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建党百年专题>>百年侨心
他牵头起草《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是最晚被解密的“两弹一星”元勋……
2021年12月31日16:21  来源:中国侨联

我国有一位科学家被誉为

中国科技的“众帅之帅”

但你可能对他知之甚少

他与钱学森一起登上《纽约时报》

却被称为钱学森“背后的人”

他是中国工程院的首任院长

为人低调的他

一生只专注于核武器研究这一件事

他也是“两弹一星”元勋中

最后被解密的一位

他是朱光亚

 

12月25日,是朱光亚诞辰97周年

《国家记忆》带您回顾

朱光亚传奇而伟大的一生

“……我们中国要出头的,我们的民族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回去吧赶快回去吧!祖国在迫切地等待我们!”

这段铿锵有力的文字,出自著名的《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这封信一经公开,就在中国留学生中引起轰动。

图:《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

牵头组织起草这封公开信的,正是25岁的朱光亚。

早在1946年9月,朱光亚进入美国密歇根大学,一边作为吴大猷的助手做理论物理课题,一边攻读博士学位,学习的是与“原子弹之梦”最接近的研究领域之一,实验核物理。

留学期间,朱光亚的学习成绩始终全部是A,连续四年获得奖学金。教授常夸奖他的考卷工整,“看起来是享受”。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年底,朱光亚牵头组织起草了《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并送给美国各地区中国留学生传阅、讨论、联合署名,到第二年2月下旬,已有52名决定当时回国的留学人员签了自己的名字。

1950年2月底,刚刚获得密歇根大学核物理专业博士学位不久的朱光亚,拒绝了美国经济合作署提供的救济金,在美国对华实行全面封锁之前,搭乘“克利夫兰总统号”轮船,取道香港返回祖国。

 

他曾是北大最年轻副教授

曾作为翻译参与板门店谈判

回国仅4天,25岁的朱光亚就站在了北京大学物理系的讲台上。他是当时北大最年轻的副教授,主讲光学和普通物理。

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他的专著《原子能和原子武器》,这是中国当时系统论述核武器知识的学术著作之一。

1952年,被选作板门店谈判翻译的朱光亚,亲眼见到美方谈判代表的嚣张。因为有核武器作底牌,美方代表非常强硬,谈判异常艰难。

这让朱光亚明白:年轻的共和国要想真正独立,不受人欺侮,必须拥有强大的现代化国防。

 

他从零开始领导创建东北人民大学物理系

他讲的课被学生称为“艺术精品”

1953年,朱光亚被分配到刚刚建立的东北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前身)物理系,被学校任命为物理系特殊实验计划组副组长。那一年朱光亚只有28岁。

当时的物理系可谓一穷二白,朱光亚在领导创建物理系的同时,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

虽然教学任务繁多,但朱光亚的每门课都是思路明晰,语言简练,被学生们称为“艺术精品”。他的学生陈佳洱院士回忆说:“听朱老师的课就是一种享受。在教学中,他不仅给我传授各门课的基础知识,还教会我怎么思考问题、研究问题,把握科学的思维方式。”

图:教授朱光亚(右)与学生陈佳洱(左)

 

他一生中唯一一次醉酒

是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晚上

1956年,新中国决定发展自己的原子能事业。这一年,朱光亚参与筹建中国科学院兰州物理研究室(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前身),担负起为中国培养第一批原子能专业人才的重任,同年4月,朱光亚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2年,第九研究所向领导人提出将在两年内进行第一次核试验,为此,朱光亚亲自编写了我国核武器的两个“纲领性文件”,这两个文件对后来的原子弹研制工作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当晚的庆功会上,朱光亚喝醉了,据说这也是他一生中唯一一次醉酒。

1965年,中央领导人宴请核武器研制与试验部门代表,钱学森坐在周恩来总理左边,朱光亚坐在右边。钱学森负责导弹,朱光亚负责核武器。

图:钱学森(左)与朱光亚(右)

1967年6月,朱光亚参与组织领导的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69年9月,朱光亚参与组织指挥中国首次地下核试验,取得成功。中国地下核试验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实现了核试验转入地下的目标,为核武器技术快速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1994年6月,朱光亚成为中国工程院的第一任院长。

1999年9月18日,朱光亚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直到这时,朱光亚才从幕后被推到台前,他的事迹才渐渐开始为人们所知晓。

这么多年来,写朱光亚的文章很少。朱光亚之子朱明远曾回忆,父亲常说一句话:“先写别人吧,我的以后再说。”

许多文章都曾试图写下朱光亚的个人事迹,可却总是被他本人退回,就算是在“两弹一星”元勋中,他的名字也是最后被解密的一个。

“我这一辈子主要做的就这一件事——搞中国的核武器。”朱光亚说,“可这件事情不寻常——那是惊天动地的一件事,改变世界的一件事!那是让中国人扬眉吐气、挺直脊梁的一件事!”

朱光亚就像他所说的那样,在自己的岗位上足足驻守了49年,以低调、谦虚的姿态,为中国的核武器事业鞠躬尽瘁。

向“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院士致敬

我们会永远记住您的名字!

(责编:王路凯、王燕华)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