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5日
我国著名天文学家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
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南仁东先生
因病逝世,享年72岁
他被誉为“中国天眼之父”
他打开了中国人
追问宇宙的“天眼”
在世界天文史上镌刻下新的高度
什么是“中国天眼”?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
又被称为“中国天眼”
位于贵州省平塘县境内
2011年3月开工
2016年9月竣工
2020年1月通过国家验收并投入使用
2021年3月31日零时正式对全球开放
征集来自全球科学家的观测申请
它的面积相当于30个足球场大小
装满矿泉水
全世界70亿人每人可以分到四瓶
它是我国目前自主研发的
世界上最大的、灵敏度最高的
单口径射电望远镜
它也是我国近十年内完成的
一项举世瞩目的重大科研基础设施
它的建成
使得我国在天文领域的探索
领先国际20年
为什么一定要建这个望远镜?
天文望远镜是天文学家的眼睛
更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象征
哪个国家率先拥有了高质量的天文望远镜
就具备了获得高水平成果的基础条件
而且能由此带动一支科研队伍的发展
英国建成射电望远镜之后
他们的天文学家于1967年发现了脉冲星
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
美国建造的350米口径的射电望远镜
被评为人类20世纪十大工程之首
而中国当时最大的望远镜设备
口径只有20多米
中国的天文学家要使用天文观测数据
都是国外使用过的数据
中国科学家申请使用国外的望远镜时间
基本以小时计量
能拿到一个小时观测时间
便能让中国的科学家们高兴不已
上世纪90年代初
南仁东辞去国外的高薪工作
毅然返回中国
他决心在中国的土地上
建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
让中国的天文学家
看到更为深远的星空
那时,他回国后一年的工资
仅是国外一天的工资
他说FAST不是给自己修的
是给整个射电天文界
特别是更年轻的研究生、博士后
这些下一代的天文学者修的
他曾在采访中说道
“别人都有自己的大设备
我们没有,我挺想试一试”
一试,便是22年
投入了多少心血?
要建造这么大口径的望远镜
无论人才、技术条件、工程成本等方面
都面临重重困难
光是选址就花了12年
1994年7月,选址工作正式展开
选址团队先用遥感技术
捕捉到3000多个洼地
然后选了300多个圈定到数据库里
再筛选出100多个
再一个一个“用脚去选”
南仁东上山下地
曾在勘察地形时摔落山崖
幸好被横生的树枝挡住
这样的路,他走了12年
2007年,FAST正式立项
南仁东带领团队克服了
核心技术无例可循
关键材料亟需攻关
施工环境异常复杂
的艰巨挑战
在一个颁奖典礼上
他说道“我在这里没有办法
把千万人二十多年的努力
在这一两分钟里说完”
FAST项目从安装第一块反射面板到即将完成的过程。左上:FAST安装第一块反射面板(2015年8月2日摄);右上:FAST反射面板安装近半(2015年12月16日摄);左下:FAST反射面板安装近八成(2016年3月9日摄);右下:FAST反射面板安装完成(2016年7月3日摄)
2015年,70岁的南仁东
被查出罹患肺癌
但他并未因此放下手头的工作
必要时还是毫不犹豫地奔赴现场
在生命的最后几个月
他依然密切关注着FAST的每一项进展
2016年9月25日
FAST落成典礼
饱受病痛折磨的南仁东
坚持从北京飞到贵州
亲眼看一看完全建成后的“天眼”模样
2016年9月25日,南仁东在FAST工程落成启用仪式上
4年前的今天
2017年9月15日
为“天眼”燃尽一生的南仁东
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25天后
中国科学院发布“天眼”首批成果
“天眼”成果如何?
在“中国天眼”落成之前
美国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
曾被誉为
“人类二十世纪十大工程之首”
但“中国天眼”与之相比
综合性能足足提高了约10倍
它最远能探测137亿光年之外
甚至“你在月球上打电话
这里能听得清清楚楚”
截至今年3月29日
FAST已发现超过300颗脉冲星
是同一时期国际所有其它望远镜
发现数量总和的3倍
“中国天眼”进入
科学成果快速爆发的阶段
FAST每天可以工作20多个机时
每年观测时间稳定到7000个机时
可以说,它不仅仅是
世界最大、最灵敏的望远镜
还是一台真正“好用”的望远镜
南仁东离开后
他的妻子郭家珍站在FAST前面
遥望着这座
耗费丈夫全部心血的“天眼”
给他写了一封信:
“仁东,清明前夕我来到了FAST现场
我有几句话想对你说
我愿意相信
你的远去只是化作了天空中
最亮的那一颗星
与FAST遥相望
与挚爱的亲人长相守
你的一生极具传奇色彩
很圆满,我为你骄傲!”
2018年10月15日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宣布
将国际永久编号为79694的小行星
正式命名为“南仁东星”
从此,天上多了一颗星星
守护着“天眼”
指引我们奔赴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