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华侨华人研究>>学术研讨
中国侨联华侨华人研究系列讲座之“大国博弈:中美关系面面观”在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举行
2022年09月26日16:20  来源:中国侨联

2022年9月23日,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中国侨联公益事业管理服务中心党支部联学联建主题党日活动暨中国侨联华侨华人研究系列讲座在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举行。哈佛大学博士、美国西方学院终身教授、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尹晓煌应邀作了题为《大国博弈:中美关系面面观》的讲座。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所长张春旺、副所长张秀明;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馆长臧杰斌,副馆长贾德成、宁一;中国侨联公益事业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易超、尹媛媛及以上三个单位的工作人员60余人出席了活动。本次讲座由张春旺主持。

尹教授在讲座中分析了从1784到1785年间美国派出第一艘来华商船“中国皇后号”以来,近240年的中美关系发展史。尹教授强调,国家之间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持久的敌人,中美两国的交往即为例证。纵观中美两国交往历史中几个重要合作阶段,均是缘于共同的利益:如二战期间中美结为盟国,是因为抵抗日本侵略;50年前尼克松访华,是因为反对苏联的霸权;2001年之后的合作,是因为反对恐怖主义对世界的威胁。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相互间起到了经济领域的互补,并无根本的利益冲突,因此,在若干个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中美两国才能够合作共处,合作与竞争并存,合作多与竞争。当前,中美关系若要重回正轨,双方必须重新建立共同利益,比如经济领域的互补与合作仍可继续,也有望成为这一合作的基点。

尹教授认为,尽管中美两国在精英层面互动频繁,但在美国基层——尤其是传统制造业衰退、经济困难、文化保守的中西部和南方的广大地区,普通民众对中国仍然存在隔膜。我们需要对他们讲好中国故事,采用的方法及使用的语言则是能否讲述成功的关键因素。讲好中国故事,应当准确把握四个要素:第一,对谁讲:需要充分了解受众对象的文化背景及政治身份,从而区分出不同特征的对象群,分别采取适宜的方法对策;第二,讲什么:要合理选择中国故事的要点,着重于阐述海外普通民众不够了解,外人又说不清、道不明、容易引发误解的当代中国故事;第三,谁来讲:应选择精通中外文化、在海外有可信度、易被当地民众接受的讲述者,还可以借助了解中国的外籍人士;第四,怎样讲:要熟悉当地语言和习俗,用他人习惯的讲话方式来讲中国故事。华侨华人长期生活在住在国,熟悉当地的语言和风俗,并在当地有切身利益。由他们讲出来的故事更有吸引力和可信度,可以促进海外与中国相互理解,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张春旺表示,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正处在新时代。在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面临着大量机遇,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国际关系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因此,需要每一个侨务工作者都胸怀国之大者。尹教授对中美关系的历史进行了细致梳理,并针对当前的中美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使听众收获颇丰,有助于提升侨务干部的认识水平。

张秀明在点评时表示,尹教授的讲座内容深刻、观点鲜明、给人启迪。海外华侨华人是中国形象的代言人和名片,中外友好交往的桥梁和纽带。华人学者对中美两国在历史、制度、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有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是讲述中国故事、促进中外友好的主力军。如何在学术研究和侨务工作中更好地发挥这一群体的作用,需要我们继续关注、探讨和进一步思考。

本次讲座前,侨博党支部、侨研所党支部和公益中心党支部的成员集体参观了“侨智荟萃 时代新章——新侨科技创新十年成就展(2012-2022)”,感受了侨界科技人员的创新成果。

(责编:蔡雨荷、黄瑾)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