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侨刊乡讯>>《海内与海外》
千年守望聚奎塔
2021年09月15日08:37  来源:中国侨联

“宝塔锁沉何处问,漫将遗迹说前朝”,此时,秋光萦绕简静素朴的聚奎塔,看着它卓立狮形山顶已数百年的影身,不禁令我忆起了这句古诗,也不由想起这二日在和平古镇踏寻慨叹的点滴。

沧桑的岁月,如同一条不停奔流的河,将中国古建筑——这个延续了二千多年,无论是规模、形体、工程、艺术之演变,都镶嵌着民族性格,标志着中华璀璨文明的宏伟技艺,渐渐湮没于烟尘深处。华夏寰宇,无数或秀美或壮伟的楼阁、宫殿、园囿,以及环绕其间充沛着艺术特殊趣味的街市,与养育它们的城市经历兴衰沉浮。多少楼台烟雨中!而值得庆幸的是,和平古镇,这个自古沟通江西和闽西北交通枢纽的边陲小镇,作为邵武历史上第一古镇,至今遗存中原古风,不仅保留了城堡、谯楼、聚奎塔,及和平书院、县丞署、义仓等诸多珍贵建筑,光合院式古民居竟达二百多幢。无数匠师默默无闻,他们毕生投入繁复的古建,口授衣钵,刀刀为影,筑擎起一座座精美、肃静、辽阔的立体史书,庄重地铺展于这片土地,延续着千年文脉。有的虽只留下残片,也耀闪着智慧与风骨,与动人的故事一起,拨弹幽远旷古之音。

和平古镇聚奎塔

我的目光,再次落到了聚奎塔。这座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历时二十余年,于崇祯年间告竣的古塔,呈六角形,五层楼阁式,通高约二十米。全塔分为塔座、塔身、塔刹三个部分,砖木石混合结构,塔身层高呈逐层递减,檐角戗脊挑翘,轮廓清秀柔和,明显为明代建筑风格。每层均辟券门,其朝向各异,门中有砖雕佛像,雕像细腻凝重,每座券门和券窗上,有一组镂空花纹砖雕。极具特色的是以叠涩分作六层塔檐,自下而上,错落有致,一至四层依次为方砖、弧砖、方砖、尖砖(或半圆),第五层则是由一根根搏风椽搭连支起的木构塔檐,接着第六层为石板,构成斗拱状。这种砖木石混构的古塔殊为罕见。由于常年风化缘故,塔身烧制叠砌的砖石披载时光的五颜六色,呈灰、粉、青、褐、红、黑间杂,似给古塔涂抹淡淡清雅的水墨画景。

俯仰细看,拍照放大,发现门楣均有题额,由上至下分别携刻“层峦耸翠”、“雄峙中区”、“二涧玄朝”、“昼锦锁钥”。而底层阑额“聚奎塔”三个行楷大字,系为明末军事家、伟大的抗清民族英雄袁崇焕书题,我早已慕名,当凝望着数百年仍疏朗、苍劲的字体,想起袁督师悲壮的一生,不禁泪影溢上眼眶,旁有上下题款:“天启元年秋月吉旦賜进士第知邵武县事袁崇焕立”,当风烟往事与国恨家仇都沉隐历史深处,这铮铮字句,无不佐证为袁崇焕唯一遗留于世的可信的墨宝真迹,古塔幸哉!和平幸哉!“聚奎塔”——我重重地在心中默念这三字,仿佛见到他,在邵武任知县仅三年,曾有“素趫捷有力,尝出救火,着靴子上墙屋,如履平地”爱民如子、救火为民的场景;见到他接到诉状后,“明决有胆略,尽心民事,冤抑无不伸”的秉公正义……我又仿佛见到当明朝辽事败报不断传到邵武,他“日呼一老兵习辽事者,与之谈兵,绝不阅卷”的焦虑与图志!乱世流离,英雄渴慕英才,保家卫国的赤胆忠心,都汇凝于他笔下的“聚奎塔”,离开邵武,他以此信念支撑并实践于往后十数年的峥嵘岁月!他大胆选将聚贤,以“辽人守辽土”的伟略,招募聚拢了祖大寿、朱梅、何可纲、黄龙等拥有“百战百胜之勇”的贤将能才,凭藉苦心经营的关宁锦防线,堵御后金军八年之久不能逾越南进,更造成皇太极在位十七年而不得近关门一步。他身卧宁远,与将士们浴血守城,尤为可贵的,紧随他精忠报国身影中,有当年在邵武招纳的勇士罗立等,当面对努尔哈赤统领六万倾国之师汹汹而至,罗立信守不渝,凭城燃放红夷大炮,一炮发中,歼敌数百,屡屡立下战功……

