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经济科技>>科技服务
第九届侨界贡献奖人物风采录(二十二)
许光文:逆境中燃烧热情,平凡处铸造不凡
2023年04月19日11:08  来源:中国侨联

许光文,现任沈阳化工大学校长、学科带头人、特色资源化工与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入选英国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乌克兰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曾在日本、德国旅居和工作十余年,2006年携家眷归国,先后任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课题组长、所长助理,中国化工集团西南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院长。

不坠青云之志,锐意进取勇攀高峰

许光文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四川农村,那个年代,农村学生的最高追求是初级中学毕业直接考取中师中专,尽快获得稳定的“饭碗”。他1981年首次参加中专考试,成绩优秀,但被当时综合体检医师结论为“肝大”而未被录取。不言放弃、不信“不公”,他坚持复习再考,1982年获全县中考最高成绩,但被同一位综合体检医师结论为“肺病”未被录取。经过两年“挫折”,他放弃了学校学习,完全回家务农。结伴一部收音机,在广播小说《平凡的故事》的伴随下用心做农民。在务农的同时他坚持复习,不愿服输,1983年第三次参加中考,达到重点中专线,但又被那位综合体检医师结论为“大脑缺陷”未被录取。然而,他从未放弃对学习和进步的渴望。得知一位远房亲戚当时在县城师专任教,不远数十里步行前往咨询,开启了“读高中、考师专”的追求。不久后,他进入当地一所镇高中,坚持学习和锻炼,成绩一直位列年级第一。经过高考预选,成绩全县第一,并接近前一年度四川省最好高考成绩。更幸运的是,体检的综合检查医师不再是以前那位医生,于是他终于毫无悬念地通过了体检,1986年以本县最高成绩被清华大学录取,成功步入高等学府。大学毕业后许光文进入中科院,加入了“化学工程百年开创时代”50位杰出科学家之一的我国流态化科学与技术开启者郭慕孙先生的实验室,获得了系统的科学训练并迅速成长。回首成长历程,许光文感怀自己在逆境中坚守希望,更感激国家和政府提供的公平教育机会和平台条件。

放眼国际领域,引领交叉学科方向

以“热”诱发或驱动的化学反应,即热化学反应,广泛发生于各种工业领域,存在于众多科学与工程学科,但世界上至今没有特定的学科方向专注热化学反应及其工程化的共性科学和技术研究。许光文创新提出并引领推动了新型学科交叉学科方向“工程热化(Engineering Thermochemistry)”创立,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2018年,他牵头成立世界首个相关学术组织中国化工学会工程热化学专业委员会;创办中国的全国工程热化学学术会议,并每两年召开一届,每届参会人数达300余人。2021年,获批成立首个地方学会辽宁省工程热化学学会,并作为责任执行主席,获批举办“工程热化学:学科交叉与科学前沿”香山科学会议,推动“工程热化学”新型交叉学科的共识,研讨面向“双碳”目标的工程热化学科学前沿和重大任务。在中国化工学会的支持下,他还推动了“中国化工学会工程热化学奖”在国家奖励办公室备案,以提名方式遴选表彰在科技创新取得成就,为成果应用作出贡献的个人和团队。他牵头国内外学者研究编写《热化学反应工程发展史》,组织全国20多所高校及科研院所专家编写《工程热化学概论》,联合南京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首创“工程热化学概论”专业课。他还设立工程热化学二级学科,自2022年开始招收研究生;发起与加拿大 UBC、法国科学院等多个国家知名教授及专家合作,2022年在温哥华注册创立 World Society of Engineering Thermochemistry,并召开第一届 World Conference of Engineering Thermochemistry,推动我国新兴交叉学科方向的国际化发展并提升其国际影响力。

坚持需求导向,创新科技服务产业

面向国家发展需求,聚焦能源燃料、矿产资源、环境废物的转化、加工和利用过程中广泛涉及的热化学反应科学与技术,许光文坚持30余年潜心科技创新,带领数十人的研发团队,承担数项重要科技项目,与中煤、鞍钢、泸州老窖、IHI、明电舍、BHBP等国内外数十家企业产研合作,在煤炭、轻工生物质废物、菱镁矿等重要资源的热化学加工与利用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方面作出了开拓性重要贡献。已发表杂志论文400余篇,出版中英文专著各1部,被引万余次,个人H因子51(Scopus);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80余项,在美国、日本、加拿大、俄罗斯、澳大利亚、蒙古、巴西等主要科技及资源丰富国家获国际专利授权50余项。数十余项重要专利实现转化和工程化开发,形成系列重要成果,包括:煤炭、油页岩、生物质等固体燃料流态化低氮解耦燃烧,低焦油两段气化,内构件移动床定向热解等先进燃料转化技术;焦化、烧结、水泥、工业锅炉等煤炭工业利用过程烟气污染控制的宽温脱硝催化剂及其应用技术;热解、裂解等快速气固反应过程特性测试的微型流化床仪器及装备。成果在全国15省及直辖市推广应用,建成近140余项工业工程及装置,形成100余家科学仪器设备用户,并在韩国、加拿大等国家推广。知识产权转让转化总经济额超亿元,技术应用直接经济产值近70亿元,服务年产值近5000亿元的焦炭、钢铁、水泥、中药、白酒、供热等产品生产过程的显著节能和减排。已获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奖成就奖,辽宁省、四川省、中国科学院、中国石化联合会、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等的省部级科技一等奖8项。

对标高端一流,助力实现办学跨越

几乎是在东部、南方各单位大量引进西部、东北人才高峰时期,许光文在2017年逆向北上,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加盟已具有70年历史,原化工部所属六所本科院校之一的沈阳化工大学。首次从国家所属单位到地方,他全面感受到了差距及差异。地方学校发展的资助渠道与中央单位相比十分有限,资源能力不足。当地人才缺乏积极参与更高层面竞争的勇气,遇事容易自我认为不具实力。面对这种整体氛围和工作精神,许光文到任后决定,首先要提振信心、增强“竞争”欲望。为此,要用事实证明即使在地方高校也能参与高水平的合作甚至竞争,获得各类国家级资源和平台,切实提升学校文化内涵和外在水平。他以身作则,亲临一线,专注国家项目、平台、人才等各类机遇,全方位施策,全力对外争取,并配套人事与激励制度改革。经过5年的发展,沈阳化工大学的办学质量显著提升,形成了“化大”现象,实现了一批“0-1”的办学跨越。2021年获批博士单位,实现了数辈化大人的夙愿,奠定了发展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根本基础。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获批15个以上,获批数量在全国地方理工科院校中名列前茅。开拓创新,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各研究所、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等国家级研究单位联合成立科教融合学院,开启学校对外合作办学新模式。研究生招生规模实现翻番,达到年1200人左右,基本建成了研究生教育体系。带领学校先后获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首批应急产业学院和现代产业学院、科技部学科创新引智平台、中国科协“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组织等一批国家级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等平台。实现牵头国家大型项目、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突破,连续数年获得多项国家基金重点项目,多项省部级一等科技和教学成果奖励等。“三定向”(定向研发、定向转化、定向服务)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模式获国务院、科技部,众多地方政府,各类科技园区的广泛推广应用。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在2018、2019年分列全国高校第24和25位。还建成多个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菱镁产业合资企业等,填补了学校一直无外部基地的空白。

(责编:韩啸、黄瑾)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