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品牌活动>>亲情中华>>国际文化交流基地
“亲情中华·云上基地”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
2022年07月04日09:57  

1933年至1941年间,逾2万犹太人为了躲避大屠杀逃往了中国上海。其间,上海各界,特别是犹太社团和国际救援组织纷纷采取措施,帮助安置救济犹太难民,他们中绝大多数人都在虹口地区安顿下来。

虹口区摩西会堂便是这些在沪犹太难民经常聚会和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是他们在战火纷飞年代的精神寄托。

在上海生活的这段经历,是犹太难民们一生难以磨灭的记忆。也正是这样一片中国的土地,给了颠沛流离的犹太人家的温暖。因此,许多犹太人视上海为“第二故乡”。

为纪念上海接纳和保护犹太难民的这段历史,2007年,虹口区人民政府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以摩西会堂旧址为核心建立了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

纪念馆主体建筑为三层青砖墙面,镶嵌着带状的红砖,整体风格朴素稳重。

2018年纪念馆启动扩建项目,历时近三年,于2020年重新开馆。扩建后的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建筑面积达4000平方米,共分为“逃亡上海、避难生活、同舟共济、战后离别、特殊情谊、共享未来”六个部分,囊括展品千余件,复原场景十余个。通过丰富的历史资料,讲述二战时期犹太人如何逃离纳粹屠杀,如何来到上海虹口,中国人民如何与他们友善相处的感人故事。

展厅一隅,一个略旧的手袋守护着金家祖孙三代人的心愿。金老先生曾在东长治路经营米店,他经常用店里收入帮助犹太“邻居”们,有次为了给一个犹太孩子治病,他甚至拿出了一个月的营收。孩子父母无以为报,拿出了这个漂亮的手袋作为抵押。

后来,金老先生把这只手袋转交给孙女金文珍,并嘱托她好好收藏。如今,金文珍将这只珍贵的物品转交纪念馆保存,希望有一天它能遇到那对犹太夫妇的后裔。

馆内还有“贝蒂的婚纱”、手提箱、船票、各种证件证书等……这些珍贵的展品和资料,无一不展现着两个民族跨越世纪、连绵不断的友谊,也向更多人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中国故事。

位于纪念馆广场的“上海犹太难民名单墙”,在设立初期仅刻有13732个名字,现已增加到18578个,它铭记和见证了犹太难民在上海避难并最终保全生命重获自由的历史。

历年来,总有慕名而来的幸存者及其后代来此寻访,其中就有美国前财政部部长布鲁门塞尔。此外,以色列前总理内塔尼亚胡、德国前总统高克、美国前财政部部长雅各布·卢、法国前外交部长艾罗等外国政要也曾到访。

今天,这里已成为中国境内唯一一座反映二战时期犹太难民生活的展馆,也是回顾这段历史的必访之处。

2021年,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被中国侨联确认为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

(责编:王燕华、黄瑾)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