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建党百年专题>>百年侨心
爱国者、革命者、建设者——王源兴
2022年01月10日16:36  来源:广东省侨联宣传文化中心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侨胞在祖国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未缺席。在传播马列主义建党求索途中,在烽火硝烟抗日救国战场上,在热情支持新中国建设道路时,在春风吹动改革开放浪潮里,在新时代逐梦伟大征程中,都能看到“侨”的身影。

广州作为著名侨乡都市,广大侨胞在百年征程中坚定不移地跟党走,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增进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贡献了巨大力量,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壮丽的爱国之歌。

为进一步凝聚侨心、汇集侨智、发挥侨力,广州市侨联现推出“百年侨力量”百期系列报道,呈现华侨华人与广州发展的密切联系以及华侨华人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共庆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爱国者、革命者、建设者——王源兴。

王源兴(1910-1974),福建龙岩人,16岁只身闯往新加坡谋生,得陈嘉庚赏识在其橡胶厂当会计,22岁南下印尼巨港创立自己的公司。抗日战争期间,与陈嘉庚组织南洋华侨宣传抗日,为祖国抗战捐资捐物,即便身处险境、经济窘迫,仍不遗余力积极出资救助郁达夫、王任叔等逃亡进步文化人士。战后,在新加坡与陈嘉庚创办《南侨日报》,积极资助海外的进步刊物。1951年,王源兴携带全部家产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受到毛主席、周总理亲切接见。王源兴在广东筹建创立公私合营华侨工业建设公司,被誉为新中国“三资”企业先驱者,组织筹建、带头捐资广州华侨新村、广州华侨小学等项目,曾任广州侨务局局长、广东省侨委副主任、全国侨联副主席等职务。

王源兴,1910年出生于福建龙岩一户贫农家庭,由于家贫无力升学,13岁的王源兴辍学就随二哥到漳州当学徒,并结识店员工友也是《岩声报》撰稿人曹菊如,受到革命救国思想熏陶。

由于生活困顿,16岁的王源兴远渡重洋,赴新加坡谋生,当过码头苦力、三轮车工人,自荐上书华侨领袖陈嘉庚。陈嘉庚的私人信笺向来是亲自拆阅的。看了他的颜体手书后,陈嘉庚十分欣赏,吩咐手下安排他到公司工作,他便在陈嘉庚的公司里安定了下来,不到半年即升为橡胶厂账房的会计。1932年,王源兴南下印尼巨港创立自己的公司,被推为巨港中华总商会会董,为中华学校、华侨学校的建设热心奉献力量。

陈嘉庚先生、王源兴先生与华侨补习学校的侨生们在一起。

“七七”卢沟桥事变,中国爆发全面抗日战争,华侨领袖陈嘉庚登高一呼,在新加坡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伤兵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28岁的王源兴被推举为巨港分会副主席,不遗余力地投入抗日宣传和募捐工作,并与另一青年企业家黄赐麒(后改名黄洁)成为莫逆之交。此时他获知乡贤曹菊人到延安当边区银行行长,邓子恢为新四军政治部副主任,对华侨的捐献有一部分通过宋庆龄、廖承志的联系输送到八路军、新四军前线将士中感到分外高兴。

日军南侵后,巨港陷落,王源兴遭受日军追捕,放弃万贯家财,逃亡苏门答腊岛南部山芭朱鹿镇,以开荒种地为生。就在当时身处险境、经济窘迫的情况下,王源兴登上石叻班让岛,找到从新加坡逃难到此的郁达夫、胡愈之、沈兹九、张楚琨、高云赞、吴柳斯、刘漫、张企程、林枫、徐鳌等文化人,会同南侨总会实武牙分会给予经济救助,王源兴慨然出资最多。后来郁达夫回忆,依靠这笔资金,他到达巴雅公务,化名赵廉创设“赵豫记酒厂”,酿造“双清”酒,保护了一大批进步文化人。王源兴还资助经费,支援王任叔、刘岩夫妇到苏东去创立苏东反法西斯大同盟,领导对日斗争。

王源兴与夫人。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王源兴回到巨港恢复了恒丰有限公司,当选巨港华侨总会主席。他和黄赐麒被视为抗日英雄受到华侨界凯旋式的欢迎,印尼民族独立运动战士也把他们看作值得尊敬、信任的人。

