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康伟:增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战略定力 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谱新篇闯新路建新功
2022年12月18日15:57  

10月16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胜利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58次提到了“文化”。既对新时代十年文化工作进行了总结,也专门在第八部分为文化领域未来五年的工作明确了使命任务,阐明了基本原则,提出了实现路径,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的文化自觉、坚定的文化自信、强烈的文化担当、深沉的文化情怀,为做好新时代文化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将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文化建设的新部署,特别是针对文化自信自强提出的新要求,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等重要论述结合起来,原原本本学习、逐字逐句研读、深入系统把握,全面准确领会精神实质和精髓要义,并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一、深刻领会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重大战略意蕴

党的二十大报告第八部分题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开宗明义地指明了未来五年我们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价值目标就是要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这是党中央深刻把握文化建设规律和文化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的地位作用,作出的新部署新要求,是继续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动员令”,必须全面领会、牢牢把握。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过程来看,“坚定文化自信”到“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是一个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成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等现实基础为支撑,提出文化自信的重要论断,并成为“四个自信”中的重要内容,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文化建设的原创性贡献,是我们前进道路上抵御困难干扰和不利环境的内力和定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真正屹立于世界之林提供了精神高地。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丰富文化自信的内涵,提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明确将坚定文化自信、推进文化自强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创新。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进一步将文化自信概括为“三个更”“三个最”,即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代表着我们党对文化建设的理论认识进一步升华。回望新时代的十年,我们见证了文化自信成为凝聚和引领国家、民族胜利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见证了在文化自信的引领和保障下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见证了中华民族在坚定文化自信、推进文化自强中迈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辉煌历程。

当前,我们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交汇点,全球经济形势较为严峻,大国关系复杂多变,新冠肺炎疫情反复延宕。越是关键时刻,越需要文化作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克服困难、勇毅前行。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文化建设表述的变化,体现了我国文化建设的内涵在不断丰富,要求在不断深化。我们要充分认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是新时代国家文化战略的继承和发展,进一步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以更为宏阔的视野去观照与落实相关要求,坚定不移走好文化强国之路。

二、牢牢把握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着力点和用功处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重在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提供多元支撑。北京出版集团作为首都北京唯一综合性出版集团,应当清醒认识文化自信自强,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应当主动聚焦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新时代新征程上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着力点和用功处,结合出版工作实际和转型发展目标定位,做到守正创新,精业笃行,不断为建设生机勃勃的中华民族精神家园提供支撑,为出版强国、文化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一)矢志不渝坚持为人民做出版,在“双效统一”上谱新篇

出版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人民放歌、为时代铸魂的重要工作。近些年,北京出版集团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出版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和指示批示,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坚持精品战略,着力提质增效,在获国家级重大奖项、入选重点规划的项目数量上屡创历史新高。今年更有《远去的白马》《平安批》两部作品同时入选“五个一工程”奖公示名单,创造了连续2届有2部作品同时入选的佳绩。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为我们未来的工作明确了原则和方向。进入新时代,我们将继续坚持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要求;坚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坚持紧跟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文化生活的新期待,从满足“审美的需求、艺术的享受、心灵的陶冶、精神的富有”四个维度策划出版更多攀高原、登高峰的优秀作品。同时深化理念和思路的转变,着力推动主题书、项目书成为畅销书、网红书,真正实现“双效统一”“双效俱佳”。目前,“纪录小康工程”丛书(北京卷)、《尖锐对话》、《西海固笔记》等一批精品力作已脱颖而出。下一步,我们将以更加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加快推进《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官方报告》、“北京文化书系”、《宝水》、《苍生大医》、“中国生态博物丛书”等一批“双效统一”的重点图书,在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中展现京版担当和京版实力。

(二)主动求变构建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在融合发展上闯新路

新时代的十年,我国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一批重大文化工程相继实施。面对新形势新变化,北京出版集团聚焦“主业更加突出、产业更加多元、核心竞争力更加强劲”的发展定位,应时而动、顺势而为,创新提出以文化为核心,以出版为基础,打造北京文化新地标。主动转观念换思路,大力推进“出版+”破圈、跨圈、融圈发展,不断丰富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有效供给,强势打造了“十月签约作家”“十月IP孵化计划”“十月文学之夜”“王蒙青年作家支持计划”等一批有竞争力、有影响力的出版文化品牌和标志性成果,受到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

党的二十大将“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写入报告,为我们继续走好出版融合发展之路,推动优秀出版成果和文化品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增强了底气,坚定了信心。下一步,我们将积极总结“北京十月文学月”的成功经验,持续擦亮“十月”文学金名片,拉北京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长和延伸“十月”品牌影响力,认真研究如何实现“十月”IP的“全年在线”“无处不在”和“走向国际”;着力思考如何将集团拥有的品牌资源变为多方互惠共赢的平台资源,在持续做足存量的同时,聚合更多优质资源培育增量。同时,将继续以北京文化新地标建设为引力场,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不断深化“破圈、跨圈、融圈”发展。通过行业深耕、数字化赋能、跨界协作,不断创新产品形态、融合多元业态、开拓全新领域,提升京版文化产业园区全场景服务能力和全时段发展活力,构建起事业产业发展新格局,争取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实现逆势上扬,在融入新时代首都建设发展新格局中走在前列,为文化强国建设拿出京版行动、贡献京版力量。

(三)守正创新推动出版贸易和国际合作,在文化“走出去”上建新功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仅要满足国内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更要努力在世界舞台和国际市场上大放异彩,提升中华文化辐射力、影响力、感召力。近年来,北京出版集团认真贯彻党中央关于加强国际传播能力、讲好中国故事系列重大部署,高度重视出版“走出去”工作,目前已与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出版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同时,对标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建设定位,坚持以书为媒,以文搭台,倾心打造了“品读北京”、十月作家居住地等品牌活动和跨国交流平台,精心策划举办“潮北京2021”北京—伦敦双城连线交流活动、“文学之桥连五洲”诗歌朗读活动暨首届全球华侨华人青少年征文活动等多场跨国文化交流活动,与马来西亚的汉文化中心、沙特的阿拉伯文学出版中心,泰国红山出版有限公司建立起密切的合作关系,有力推动了文化交流和版权贸易相互促进、良性循环。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新时代为文化“走出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我们将把握机遇,乘势而上,在前期取得的成绩、总结的经验基础之上,坚持以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为原则,立足“多出好书”这个根本,继续加大版权贸易,提升集团品牌的海外知名度,争取在版权输出数量和种类上实现新突破,品牌图书入选国家级外宣项目数量进一步增长。同时,不断创新活动形式,以新视野、新构思、新路径拓展文化“走出去”的形式形态,推出更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此外,还将顺应新时代科技发展大潮,深耕“科技赋能”出版,积极采用“借船出海”等方式,联合科技类战略合作伙伴的国际化平台,推动集团优质图书和中华文化在海外“落地生根”,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作者系北京市侨联常委,北京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来源:北京侨联

(责编:黄瑾、刘婷婷)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