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侨联“十代会”以来,在会党组的领导下,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以下简称“侨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二十大精神,坚持立足侨博特点,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聚焦中国侨联工作需要,为海内外侨胞打造精神家园,为社会大众提供优质文化服务。在馆领导班子带领和全馆干部共同努力下,侨博在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深度融合、藏品征集利用和管理、展览策划、宣传、研究等各项业务工作中取得实质性进步,初步探索出一条适应疫情防控常态化新形势、具有侨博特色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五年来主要亮点工作有:
一、在党建工作、业务工作、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中,获得多项荣誉
1.被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19年,中宣部新命名39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侨博成功入选。自2018年被评为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后,侨博又增添了一张“红色”名片。
2.获得第六届全国文明单位、2018-2020年度首都文明单位称号。2020年,在会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侨博扎实开展文明单位参评工作,成功获得第六届全国文明单位和2018-2020年度首都文明单位称号。
3.入选中央和国家机关党性教育活动场所。2021年,在建党百年和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之际,侨博被中直机关工委确定为中央和国家机关党性教育活动场所。
4.入选教育部、国家文物局“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2022年,侨博入选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联合设立的首批全国100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思政课”专题实践教学基地。
5.获中央国家机关“四强”党支部称号。2022年,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基层党组织建设质量提升推进会上,工委宣布关于命名中央和国家机关“四强”党支部的决定,侨博党支部名列其中,成功入选。
6.多项展览和社教活动获奖。2022年,由北京市文物局和北京博物馆学会共同主办的2021年度北京市优秀展览推介活动结果揭晓,侨博“纸上风云五十年——《美洲华侨日报》(1940-1989)特展”荣获“优秀展览”。2023年,由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博物馆学会共同主办的2022年度北京市优秀展览推介活动、北京地区博物馆优秀教育案例评选结果揭晓。侨博 “共筑梦想 同赴未来——华侨华人与冬奥主题展”荣获优秀展览评选特别奖、“云游侨博·馆长话藏品”社教活动获评优秀教育活动。2022年,由中宣部志愿者服务促进中心、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主办,中国博物馆协会承办,中国博物馆协会志愿者工作委员会协办的“喜迎二十大 强国复兴有我——青少年中华文物我来讲”博物馆志愿服务项目经验交流会在郑州召开。侨博小讲解员志愿服务项目荣获博物馆志愿服务优秀项目。
二、加强顶层设计,为侨博高质量发展建立目标,搭建平台
7.制定五年发展规划。2020年,侨博制定《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五年发展规划(2021-2025年)》,并经十届三十三次主席办公会审议通过,明确了今后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阶段任务、具体举措、保障措施。
8.推动中国侨联与国家文物局签署合作协议。2022年9月20日,中国侨联与国家文物局在京签署《关于加强涉侨文物保护利用合作协议》。中国侨联党组书记、主席万立骏,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出席签署仪式并讲话。根据合作协议,中国侨联与国家文物局将在加强国内涉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推进海外中华文化遗产的研究交流,鼓励引导广大海外侨胞参与文物回归,共同促成流失海外文物回归,共建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指导支持涉侨博物馆发展等方面展开合作。
9.建立分馆体系建设制度,探索推动涉侨博物馆资源整合,健康发展。2020年11月,《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设立分馆的实施办法(试行)》经中国侨联十届三十四次主席办公会议审议通过。按照会领导指示,侨博本着成熟一家、发展一家的原则,严格准入制度,循序渐进推动侨博分馆体系建设。
三、紧跟时代脉搏,推动展览展示内容和形式创新
10.打造“云游侨博”网络直播品牌,以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创新观展方式。创新开展了基本陈列和临时展览多语种、多方言、多平台、成系列的网络直播。自2020年4月28日推出至今,已成功进行了58期100场直播活动,累计观看人数超过8100万,覆盖69个国家和地区。目前该品牌已完成了商标注册。成功建成了VR网上展馆,运用720度VR全景技术,将侨博整体风貌完整呈现,展现珍贵的文物资料、历史图片,生动还原馆内展览,实现“云看展”,为海内外观众提供了一个更安全便捷的观展方式。建设线上展示传播新平台。近5年,陆续开通侨博微信公众号、抖音号、新华号、今日头条、微信视频号、支付宝号。在各平台加强内容创新,特别是利用短视频制作周期短、传播速度快、宣传效果好等优势,加大短视频的拍摄制作力度,在侨博各线上平台上进行推送传播。
11.成功举办“华侨华人与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展览”。2018年,在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举办华侨华人与改革开放主题展览,彰显华侨华人为改革开放作出的重要贡献。
12.成功举办“行远同梦——华侨华人与新中国特展”。201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联合中国国家博物馆成功举办“行远同梦——华侨华人与新中国特展”,展示华侨华人为新中国创立和建设作出的重要贡献。
