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建党百年专题>>百年侨心
93岁的不起眼老人竟是中国航天"大总师"!曾偷偷抹眼泪的他,居功至伟!
2022年04月27日10:26  来源:北洋之家

2020年7月31日,人民大会堂,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开通仪式开始前,

当一位坐着轮椅的老人

出现在人民大会堂时,

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就是这位眼睛小小、头发花白,

朴素到毫不起眼的老人,

为中国航天事业做的贡献,

称得上是“居功至伟”!

1960年,他参与研制的

中国第一颗导弹

东风一号发射成功,

从此开启“东风快递”的征程!

1970年,他作为技术总负责人

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东方红一号送入太空;

1984年,他将第一颗通讯卫星发射上天,

中国人看上了电视直播;

1988年,风云气象卫星成功发射,

从此,我们知阴晴、知冷暖

……

2007年11月5日,

中国首颗绕月卫星嫦娥一号绕月成功。

当人们激动地鼓掌拥抱时,

78岁的他,一个人走到僻静的角落,

背过身子,

掏出手绢偷偷擦着眼泪……

        当时,鲜有人知道,

这位老人不仅是

中国第一任探月工程的总设计师,

还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

首任总设计师。

60多年来,他参与和见证了

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

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全过程。

今天,当我们抬头仰望星空,

从“东方红”到“北斗”,

45颗由他主持研发的卫星

凝聚成一个闪亮的名字——

孙家栋!

01 因一碗红烧肉 命运意外发生转折

1929年,孙家栋出生在辽宁复县。

回忆起童年,孙老常说:

当时上的是伪满学校,

但不当亡国奴、报国强国的决心

早已深埋在心里。

1948年的一天,

当19岁的孙家栋听说

哈尔滨已经解放,

他向往已久的哈工大正在招生时,

他星夜赶路、直奔哈尔滨。

哈工大老照片 1928年

经过严格的考试,

他顺利考入哈工大预科班,

专修俄文。

1951年元宵节,

听说学校餐厅难得做了红烧肉,

本打算回家的孙家栋选择留下来解馋。

可他万万没想到的是,

因为贪吃红烧肉,

自己的人生轨迹

竟意外发生了转折……

那天晚上,

正当他等着红烧肉上桌时,

学校领导突然来到餐厅,

十分紧急地宣布了一条消息:

谁想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

请即刻报名!

参加者必须赶上今晚8点半

自哈尔滨开往北京的火车。

能参军入伍已是无上光荣,

更何况还是人民空军,

孙家栋激动地当场报名,

他来不及和家人打声招呼,

甚至没来得及吃上红烧肉,

就坐上了开往北京的火车。

1951年,穿上军装的孙家栋。当时,他在空军任俄文翻译

很快,命运再次眷顾孙家栋,

因为学习成绩优异,

1951年9月,他与29个同学一起,

被派往苏联茹科夫斯基工程学院

学习飞机发动机专业。

孙家栋后来回忆起那段难忘的岁月,

他说:当时是国家物资最匮乏的年代,

部队选了最好的毛料,

给我们做了笔挺的军装,

每人配一个时髦的牛皮箱

和一个牛皮公文包。

身高1.8米、帅气的孙家栋穿上新军装!

当中国小伙子们出现在苏联街头,

甚至引来很多苏联姑娘灼灼的目光。

可是他们还没有“骄傲”五分钟,

苏联地铁就让他们吃了“闭门羹”!

这是他们生平第一次坐地铁,

地铁一到站,

他们互相谦让着“你先上”时,

突然,地铁“咣”一声关门跑走了!

在上世纪50年代初,

苏联地铁就已经是“自动门”了,

这让孙家栋震惊不已,

他切身感受到中国落后太多了,

暗暗发誓,一定争分夺秒,

学习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报效祖国。

孙家栋在学校实验室做实验

最让孙家栋一生难忘的是:

1957年11月17日,

毛主席来到莫斯科大学,

讲出那一段语重心长的名言: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

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

你们年轻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

好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

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当时,孙家栋作为空军派出的留学生,

就坐在礼堂的前排位置,

这是他第一次近距离见到毛主席。

毛主席这番话,

让孙家栋和在场所有中国留学生,

激动得热泪盈眶。

在苏联,孙家栋称得上是顶级学霸,

毕业那年,

全苏联军校只有13人获得

50克纯金的斯大林头像金质奖章,

其中,就有中国留学生

孙家栋。

完成学业的中国留学生集体合影,最上排中间为孙家栋

1958年3月,以全优成绩毕业的

孙家栋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马上回到祖国!

