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经济科技>>科技服务
第九届侨界贡献奖人物风采录(二十六)
秦彦国:白衣执甲护百姓安康,创新攻坚铸健康利器
2023年04月24日10:44  来源:中国侨联

他用多项科技成果填补抗疫空白,展示了抗疫战场上的中国智慧和中国速度;他用仁心仁术践行医者初心,成为了抗疫战场上的中流砥柱和坚实力量。他就是被誉为“战地智多星”的吉林大学第二医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秦彦国教授。

白衣执甲带队驰援武汉,周密部署挺身守卫春城

2020年2月7日,在国家卫健委作出支援指示的十几个小时后,秦彦国作为领队,带领吉大二院131名医护人员火速驰援武汉。在飞机上,他根据工作需要迅速把医疗队分为战斗团队、专家组等7个小组,拉开了“创新”援鄂的序幕。

勇挑重任,提升危重症治愈率。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秦彦国团队负责救治重症及危重症患者,他们坚持“精细化诊疗”理念,实行重症危重症层级分类,执行医疗质量核心制度,加强战时病案质量管理,精准施策施治施救,治愈率达97.5%,居吉林省支援重症救治医疗队之首。

3月7日,一位自外院转来70岁的患者老秦病情突然恶化,几度濒临死亡。秦彦国立即决策:“决不放弃,全力抢救!”会诊、下方案、插管、上有创呼吸机、利用ECMO建立体外血液循环……平时只需要1小时完成的操作,这次花费了3个半小时,看着患者生命体征慢慢恢复,秦彦国才松了一口气。虽然在1个月不懈的奋斗救治间经历了数次生命垂危的凶险,但这位患者终于成功撤除ECMO。对老秦的成功救治成为全国危重症救治的典型案例,为全国乃至全球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救治贡献了重要的智慧和经验。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以“刷新纪录!70岁,ECMO撤机”“生命,是‘守’出来的”为题,多次跟踪报道了秦彦国医护团队成功救治高龄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秦志江从转移到安全撤机的始末。9月6日,全国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前夜,央视《新闻联播》以“几度濒临死亡边缘,先后两次被植入ECMO人工膜肺抢救的‘老秦’重获新生”的故事,作为中国在抗疫斗争的生动实践中救治危重症患者的典型案例,彰显了我国“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老秦在镜头前感慨:“我的整个(治疗)费用超过150多万了,要是没有国家的支持,我不可能治疗下去,感谢我们的党,感谢我们的政府,能够对我们这些老年患者、重疾患者,这么样的关心和爱护,救助每一条生命。”2020年12月22日,央视《新闻联播》系列报道《我们的2020》,用近10分钟时间全程报道了老秦的救治和康复历程,以及出院后的健康生活状态,将其作为2020年武汉抗疫总结的典型成功案例。

创新攻坚,抗“疫”一线快速转化。在大量危重症病患亟待救治的紧迫与疫情防护下,秦彦国身负对医护队员“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不断迸发出战地科技攻关的智慧,被称为抗疫战场上的“智多星”,成果均应用在抗 “疫”一线的防护和救治中。

