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国内侨界
华侨农场的年夜饭:“回味”归侨的光阴
缪超
2022年02月10日15:49  来源:中新社

“回国快60年了,健在的老华侨不多了。今年年夜饭,我们决定一起叙叙旧。”1月31日,罗志华和老一辈归侨除夕夜齐聚太和华侨农场“侨味园”餐厅,共同辞旧迎新,“回味”归侨光阴。

现年57岁的罗志华在云南省宾川县太和华侨农场出生长大,父母系印度尼西亚归侨。太和华侨农场自1960年起,先后接纳安置了来自印度尼西亚、缅甸、柬埔寨、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等国的归难侨3798人。

在“侨味园”的年夜饭桌上,菜色充满异域风味:越南的炸春卷、贴软蛋,印度尼西亚的蛋糕、饼干,马来西亚的肉骨茶、白切鸡……

“印尼归侨第一批到这里。”酒过三杯,罗志华说起归侨旧时光。60多年前,他父母变卖家产,带上少许家当,告别不愿选择离开的亲人,搭上“东汉轮”接侨船离开印尼。同年,中国政府为归侨建好住房,并规划土地改造盐碱度,便于归侨耕种。

罗志华拿出几张黑白照片,最早的照片中记录:一群印尼华侨开垦土地,挖渠引水。再后来的照片里,出现了马来西亚、越南等多国归侨,他们一起劳作,唱歌、办游园会……收获水稻、玉米、高粱、小麦。

近些年,归侨又与宾川当地人一道,发展葡萄、柑橘规模化种植。如今宾川有了“中国柑桔之乡”和“南国吐鲁番”的称号,成为盛产水果的地方。生态栽培的葡萄还挂有“二维码”,温度湿度依靠高科技设备实时监控,没待成熟,便在互联网上被订购一空。

前几年,罗志华从未谋面的表哥表嫂从印尼到云南寻亲,“想见我母亲最后一面,表哥是在我母亲膝下长大的”。当时,罗的母亲是位古稀老人,表哥近花甲之年。

“表哥一进家门,冲着躺在病榻上的母亲跑去,抱住就哭,哭了6分钟后才开口讲话。”那场景,罗志华终生难忘。“来中国前,表哥以为我们在云南生活贫穷,饭不够吃,有人劝他们多带点美元。”

“来云南后,表哥颇为意外。”从昆明机场到太和华侨农场,皆是高速公路或柏油路。罗志华又带着表哥表嫂到大理、丽江领略中国秀丽风光。表哥感受到了罗志华一家富足安逸的生活,对他说,“你们生活比我们好太多,回来(中国)是对的。”

“我们40多年前到宾川,以为被送进‘十万大山’。”越南归侨、“侨味园”餐厅老板冼锦玉笑着回忆。当时,运送分配至云南的越南归侨车队在山里奔走数天才到宾川。

40多年后,被误认为“十万大山”的云南交通变化翻天覆地,高速公路里程突破1万公里,铁路进入高铁时代,航空航线基本实现南亚东南亚国家首都和重点旅游城市全覆盖。

尤其是,中越通道开河高速公路、昆玉河铁路的建成通车,拉近了冼锦玉与越南亲戚的距离。5年前,冼锦玉回越南探亲祭祖,开车从宾川到中越边境河口口岸,全程均是高速公路。“宾川到河口9个小时,朝发夕至。不开车,也可乘火车。”

宾川所在的大理如今也成为世界著名旅游目的地,冼锦玉一家凭借制作越南美食的手艺,在太和华侨农场经营“侨味园”餐厅,年收入约20万元人民币。

壬寅虎年春节(2月1日)将面向海外播出的“相聚在春天”贺岁纪录片,在太和华侨农场取景拍摄。年夜饭上,罗志华特别提及,希望纪录片能向他们在海外的亲人展示华侨农场的巨大变迁。

“太和华侨农场建立至今61年,人员来自五湖四海,大家能够在一起和睦相处,共同生活共同奋斗,特别温暖。”罗志华激动地说,“因为,我们有个共同的身份——华夏子孙炎黄儿女。”

(责编:王燕华、刘婷婷)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