一个月后,他终于踏上归国的列车,

在隆隆的火车声中,

这个离家7年的年轻人,

已经从一名俄语翻译,

成长为飞行器发动机技术专家。

02 学7年飞机改行造导弹 又让《东方红》奏响太空

学了7年飞机的孙家栋刚一回国,

就被一纸调令

拉去设计研究导弹。

彼时,除了钱学森

谁也没有见过导弹长什么样。

孙家栋(摄于在火箭院工作时期)

从最初仿苏P-2导弹,

到开展东风导弹的研制工作,

孙家栋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倾注其中。

在当时没有资料的情况之下,

孙家栋带领团队

只用了短短17天的时间,

就用国产燃料成功地

发射了第一枚近程弹道导弹。

时隔不到两个月,

1960年11月5日,

中国就成功发射了

第一枚地对地弹道导弹:

——东风一号!

1966年10月27日,

东风二号导弹携带原子弹

准确命中目标塔。

这标志着中国拥有了真正意义上的

核威慑和核打击能力。

之后,孙家栋又主持设计了

中国第一枚自行设计的中程战略导弹,

并升任导弹总体设计部副主任。

可就在导弹研究渐入佳境时,

孙家栋的人生又一次大转弯!

钱学森

1967年建军节前的一个下午,

正趴在火箭图纸上研究的孙家栋

突然接到通知:

担任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东方红一号的总体设计负责人!

这一决定是钱学森点将、

聂荣臻亲自批准的。

这一年,他才38岁。

此时,距离中央决定

要在1970年发射这颗人造卫星,

只剩下短短3年时间!

带着东北爷们的果敢,

孙家栋直接领命,

很快,他从各单位挑出18名技术人员,

组成中国卫星发展史上

最著名的“十八勇士”。

他更大胆提出卫星方案从简,

首先完成

“上得去,抓得住,听得清,看得见”

十二字方针,

先实现从无到有,

再实现从有到优!

1970年4月24日21时34分,

东方红一号在长征一号

运载火箭的巨大轰鸣中,

从戈壁大漠腾空而起!

当东方红一号卫星

高奏着悦耳的《东方红》乐曲

从北京上空飞过时,

早早聚集在天安门广场的人们

都亲眼看到了中国人自己的卫星

闪耀在浩瀚星空中。

可是,孙家栋比任何人都深知,

第一颗卫星只是迈出了

“打上天”的第一步,

第二步要解决实在问题,

必须做遥感卫星,

得能拍照、能传回、

得把我们约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

连同附近海域,

都拍得清清楚楚。

可在后来的一次实验中,

火箭连同卫星一起爆炸,

孙家栋的眼前看到的,

是一片燃烧的火海……

03 “如果不是火箭飞了21秒 发射场就完蛋了!

1974年11月5日,

是孙家栋生命中最最煎熬的一天。

这一天,我国要发射

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

然而,在发射21秒后,

火箭与卫星一起爆炸……

作为技术负责人,

孙家栋在发射场坪的地下室里,

已经明显感觉到火箭爆炸的余震。

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

“如果不是火箭还飞了21秒,

整个发射场也就完蛋了。”

孙家栋从地下指挥所里走出来后,

眼前的一幕令他刻骨铭心:

“沙漠里已经是一片火海,

我整个脑子一片空白,

大家都痛哭起来。”

那一天,

200多位航天人淌着眼泪

谁也不说话。

在天寒地冻的沙漠里,

他们打着手电筒、弯着腰,

一寸一寸地在沙子里找火箭的残骸。

连着几天,

那片沙子几乎被扒了一层,

螺丝钉、小铜块、小线头

一点点被他们收集起来。

最后实验证明,

是一截外表完好、内部断开的

导线酿成了这场事故。

孙家栋承担了失败的责任。

“一个裂痕就牵扯到

整个航天产品的成败,

这个教训太深刻了!”

