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经济科技>>科技服务
第九届侨界贡献奖人物风采录(五十五)
刘青松:潜心研究,突破创新的最后一公里
2023年06月06日09:38  来源:中国侨联

安徽省侨联+刘青松+证件照

刘青松,现任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健康与医学技术研究所所长。自归国以来,他围绕国家“健康中国”战略的总体需求,瞄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以及重大新药产品,以细胞工程和新药创制为两个切入点,不断攻克技术难题,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

潜心研究,攻克难题

BaF3工程细胞是靶向药物评价的一项关键技术,2012年时,全世界只有美国和日本共两家公司能够提供该类技术服务。为了解决这个卡脖子的难题,刘青松带领团队发展了一套自主的技术体系。他们利用5年时间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激酶依赖的BaF3工程细胞库,包含260余株工程细胞,涵盖了70余种不同的激酶和100余种不同的临床有意义的激酶突变,赶超了国外的公司。该技术体系入选“2017年中国医学十大进展”的候选工作,获评“中科院2017年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亮点工作”,2019年获“安徽省-中科院共建有突出贡献科技奖”二等奖。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支持下,刘青松联合政府股权投资和社会力量,成立合肥中科普瑞昇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普瑞昇公司)进行产业化推广。截至目前,该公司已累计为国内300余家科研院所和制药企业提供了药物评价服务,推动了中国创新靶向药物的研制。

肿瘤原代细胞是生物医药产业的二代芯片,但其体外再生是一项行业性的难题,也成为制约我国癌症生物医药产业的“卡脖子”技术。刘青松带领团队用4年时间,发展出了高效的癌症原代细胞体外再生技术体系,该体系能够在2-3个星期的时间内从少量样本扩增获得10万倍的原代细胞。目前,刘青松在安徽省政府和合肥市政府的支持下,依托该技术体系,通过中科普瑞昇公司融资数亿元人民币,建设占地50余亩的国家大健康产业的基础科技设施——中国可再生癌症原代细胞生物银行。该设施的建成将会解决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关键二代芯片”问题,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精准、可靠、持续、稳定的战略资源。

刘青松 工作

突破创新的最后一公里

针对临床上癌症中晚期病人无药可吃的困境,刘青松依托原代癌症细胞体外再生技术,发展了临床精准用药技术体系,为肿瘤病人解决了“吃什么药”的问题。肝癌的临床试验结果表明,使用该技术的病人的平均中位无疾病生存期比常规疗法延长了8个月,这显示出该技术的有效性。2019年,该技术以技术许可的方式许可给中科普瑞昇公司进行产业开发。截至目前,该技术已在安徽、浙江、重庆、四川、天津等地示范推广,并为数千例病人进行了精准用药的新技术示范检测服务。

针对我国高发癌症,刘青松发展了多种针对肺癌、血液癌症、肠胃癌等疾病的国家I类创新靶向候选药物,发展了结合模式变化组合的药物设计新策略,该策略荣获2019年安徽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依托该策略,针对急性髓性白血病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代靶向药物CHMFL-FLT3-122已于2018年6月获得国家药监部门的临床试验批件。相关成果于2018年10月以无形资产入股的方式增资合肥优源药业公司,于2020 年12月完成了人体临床I期试验,并获得良好的结果,现在正在进行临床II期试验。第二代抑制剂CHMFL-FLT3-213能够克服耐药突变,第三代抑制剂CHMFL-FLT3-362能够在FLT3野生型与ITD突变型之间取得选择性,提供了更大的安全窗口和与免疫疗法联合的可拓展性。针对pan-AML的高选择性、高活性抑制剂目前正在进行临床I期试验,针对胃肠间质瘤的可以克服多线耐药的抑制剂和针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抑制剂目前正分别在IND的过程中。此外,以5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家I类创新靶向候选药物于2019年7月创立中科拓苒药物科学研究有限公司,进行产业化开发。公司于2019年获得政府资金支持,2021年完成社会资本融资,2022年刘青松团队又从中科院向该公司注入3个国家I类创新靶向药物,进行后续产业化开发。

为应对2020年的新冠疫情,刘青松作为安徽省卫健委科技攻关组副总召集人,带领团队建立了高通量药物筛选的体系,为多个单位的新冠药物研发提供了支撑服务,并发现了对病毒敏感的临床使用药物。疫情期间开展了多项临床试验,相关科技成果已发表。

迄今为止,刘青松在国际期刊上已发表论文130余篇,总影响因子超过1260,总引用11800余次,申请发明专利100余项,获授权专利29项。市场销售科研用分子探针产品15个,向企业转移转化药物专利10余个。依托科技成果,刘青松创办了合肥中科普瑞昇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和安徽中科拓苒药物科学研究有限公司两家企业。

近年来,刘青松带领的团队在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方面进行的多模式创新机制探索被中央党校选为“突破创新的最后一公里”典型案例,事迹多次获得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人民日报和新华社等中央媒体的深入报道。

(责编:韩啸、黄瑾)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