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经济科技>>科技服务
第九届侨界贡献奖人物风采录(三十六)
张晓林:科学精神铸就青云之志
2023年05月10日10:31  来源:中国侨联

张晓林,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通过在机器人工学领域8年(横滨国立大学)、医学生理学领域8年(东京医科齿科大学)、仿生学交叉领域10年(东京工业大学)的丰富研究经历,在神经生理学、自动控制学、机器视觉、人工智能、机器人、机电设计等学科交叉领域积累了雄厚的科研基础,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多篇论文在国际学会上获奖。2011年在交叉领域的研究工作被日本临床生理学会认可,成为该学会唯一工科出身的委员。

浓浓海外学子情,悠悠报国赤子心

虽然长期在海外生活,但张晓林时刻关注着祖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与进步。为了把研究成果贡献给祖国,2002年,张晓林选择在祖国申请仿生双眼核心技术的第一个也是最基础的专利——“仿生型自动视觉和视线控制系统及方法”。回国工作后他又把团队以东京工业大学名义申请的全部11项授权专利通过协议转让给个人(团队承诺不将技术应用于针对日本的军事等领域),并转让给了团队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所支持下成立的爱观视觉科技有限公司,保证了知识产权可以在我国顺利实施。

张晓林研究员回国后致力于打造智能类脑装备与类脑视觉芯片等类脑智能研究与应用体系,积极服务于国家与上海类脑智能战略。在他的带领下,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所仿生视觉系统实验室完成了从筹建到正式成立一系列工作,现已承担了国家自然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上海市级重大专项、中科院先导等重要科研任务。

惟日孜孜,无敢逸豫

归国至今,他作为仿生双眼视觉技术相关技术落地和产业化工作的推动者,在解决仿生双眼视觉技术理论技术瓶颈的同时,不断探索产学研结合的创新机制。他带领团队以人类信息的主要获取来源——视觉为切入点,积极探索类脑人工智能领域。通过对人类视觉系统的完整解析与模拟,实现了包含眼球结构与运动控制、视网膜信号处理、半规管与耳石的平衡感知机制、脑干多模态信息融合、小脑与大脑信息处理等原理在内的双眼视觉技术全覆盖,开创了仿生机器视觉新领域,解决了协调控制、动态标定、双眼稳拍等系列问题,研制了可实现在线精确自校准与实时空间深度感知的仿生双眼视觉系统,填补了可动双眼视觉的国内空白。研制出第一代具有多模态信息感知、分析功能的“机器头脑”,提出了机器人“意识空间”概念,并在场景重建、定位导航、显著性识别、多模态融合等意识空间重构关键技术上取得了一定成果。同时,开发的领晰(LeadSense)通用双目相机、仿生鹰眼系统、仿生复眼系统等智能传感系统,可以满足无人设备导航、智能仓储、安防监控、视频会议、教育录播、国防安全等应用领域需求。

以这些智能传感系统为基础开发双目视觉导航的技术方案成功应用于国内半导体生产线的自动搬运机器人,该机器人为国内半导体行业首套采用视觉定位导航方案的自动搬运机器人,对减少劳动力成本、降低人工操作的失误率及不可控性、促进生产力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研制了国际首套轨道交通弓网双目实时在线监测系统,实时分析运行状态安全并进行预警,在申通地铁上做到了规模性产业应用,为保障人民群众的安全出行和轨道交通的流畅运转作出了贡献。自主开发的“垂直式3D拍摄系统BinoQ-P4”,是世界上唯一可进行全自动几何误差校正的专业3D摄像系统,获2013年北京国际电视电影设备展(BIRTV)产品奖。“3D电影制作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获得国家广电总局授予的2018广播影视科技创新奖二等奖。目前该设备已参与纪实片、传统戏剧的3D电影拍摄并有多项获奖,丰富了广大人民的精神生活,为传统文化传承、珍稀物种保护、科普教育宣传作出了贡献。

(责编:韩啸、黄瑾)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