13.成功举办华侨与抗击新冠疫情、扶贫攻坚主题展览。2020年,围绕疫情防控、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等中心任务,推出“亲情中华 战疫有侨”——海内外侨界凝心聚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主题展及潮州、澳门巡展、“追梦中华——侨与脱贫攻坚网络主题活动成果展”,大力宣扬华侨华人在抗疫和脱贫攻坚中发挥的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14.成功举办“百年航程 赤子侨心——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展”。2021年,围绕庆祝建党100周年,作为中国侨联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活动,侨博策划组织“百年航程 赤子侨心——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展”及澳门巡展。
15.成功举办华侨华人与冬奥主题展,以侨的视角助力北京冬奥会。2021年1月20日至4月5日,侨博策划承办的“共筑梦想 同赴未来——华侨华人与冬奥主题展”在京举办,并首次与多地侨联合作,将该展同步在江苏南京、辽宁沈阳、黑龙江哈尔滨、河北张家口巡展,有效扩大展览覆盖面和影响力。
16.策划承办“侨智荟萃 时代新章——新侨科技创新十年成就展(2012-2022)”。展览是中国侨联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举措,于2022年9月21日开展。该展览突出展示“侨界楷模”黄大年的事迹和成果,以十年来获得中国侨联“侨界贡献奖”人物的科技成果展示为载体,全方位、立体式展现了侨界科技人才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指引下,积极投身改革创新时代潮流,在前瞻性基础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取得的成就。
17.策划主办“华踪医迹——东南亚华侨华人与中医药文化展”。联合国家中医药博物馆、华侨博物院,并汇集6家博物馆资源,共同策划举办“华踪医迹——东南亚华侨华人与中医药文化展”。该展是中国侨联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侨务、文物、中医药工作融合发展,以“侨”的视角大力弘扬和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重要实践。
四、全面推进藏品保护管理研究工作
18.开展文物定级工作。经组织专家评审,侨博于2021年、2022年两次文物定级共认定28件(套)一级文物,69件(套)二级文物,147件(套)三级文物。
19.建成首个文物藏品修复实验室。2022年启动文物藏品修复实验室的施工建设,并于当年年底建成,2023年5月正式投入使用,极大提升馆内纸质文物维护、修复能力,使侨博具备馆内纸质类文物教学功能,为建立完整文物修复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20.建成首个藏品管理系统。为加强侨博藏品管理、综合利用、固定资产管理,2022年藏品管理系统正式建成并投入运行。
五、推动内容和形式创新,促进宣传社教全面发展
21.开展侨博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活动。2021年以来,在积极参与由北京市委宣传部主办、北京广播电视台承办的“流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校园”活动的基础上,结合弘扬“嘉庚精神”,组织宣讲团队先后赴北京市多所小学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进校园宣讲。同时开展展览进北京华侨大厦、宣讲进社区等活动。
22.建立侨博志愿者队伍。2021年,侨博启动首批志愿者招募工作。招募的首批志愿者9位志愿者,为英语、西班牙语、日语、俄语等外语专业人才。
23.举办侨博公益讲座。2018年至2019年,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华侨历史文化等内容,每月举办一期公益讲座,深受广大听众的关注,具有一定的品牌效应和社会效益。
24.加强馆外资源整合,推动“馆校合作”“馆院合作”。近年,侨博与北京大学、北京联合大学签署相关协议,双方在开展思政课、校外实践、藏品联合研究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
六、围绕中心工作,加强研究交流
25.举办庆祝建党100周年征文比赛。2021年,侨博组织中国博协华侨博物馆专委会成员单位,举办庆祝建党100周年征文比赛,收到投递文章数十篇,并在多个网络平台刊发优秀文章。
26.举办“中共党史与华侨史”专题培训。2021年,侨博在杭州举办“中共党史与华侨史”专题培训,来自全国9省市70余位专委会成员单位、涉侨文博机构和基层侨联工作人员参加培训。
27.举办“赤子侨心跟党走——2021年‘侨博杯’讲解比赛”。2021年,侨博在上海成功举办“赤子侨心跟党走——2021年‘侨博杯’讲解比赛”决赛,全国各涉侨博物馆24名讲解员参加比赛。
28. 出版《文物天地·华侨文物专辑》。2022年,刊出来自中国博协华侨博物馆专委会成员单位10家单位32位作者的25篇文章。该专辑是侨博首次与国家级文博学术期刊合作,为专委会成员单位促进业务工作提升和专业人才培养而搭建的学术成果发表和交流平台,是更好地发挥引领带动作用,推动华侨文博行业走学术立馆之路的又一重要开拓性举措。
29.创办《华侨博物馆通讯》。2022年2月25日,由侨博主办的《华侨博物馆通讯》创刊。目前已出刊9期,在全国涉侨文博行业引起关注。
30.持续为《人民日报海外版》专栏提供稿源。深入发掘藏品历史文化价值,广泛搜集华侨人物故事,组织馆内干部和中国博协华侨博物馆专委会成员单位为《人民日报海外版》提供稿源。2018年在“百年侨领”专栏发表文章16篇,2022年在“百年航程 有侨精彩”专栏发表文章51篇。
31.馆藏资源研究利用成果出版。汇集多家涉侨博物馆藏品资源,研究出版《侨光异彩——藏品见证的华侨史》。
七、馆内文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工作同步推进
32.注册馆徽商标。为保护知识产权,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分别为馆徽图形、中文名称和英文名称申请商标注册,同时制定《博物馆馆徽管理办法》。
33.创作馆歌《侨爱中华》。组织全馆力量集体创作《侨爱中华》馆歌,锻炼侨博人知侨、懂侨、爱侨的职业素养和国家情怀。《侨爱中华》作为侨博馆歌在完成作词、作曲、MV制作后,于2021年11月4日举办MV首发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