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品牌活动>>亲情中华>>国际文化交流基地
“亲情中华·云上基地”红旗渠纪念馆
2023年01月16日16:00  来源:中国侨联

太行山东麓的林州(原林县),东望大海,西通晋陕,南依中原,北连京畿,因地理位置优越,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却由于特殊的盆地地形和太行山的阻隔,浊漳河、清漳河和漳河三条河流“绕林县而过”。

新中国成立之前,严重的旱灾威胁,使林县人民受尽缺水之苦,饱尝灾荒的艰难。据记载,从明正统元年(1436年)到1949年其间514年,曾发生自然灾害100多次,大旱绝收30次。

1960年2月10日,林县县委召开了“引漳入林”实施大会。11日在县委书记杨贵的带领下,浩浩荡荡的建渠大军开赴太行山里漳水河畔。削平1250座山头,架设152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挖砌2000多万立方米土石,硬是筑成了干渠、支渠、斗渠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建成后的红旗渠,使林县从山坡到梯田,从丘陵到盆地,形成较为完整的水利灌溉网,彻底改变了林县人民世世代代贫穷缺水的命运。

在红旗渠总干渠上有一咽喉工程,1960年3月动工修建,经过17个月的英勇奋战,300多名青年于1961年7月15日终于征服了这一天险。因凿洞民工由青年组成,故取名为“青年洞”。青年洞全长616米,宽6.3米。修筑于风景如画的太行山腰,蜿蜒于云雾之间峭壁之上,是红旗渠水工修筑和自然景观结合最为精妙的地段,也是红旗渠建设最艰巨的地段,还是红旗渠艰苦奋斗精神的实景体验场所。

为了纪念林县(现林州市)人民改变缺水旧面貌修造红旗渠这一伟大创举,研究、展示、传播红旗渠精神,全面反映红旗渠建设历史而建立的红旗渠纪念馆,2000年改扩建后,新馆于2014年正式开馆。

红旗渠纪念馆,建筑面积6300余平方米,布展面积4000余平方米,展线总长565米,串联起六个展厅,依次为:“序”、“千年旱魔 世代抗争”、“红旗引领 创造奇迹” 、“英雄人民 太行丰碑” 、“山河巨变 实现梦想” 和“继往开来 精神永恒”。

纪念馆珍藏的珍贵历史照片达320幅、实物1123件,真实还原了当时开凿红旗渠时艰苦的劳动环境,反映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其中,红旗渠建设者们曾使用过的除险铁钩,把参观者带回到他们九死一生、凌空除险的劳动场面。

上世纪60年代修渠的炸药箱,也值得人们的关注。外观看似平淡无奇,箱盖上的铁环锈迹斑斑,但背后的故事却令人感动。当时,工程指挥部人员长期在工地,无处存放生活用品。经指挥部研究,财务作价,指挥部工作人员买来废炸药箱存放生活用品,并把购买收条贴于箱子盖背面作证。一个小小的废炸药箱成了用来衡量党性原则的标尺,成了印证共产党人的自律与清正的标志。

此外,纪念馆运用空间环境、雕塑、绘画、灯光、多媒体、图片、场景模型、影像等艺术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领导林州人民苦战10年改造山河的壮举。

2021年,红旗渠纪念馆被中国侨联确认为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

(责编:韩啸、皮博)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