战后回到巨港恢复旧业时,王源兴面临的是一个新的动荡的局势,在祖国,中国两个命运正展开决战;在侨居地,荷兰殖民主义者卷土重来,印尼人民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斗争蓬勃进行。王源兴追随“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陈嘉庚先生,坚定地站在中国人民和印尼人民争取自由、独立、解放的一边。他辛苦恢复起来的公司,又一次毁于荷军的战火。王源兴遂携家并将“恒丰”公司总部迁到新加坡,入住“怡和轩”,成为站在陈嘉庚身旁最重要的华侨领袖和核心人物之一。陈嘉庚先生创办《南侨日报》,他继陈嘉庚董事长之后出资居第二位,担任副董事长。先后聘胡愈之、夏衍任主编。

王源兴在欢送陈嘉庚先生回国大会上讲话。

陈嘉庚先生应毛泽东主席电邀出席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王源兴临危受命为代董事长,与洪丝丝主编一起坚持进步的办报方向,直到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之后,在美国压力下遭到英国殖民当局查封。这段期间,王源兴不仅源源不断为《南侨日报》倾注大量资金,而且成为勇敢地站在世界进步潮流前列的报业钜子、文化战士,其功至伟。他后来归国受到毛主席、周总理接见时,曾任新华通讯社社长的廖承志特地介绍了他的这一段历史。

新中国成立,王源兴欢欣鼓舞,1951年他和黄洁、薛两清、李祝朝、施子卿组成华侨工商业回国考察团。临行前他到雅加达看望老朋友王任叔(新中国首任驻印尼大使),惊讶地发现使馆是暂租住在一所南洋商业旅馆里。王源兴立刻和黄洁商议,购下一座别墅捐赠给大使馆使用。

左起廖承志、黄长水、王源兴 右一为黄复康右二为徐四民。

考察团回国沿途受到地方首长叶剑英、邓子恢、黄敬等的欢迎。到达北京,毛主席、周总理亲切接见,中侨委主任何香凝亲自来看望。陈嘉庚先生说:“源兴,新中国成立了,百业待兴,你钱还没赚够吗?不要回去了,留下来参加新中国建设,报效国家。”考察团返抵广州,王源兴就作出决定,将海外资金全部携回祖国投资建设。所以他被称为新中国“三资”企业(即在中国境内设立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经营企业三类外商投资企业)的先驱者是当之无愧的。

王源兴和黄洁等在广东筹建创立公私合营华侨工业建设公司,他出任副董事长,又受命为广州侨务局局长,任广州华侨新村建设委员会主任参与筹建华侨新村。

王源兴与黄洁、方君壮组织发起创办广州华侨小学,他带头捐资10万元筹建创办,原广州市市长朱光主持华侨小学隆重奠基,何香凝副委员长亲笔题写校名。1955年广州华侨小学正式成立,王源兴任董事长。随后,王源兴又受命为广东省侨委副主任,还兼福建省侨委委员、福建华侨投资公司副董事长等,为侨务事业可谓竭尽心力。政府对他也信任有加,评定他为国家行政11级的高级干部,月薪逾200元,但他从未领取。

在第二届全国侨联大会上,王源兴当选全国侨联驻会副主席,兼任北京市政协副主席,还当选第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王源兴曾代表华侨界,参加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他率领一个分团冒着枪林弹雨慰问志愿军,当人们知道他是华侨富翁,不怕危险,都惊叹不已。

王源兴在参加赴朝慰问活动中,单独捐献一架战斗机(价值15万元),闻知龙岩县捐献一架战机尚缺2万元他立即寄款补上。他还为筹办华侨大学和厦门华侨博物院各捐赠5万元。陈嘉庚逝世后,他受中央委托扶灵南归厦门集美下葬,并担任陈嘉庚纪念堂建设委员会主任,毛泽东闻知赞许道:“一生一死,乃见交情。”

1974年,王源兴因病去世。这位当年携几百万元回到新中国投资建设,对社会事业慷慨捐献巨款的华侨巨富,他在逝世后没有给子女留下财产,只是留下了世代绵延的爱国主义精神,被誉为“陈嘉庚第二”。

(责编:王燕华、刘婷婷)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