从此,中国航天人狠抓质量,

逐步建立起一套完整严格的

质量管理系统。

一年之后,

1975年11月26日,

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携带中国又一颗

返回式遥感卫星冲出大气层。

1975年11月26日 长征二号火箭成功发射第一颗遥感返回式卫星

卫星在太空飞行47圈后,

安全返回祖国大地,

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三个掌握

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

返回式卫星在当时是世界上

最复杂和最尖端的技术之一。

04 咱中国卫星能打多高 国外华人的头就能抬多高

上世纪八十年代,

中国航天事业进入快速发展期。

1984年4月8日,

东方红二号通信卫星进入远地轨道,

信号覆盖中国全境,

中国中央电视台实现了

第一次的电视直播。

之后,风云系列气象卫星

也相继发射成功。

1985年10月,

中国航天部发布的一条消息震惊世界:

中国运载火箭进入国际市场。

此时的孙家栋,

已经是航天部副部长。

那几年里,

他从航天专家变身“商人”,

向美国推销中国的火箭!

当时,国家经济条件有限,

代表团在美国住的旅馆条件很差。

华侨们十分坦诚地对孙家栋说:

“你们住在这样的旅馆,

跟人家谈几千万美元的生意?

谁能相信你们?

谁信你是共和国的副部长?”

华侨们坚持帮代表团住进高级酒店,

有一位华侨只说了一句话,

让孙家栋瞬间湿润了眼眶。

“咱们中国卫星能打多高,

国外华人的头就能抬多高。”

经过几年艰苦的磋商、谈判,

中国火箭终于有了第一笔“生意”!

1990年4月7日,

中国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拔地而起,

将美国休斯公司制造的卫星

亚洲一号送入了预定轨道,

中国航天迈入了国际舞台。

05 满天星斗的璀璨 是他为中华民族写下的传奇

2004年中国正式启动探月工程,

那年,孙家栋已经75岁,

面对航天这样几乎不容许失败的

高压力、高强度的行业,

他真的可以功成身退。

但探月工程不仅是中国人的千年梦想,

更是无数航天人的梦想!

没有丝毫犹疑,

75岁的孙家栋再一次欣然受命,

担任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有朋友劝他:万一有个闪失,

岂不有损半世英名?

孙家栋又一次回答:

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2007年是中国探月工程

最关键的一年,

在这一年里,

已经是78岁的他,

10次进入发射场,

参加主持了近百个会议,

一年跑烂了四五双布鞋。

从卫星进入发射准备状态开始,

天天坐镇在航天指挥中心。

看到这张照片时,

北洋君更是顿时感动不已。

一头苍苍白发,

一个破旧的眼镜盒,

一支一块钱的碳素笔,

一丝不苟地做着记录……

这就是孙家栋,

从不图名图利,

一辈子,就只有一个信念,

为国家的航天事业

做好每一件事。

△“嫦娥一号”发射成功

2007年10月24日,

中国首颗绕月人造卫星嫦娥一号发射成功,

38万公里外的月球,

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卫星,

终于来了!

2007年11月5日,

嫦娥一号顺利完成环绕月球。

那一刻,全国电视观众在电视上看到了

令人动容的一幕,

栾恩杰、孙家栋、欧阳自远,

三位为中国探月工程

呕心沥血的老科学家,

紧紧抱在一起,

双手紧紧握在一起。

他们像孩子一样喊着:

绕起来了,

绕起来了!

航天飞行指挥控制中心内,

人们欢呼跳跃,

孙家栋却走到一个僻静的角落,

悄悄地背过身子,掏出手绢,

偷偷擦眼泪!

这个镜头令无数人感动,

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

一位为中国航天事业

奋斗半个世纪的科学家,

这泪水,饱含了太多的不容易!

孙老说:当时的心情,

一方面为国家为民族感到自豪,

另一方面也感觉到航天这个集体

没有辜负国家和人民的期望,

加上压力突然一释放,

感情就难以自抑……

我们航天人眼泪多,

发射失败了哭,

成功了也哭……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当时,除了肩负“嫦娥登月”

这样的艰巨使命,

孙家栋还担任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

首任总设计师。

2007年,大年初三,

北斗二号第一颗卫星即将发射,

听说发动机在运输过程中出现磕碰,

孙家栋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当时,谁也没有想到,

78岁的孙老一个动作吓坏在场所有人,

为了看得更清楚,

他突然俯身躺在地面上,

钻到发动机的底部,

打着手电仔细查看。

2009年4月15日,

中国第二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成功,

作为北斗导航卫星总设计师的孙家栋,

刚刚过完他80岁的生日。

截止到这一天,

中国共自主研制发射了

100个航天飞行器,

这100个航天飞行器中,

有34个是孙家栋的“孩子”!

