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经济科技>>科技服务
第九届侨界贡献奖人物风采录(八十)
邓露:让梦想照进现实
2023年07月12日15:57  来源:中国侨联

6、湖南省侨联+邓露+证件照

邓露,现任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十三届全国青年联合会常委,第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理事,桥梁工程领域国际权威期刊《Journal of Bridge Engineering》副主编,工程结构损伤诊断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次)和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

刻苦学习钻研,夯实科研基础

2005年,邓露以专业第一的成绩从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获得全奖前往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在美求学过程中,邓露瞄准公路桥梁车致振动的难题进行了刻苦钻研,取得了一些具有原创性的科研成果,并于2009年顺利获得博士学位。为了更好地了解行业实际情况、更好地利用科技为工程实践服务,毕业后邓露选择加入了全球五百强企业——埃克森美孚公司的核心研发部门,担任高级研究工程师。2012年,他婉拒了公司的挽留和丰厚待遇,全职回到湖南大学开始了国内的事业。

瞄准国家需求,致力攻克难题

公路运输是我国最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在交通总运输量中占比超70%。桥梁是公路交通基础设施的咽喉,而车辆荷载是其最主要的荷载。本世纪以来,我国公路交通运输量持续快速增长,车辆超载现象日益突出。为了保障公路桥梁的安全运营,准确掌握车辆荷载的特性,对其进行合理地设计、准确地监测和科学地管控是关键,也是桥梁工程领域面临的巨大挑战。基于此背景,邓露瞄准了“公路桥梁安全监控”这一研究领域,紧紧围绕公路桥梁车辆荷载的设计、监测和管控这条主线开展深入系统研究,旨在提出一些创新理论,开发出关键技术和设备,解决行业的痛点和难题,为我国公路桥梁的安全运营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先进的技术支撑。

6、湖南省侨联+邓露+工作照

十年科研攻关,产出丰硕成果

经过十年的科研攻关,邓露和他的科研团队攻克了公路桥梁安全监控领域的多个关键难题,取得了一系列的原创性科研成果,包括建立了基于我国设计车辆荷载的车辆分析模型,提出了用于桥梁设计和安全评估的冲击系数建议取值,开发了精度高、可靠性和实用性好的新型车辆荷载动态监测方法和设备,提出了基于疲劳可靠度的桥上车辆限载理论方法。迄今为止,邓露一共出版中、英文专著3部,发表学术期刊论文142篇,其中SCI论文86篇,25篇被本领域国际权威期刊《Journal of Bridge Engineering》录用,2篇入选主编精选论文和亮点论文,3篇入选高被引论文,此外还授权了国家发明专利30项。以下简单介绍其三项主要研究成果:

成果一:建立了基于我国设计车辆荷载的车辆动力分析模型,提出了能适用于不同地区交通状况的疲劳车辆模型,提出了用于桥梁设计、评估的冲击系数建议值。该项成果为我国不同地区公路桥梁的疲劳损伤评估提供了科学合理的车辆模型,为准确评估车辆荷载动力效应、车辆荷载设计参数的确定、及相关研究开展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和参考。

成果二:开发了可摆脱车轴监测器依赖的新型桥梁动态称重方法及相应设备,提出了基于桥梁动力响应直接识别车辆荷载时程的新方法,为车辆荷载的实时准确监测提供了可靠实用的新方法。该成果把桥梁动态称重技术的适用范围从短跨径桥梁扩展到复杂边界桥梁和中长跨径桥梁上,并且能达到满意的精度。

成果三:提出了能准确考虑车辆动力荷载效应的钢结构桥梁疲劳设计参数的优化方法,提出了基于桥梁疲劳可靠度的桥梁限载方法,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桥梁限载标准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支撑。该项成果为我国桥梁疲劳设计提供了更加优化的设计参数,为公路桥梁限载提供了更加科学合理的方法,成果写入了中国工程建设协会标准《大跨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系统预警阈值设置标准》。

这些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论文SCI引用达1200余次,被国际同行们评价为“克服了现有技术的重要瓶颈”、“具有突出的优点”、“非常方便应用”、“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也被欧进萍、周绪红院士为组长的专家组评定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成果已被广泛应用到江苏南通东沙大桥、湖南瓢勺洞特大桥等全国10余个省份的70余座桥梁上,保证了相关公路桥梁的安全运营。应用单位对研究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反馈研究成果能准确监测车辆荷载和桥梁响应、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减少超载现象和事故发生、降低公路基础设施管养费用,有力地保障了这些桥梁及其所在线路的运营安全。

心系国家人民,发挥专业特长

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发后,邓露就积极思考如何利用自己的专业所长,为国家的疫情管控和人民的生命安全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他和学院另外一名青年教授艾正涛一起反复探讨,反思了我国当前建筑和社区相关建设、研究、教育和管理在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方面的不足,写成了《系统构建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建筑和社区防控体系》的建议,提出要建立以智慧健康建筑和社区为载体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多学科协同监测防控体系。之后,该建议被内参摘登,为相关领域的发展贡献了侨界专家的智慧。

(责编:韩啸、蔡雨荷)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