让秦彦国焦灼的不仅是患者的痛苦,更有战友在救治中受到的安全威胁。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很多都需要插管,医生必须要凑近到患者嘴边才能插准导管,而这时病人只要一咳嗽,带有病毒的痰液和气溶胶就会喷到医生的面部,所以插管医生小组被称为“敢死队”。降低医护人员的感染风险的难题一直萦绕在秦彦国的心头。秦彦国转变思维,独辟蹊径,短短5天时间,他研发的第一版“新冠肺炎病毒防喷溅隔离防护罩装置”就应用于临床,投入实战。一周内,秦彦国不断改进设计、加装排风-灭毒装置,突破性地完成4次升级改造,避免了病毒在空气中扩散,有效降低了医护人员病毒感染几率,建起一道抵抗病毒的“防护墙”,增强了医护人员救治的信心和斗志。该设备在病患救治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实现了医疗队全体医护人员零感染,秦彦国也兑现了“一个都不能少”的诺言。除了“隔离防护罩装置”,还有实现信息全面共享、构建移动会诊平台、开启MDT 多学科会诊的“云查房系统”,“3D 打印一次性咽拭子采集透明防护罩装置”,集防雾、抗霜、抗菌性能于一体的“多功能涂层防新冠护目镜”,这些都是秦彦国在战地的“科技创新”。2021年10月,“多功能涂层防新冠护目镜”作为吉林省唯一参展医学抗疫项目,在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中进行展览,秦彦国也被媒体誉为“战地发明家”“战地智多星”。他所带领的医疗队荣获了“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迅速响应,周密部署家乡抗疫保卫战。今年3月吉林省爆发疫情,作为院长,秦彦国深入重点区域,开展现场办公,严密部署,着力进行重点人群医疗救治,制定完善应对措施。开展“净土”行动,每日进行全院全员核酸检测,高标准完成防控任务。始终确保疫情期间门诊、急诊保持开放,累计接诊89082人次,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崇高使命。

精益求精创新临床诊疗,不倦深耕智慧健康转化

秦彦国始终坚持科学态度,秉持科学精神,用科技创新推进医学发展水平,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促进创新创业,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精益求精,开拓创新临床诊疗。归国以后,他将国外的先进手术方式、技术引入国内,带领团队完成了国内首例双侧Super PATH微创全髋关节置换,吉林省内首例手术导航引导下的双膝关节置换手术,并结合3D打印技术,完成国际首例3D打印人工假体置换。为众多髋膝关节患者带来福音,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孜孜不倦,致力智慧健康转化。近年来,秦彦国主要围绕5G及人工智能等先进科学技术在公共卫生体系、智慧医院-医联体建设和复杂疾病多学科远程联合诊疗中的应用与临床转化等方面展开科学研究与转化,进行金属3D打印结构构型及表面功能化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和骨与关节疾病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研究。实现国内首例“5G+3D 打印”助力专家指导基层医院完成精准手术,成功搭建吉林省首个“5G+”远程重症医疗智慧平台,获批国家卫健委及工信部双部委重点建设项目。获第一发明人授权发明专利5项,国际发明专利3项。

因材施教专注人才培养,学科交叉创新教学改革

秦彦国教授基于20余年临床和教学实践,创新性地在国际上首次提出TDCH理念,通过“新医科”交叉学科建设和医学人才培养理念改革,培养具备交叉创新思维能力的医学人才和跨学科健康研究人才。

与时俱进,以新思维引领学生。立德树人在秦彦国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初入医门的学生,面对错综复杂的医学教材,短时间内往往难以掌握其间联系。他将传统《外科学》课程以器官系统为脉络的横向模式,增加了以不同器官系统共同发病机制为串联的纵向模式,形成了全新的“立体化”外科教学新模式,提高了医学生独立思考、交叉创新、临床实践的能力。他荣获吉林省本科高校智慧课堂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获批了国家留学基金委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项目。

交叉融合,以新路径提升教研。面对科技进步带来的外科诊疗模式改变,秦彦国教授基于TDCH理念,借助“新医科”建设,依托吉林大学优势资源,以医工、医理、医文多学科交叉为基础,探索新时代下的“新医科”卓越人才的多学科交叉人才培养教育模式。致力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尝试提出“临床+基础+多学科”交叉的贯穿式教学模式,促进医教研协同发展,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一批具备交叉学科基础的后备人才。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白求恩精神和“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黄大年精神,对作为吉大医学人的秦彦国来说,是融入到血液中的信念。选择一生从医,是他对白求恩精神的诠释;海外留学归国,是他对黄大年精神的践行;武汉抗疫一线火线入党,更是他对红色革命精神的传承。他一直在用“三原色”精神要求自己、影响学生,同时也始终鞭策着自己,守正创新,砥砺前行,永远做一名“硬核”的白衣战士!

(责编:张鑫雨、蔡雨荷)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