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
第九届侨界贡献奖人物风采录(九十)
朱凌云:素心为科研,何惧前路远
2023年07月26日10:32  来源:中国侨联

朱凌云,现任桂林电器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他19岁大学毕业即进入桂林电科所,从事电工合金材料研究工作。投身科研三十余载,始终不忘初心、全心全意扎根在科研一线,即使年过半百,在科研的道路上,他仍有奋发作为、再立新功的决心与勇气。

情系故土,毅然回国

1984年,19岁的朱凌云从合肥工业大学粉末冶金专业毕业后,由国家分配到桂林电科所,从事电工合金材料研究工作。桂林电科院前身为第一机械工业部电器科学研究院,这里科研气氛浓厚,在这样的氛围和自身的努力下,朱凌云从合金熔炼到加工,很快掌握了电工合金材料生产的多项技术,30岁任职桂林电器科学研究院电工合金分所副所长。

1994年,29岁的朱凌云作为院里最年轻的代表参加了原机械工业部电工合金材料对外访问技术交流团,在参观美国的一家先进材料公司时,朱凌云遇到的技术轻视触发了他走出国门学习先进技术的决心。在工作了近14年之后,1998年朱凌云决定放弃国内的事业,进入日本国立九州大学综合理工学院学习量子理工学专业。经过5年的课程学习,朱凌云在2004年毕业后进入日本神户制钢集团综研究所,从事半导体材料及车载动力锂离子电池的研究工作。在这里他工作了10多年,获得了丰富的科研经验和极强的科研能力。

朱凌云情系故土,知命之年毅然回国,带回了新的技术。2015年,面对国内新能源材料发展的需求,应桂林电科院的邀请,50岁的朱凌云辞去在日本研究的工作,回国组建了动力电池研发团队,成立了桂林市动力电池重点实验室,开展全固体锂离子电池的研究。

面对劝阻和质疑,朱凌云说:“我觉得我能教会日本人,也能教会自己人!”然而,当时国内对全固态电池的概念了解有限,新技术的研发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需要公司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当朱凌云提出要研发全固态电池时,许多人都对能否成功表示怀疑。面对质疑,朱凌云践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自2016年以来开展布局研究,他主持和参与了14余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以身作则,带领团队创新研究,成功突破了国外专利技术封锁,完成43件关键材料的核心专利布局,使公司在硫化物系固体电解质材料(核心材料)合成领域的发明专利申请量处于国内第一。至2021年底,动力电池实验室已成长为国内电池材料研究的著名实验室,累计接待电池研究领域专家访问20次,成为国内除日本丰田、松下,韩国三星、LG等跨国公司外,该领域最有竞争力的国有企业。

不忘初心,积极创新

朱凌云勇于承担责任,积极引导科技创新。作为公司主管科技工作的副总经理,他积极组织参加政府部门主导的新项目规划,近三年获批国家、区科技厅等下达的各项研究经费年均2000万元左右。不仅如此,朱凌云紧跟广西智能装备产业发展政策,带领公司薄膜成套生产线装备研究积极转向生产线装备智能化研究,2018年获得广西壮族自治区重大专项,创造了单个项目获得1000万元科研经费的历史纪录,此后连续3年均获得广西科技厅或桂林市科技局对成套生产线核心装备的研发支持。相应地,2021年公司的智能化薄膜生产线装备市场高速发展,2022年已签订合同。针对公司新产业园投资的聚酰亚胺薄膜生产,2018年主导申请获批广西科技厅重大专项支持“高导热石墨膜用高取向聚酰亚胺薄膜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项目。另一方面,他深知公司要进一步发展,不仅要肯“下功夫”,还要打开“知名度”。朱凌云积极组织公司策划资质平台申报,在他的带领下,桂林电科院成功申请并获批多个科研资质平台,其中2018年获批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平台建设和维护不仅带动了公司科研水平提升,更促进了行业领域经济发展,给区域经济发展带来切实的效益。不仅如此,回国后他积极向党组织靠拢,2019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朱凌云深耕科研一线,积极探索科研成果转化。“科研发展依靠的不是一个人的力量,团队永远是第一位”。作为国家级专家,他率先垂范,奉行工作优先原则,多年来坚持每天一半时间在实验室开展研究工作。他设置了研发人员和产业化生产人员组合的1234分级模式,对应电池的正极、负极、电解质三大材料的研究小组,由朱凌云承担技术总责任,带领团队核心骨干成员,在设备维护员的配合下开展实验室研究转向中试扩大的工艺试验。这一组合方式成果明显,批量生产的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粉末的在美国通用汽车、国内中科院研究所和大学获得较高评价,同时也使得桂林电科院能迅速发展成为国内唯一能公斤级生产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的单位,推动全固态电池核心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粉末材料的基础研究工作逐步转向产业化生产。在他的指导下,团队中王振宇博士成为领域内知名专家。朱凌云开展博士后指导工作,并与国内一流高校研究所合作研究,加速提高科研人员的成才进程,其中的部分研究成果与清华大学合作发表于“自然”杂志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也是2021年度发表于世界高水平杂志的区科技厅重大专项支持的研究成果。

投身科研三十余载,朱凌云始终不忘初心、全心全意扎根在科研一线,“我们搞科研的,既要抬头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即使年过半百,在科研的道路上,他仍有奋发作为、再立新功的决心与勇气。

(责编:付可、黄瑾)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