又11年过去了,

在快要迎来91岁生日时,

孙家栋院士已经见证了55颗北斗导航卫星,

全部成功发射入轨,

见证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这一关系国家安全、

100%实现国产化的大国重器,

正式宣布开通!

60多年来,

孙老主持45颗卫星的研制和发射。

仰望星空,

是他为“中国星座”

描绘了一幅满天星斗的

璀璨蓝图……

06 相识100天就闪婚 爱情比偶像剧还甜

1999年9月18日,人民大会堂,

70岁的孙家栋走上领奖台,

成为共和国最年轻的

“两弹一星”元勋。

获得“两弹一星”奖章的孙家栋与妻子魏素萍

那天,妻子魏素萍捧着鲜花,

老两口紧紧靠在一起拍下合影!

20年后,2019年9月,

90岁的孙家栋被授予

“共和国勋章”。

家庭合影的时候,

他特意让妻子坐在中间,

把勋章挂在她的胸前。

拍照时,他紧紧地依偎着老伴儿,

腼腆得像个孩子……

孙老与魏素萍阿姨结婚已经63年了,

可一说起自己闪婚的爱情,

孙老笑得比花儿还甜!

1959年,已经30岁的孙家栋

因为工作太忙

还没有交到女朋友。

一天,他到战友家借相机时,

战友妻子特意给他

看了一张很漂亮的女孩照片。

孙家栋一眼就喜欢上了

照片上的女孩。

经战友介绍两个人开始通信,

通信25天后,

孙家栋从北京坐了20多个小时的火车

赶到哈尔滨与女孩见面。

这个漂亮女孩就是魏素萍,

当时是哈尔滨一家医院的内科医生。

当身着军装、十分高大帅气的

孙家栋出现在她眼前时,

两个从未谋面的年轻人

几乎是在一瞬间

同时都认定了对方……

三个月后,

魏素萍穿着漂亮的布拉吉裙和高跟鞋,

只身前往北京与孙家栋结婚。

然而,让魏素萍没想到的是,

直到结婚十几年后,

她才知道自己深爱的人

到底是干什么工作的……

1967年,魏素萍临产,

孙家栋却忙得抽不开身,

出院时,是医院的护士长

帮忙找了一辆板车

把魏素萍和孩子送回了家。

1970年4月24日,

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在举国欢庆中,

魏素萍仍不知道

那正是丈夫参与的杰作。

1994年,魏素萍胆结石手术住院,

孙家栋正与美国航天代表团开展谈判,

因为过度劳累晕倒被送进医院。

经孙家栋再三要求,

老两口被安排到了同一间病房。

在医院休养的日子成了他们婚后

第一次朝夕相处最长的时间。

当时,已经60多岁的魏素萍

带着几分委屈地对孙家栋说:

除了第一次见面

你滔滔不绝和我谈了十几个小时,

以后你再没对我说过这么多话……

因为工作繁忙和保密要求,

几十年来,孙老不是长时间“消失”

就是忙得回不了家。

但身边的人都知道,

孙老是多么宠爱妻子。

如今,孙老已经93岁,

虽然自己走路也已经很困难,

但他还是坚持着

推着老伴儿在公园里遛弯。

老伴儿坐在轮椅上,

指挥着孙老往这儿走、往那儿走,

孙老就乖乖地推着老伴儿

往前走,左转右转……

这一刻,谁能想到,

这位在公园里漫步、

任凭老伴儿指挥的老人,

竟是指挥天上卫星和飞船的人,

是参与和见证中国航天事业发展

全部历史的人。

7年学飞机,9年做导弹,

55年放卫星!

今天,当我们仰望星空,

导弹、卫星,

“嫦娥”、“北斗”……

这满天星斗的璀璨,

都是这位老人

为中华民族写下的传奇……

       北斗耀宇宙,

东方星车联,

圆我中国梦,

无悔华夏人!

半个多世纪为国铸重器,

孙家栋,值得我们所有人

最由衷的感谢、

最崇高的敬意!

(责编:王燕华、黄瑾)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