的新技术在庆典活动期间的展示交流,获得港人和同行关注。1997年7月,香港回归庆典活动执行委员会主任邬维庸、范徐丽泰为王继志颁发参加《中国高新技术及香港工业技术展览会》热心参与香港回归活动感谢状。以上事迹见于人民日报(国内和海外版)、气象局《风雨征程》、《新中国气象事业回忆录》、《中央气象台60周年文献(1950-2010)》、《中国气象报》等出版社和杂志的报道。这些年来,王继志一直埋头做事,参加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张小曳研究团队,在张小曳院士指导下,为空气质量改善,为国家《十四五》“蓝天”“碳综合”目标,从事理论研究。王继志至今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有关大气环境的研究所,继续守望荧屏,洞察云雾,思索“蓝天”。

近年来,王继志完成污染气象条件对空气质量影响的参数化研究,在推动行业技术进步方面做了基础性和实用性工作。他在完成SCI论文基础上,完成了《气溶胶污染气象条件指数(PLAM)的中国气象行业标准》。其主要内容是在对污染气象条件进行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我国气溶胶浓度不同季节、不同区域变化特征与气象条件的相关关系,建立了气象条件PLAM污染指数模型,定量给出气象条件对大气气溶胶污染物扩散稀释影响的等级标准,定量评估和预测因气象条件变化对大气气溶胶污染物加重或减轻的影响。气溶胶污染气象条件指数(PLAM)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为大气污染分析预测提供了技术支撑,在APEC会议、庆祝建国70周年、反法西斯战争70周年阅兵等气象服务保障中都发挥了作用。

(责编:刘琼、刘婷婷)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