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经济科技>>科技服务
第九届侨界贡献奖人物风采录(十四)
李永宏:守护北疆绿色“万里长城”
2023年04月07日10:15  来源:中国侨联

李永宏曾赴法国、新西兰、美国等地学习工作,在新西兰皇家研究院植物与食品研究所、草地研究所先后担任研究员、资深研究员。曾获“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二等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三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015年入选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2018年获“内蒙古自治区教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放弃荣耀,毅然回国

李永宏教授虽然长期在国外工作生活,但他心系祖国,一直关注国内草原生态和环境问题研究,特别是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内蒙古作为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关系着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加强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成为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需求。2014年8月,李永宏教授毅然放弃国外优厚待遇返回祖国,以学科带头人被全职引进到内蒙古大学工作。他满怀热情,积极投入到以我国北方草原生态为主的科学研究和相关技术研发及推广应用工作中,开展涵盖草地生态系统生态学基础理论、草地修复与草牧业适应性管理技术以及气候变化影响、减缓和适应等方面的研究,并结合国内、区内实际情况,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整合学校相关资源不断推进生态环境学科发展和产-学-研-用创新链的构建,促进学科基础科学指标快速提升,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贡献了积极力量。

以师德为本,育科学精英

作为北方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内蒙古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院长,李永宏教授立足区域优势和学科发展,以服务国家和自治区生态建设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积极投入科研团体和平台建设、科技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方面的工作,并取得重要的成果。

围绕新时代国家和自治区社会发展对生态环境学科的重大需求,李永宏教授提出并牵头组建内蒙古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在学科方向凝练和专业团队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获批内蒙古高原生态学与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草原生态安全教育部协同创新中心和草原生态系统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三个科研创新平台,推进了学校生态环境领域科学研究,提升了技术研发能力,学科基本科学指标(ESI)快速攀升,进入全球排名前1%。

李永宏教授坚守教学一线,主讲本科生“生态学实验分析技术”课程和研究生“现代生态学”“草地生态学”等课程,适度双语教学。推动办学国际化,建设内蒙古大学和新西兰梅西大学“2+2”双学士项目;联合清华大学和挪威生命科学大学开办生态学国际暑期学校。主持“理论和实践融合,全方位构建生态学教学体系”教学方案改革,获自治区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指导研究生和博士后55名,培养出多位高质量高层次人才。

李永宏教授作为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研究室(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中国生态学会可持续生态专业委员会和咨询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华环保联合会智库专家等,在建设内蒙古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生物多样性和自然保护、低碳畜牧业和生态旅游绿色产业发展等方面提供咨询服务。

潜心科研,硕果累累

李永宏教授围绕草地生态系统生态学基础理论、草地修复与草牧业适应性管理技术以及气候变化影响、减缓和适应三个方面产出了系统的成果,发表学术论文(著)150余篇(部)。揭示了蒙古高原草原多营养级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功能过程关系,这是该领域的首创性成果;发现草原植物地下巨大的植硅体固碳潜力,颠覆了草原固碳潜力估算方法;借鉴新西兰技术,开展草原生态修复和适应性管理技术研究和示范,助力发展生产和生态共赢的草牧业模式。

李永宏教授借鉴和引进新西兰草地管理经验和技术,开展草地可持续管理体系、增碳减排和退化草地修复改良技术研究和示范。以留茬为基准的草原适应性管理技术、割草留茬和轮休带技术,可显著增加草原生产和生态(碳储)效益。通过典型草原牧场试验示范、567个牧场案例调研,分析草原生产生态与管理的关系,优化草原管理,并编印和散发牧场管理技术手册推广,影响草原面积350万亩,在较广范围内引进和推广牧民发展生产和环境效益共赢的草牧业模式。“天然草原生态系统固碳减排技术集成及示范”登记为内蒙古科学技术厅科技成果。

李永宏教授作为自治区政府研究室(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和项目跟踪专家,参与“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试验区研究”,评估内蒙古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支撑国家和自治区自然资源利用和生态补偿政策的制定。受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项目委托,参与设计自治区生态保护规划、草原利用规范等。目前,牵头实施内蒙古重大科技专项“内蒙古生物多样性监测、评估和预警技术研究”,旨在调查和梳理内蒙古生物多样性资料的基础上构建权威数据库、建立空-天-地一体化监测、评估和预警系统,基于生物多样性格局和动态驱动机制提出保护技术和对策,支撑生物多样性科学监管,服务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构建。

(责编:韩啸、黄瑾)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