此时,塔外阳光,将深秋的草木晒得暖暖酥酥,松竹间也传来翠鸟的清啼,“啾啾”声声,使我从怀古幽思中回过神来。于是步入塔内,沿着右侧嵌壁厚实石阶旋转而上。见每层内壁辟有朝向各异的窗龛,窗龛横额均系四个砖雕大字,第一层为“一柱擎天”,第二层为“慈悲普渡”,第三层为“三元昭应”,第四层为“文昌拱照”,第五层为“玉铉上映”。陪同的和平镇丁副镇长向我一一述起典故,还口诵民间曾以此入题的诗句盛赞古塔:一柱擎天显昼锦,三元昭应乐群英;层峦叠翠千山秀,雄峙中区福万民;二涧玄朝流长远,文昌拱照风教明;慈悲普度群生福,聚奎塔前万象新。其实,每每探寻古迹,心内总是忧喜交加,聚奎塔中建筑遗存,亦是如此。历经近四个世纪的聚奎塔,同样饱受自然侵蚀和人为的破坏。特别是民国廿二年(1933年),因念佛老妪在塔内燃香烛引起火灾,各层的楼板、桁条均被焚毁,以及手扶木栏杆。后因遭雷击,塔身岀现几道垂直裂缝,塔刹也荡然无存。造成数十年无人敢攀登而上。而那些精湛技艺砖雕佛像,也是历经劫难,毁多存少。我见到每层佛龛本各供佛像三尊,惜前三层均已漫毁,空余青砖壁龛,但乡人虔诚,仍供奉香炉;至四层,三尊菩萨身型尚还完整,还有二只雕刻生动的神兽狮象,造型拙朴;五层,眼前一亮,人物雕刻从头、身衣到莲花座,或写意,或写实,精致细腻,完好保存左中二尊,右边一尊佛像却失去踪影。五层内壁还镶嵌四块碑石,长方、横方各二,但白灰、黑石,却早已隐藏了遗失的秘密。塔顶为六边形的塔刹,未识旧模样。

我很珍惜近距离与明代聚奎塔对话及相视的机会,那由时光层叠垒砌又化为无形的能量,赋予人深深的思索。彼时登到五层,打开尘封的木门,承轴“吱呀”声声,光一下子飞舞扑闪入内,纷涌着奇异的银鳞片片,欢快跳跃,流畅穿梭,人在其中,竟有些痴迷与神幻。空气相伴而入,吹拂数百年娴静的青石,我不禁倚门而坐,侧耳倾听时光浸润的声音,似在塔内每一个角落回荡。当我决定沿着第五层塔檐细窄倾斜的平座转行时,丁兄叮嘱我一定小心。初时倒不显得胆怯,小心翼翼抱扶着青砖,一边观览四周青山及溪流的走向,时而抬头瞥见各券门匾额及镂空花纹,顾不上紧张,斜靠墙体,一手卫护,一手按下镜头。每挪行一步,都是数百年的风云与尘埃,我怜惜并丈量着六角古塔的寸寸缕缕,当清晰完整看到叠涩塔檐,以及青苔缀满的戗脊,优美的曲线、斑驳的色泽、精湛的工艺,是那样动人心扉。但因无外栏,随着谨慎挪移,本以为快回到那扇木门,却发现转角周而复始,这时心有些怯意,不过,我惊喜的发现外墙中尚存极其精致的佛像,一尊慈眉善目,面带微笑,呈拱手状,向着远处武阳山脉,似在祈佑和平安宁;另一尊为奇异的多手佛像,二手擎天,腕上还戴有珠串;二手下握,可惜另外前伸二臂已断裂,尤为生动的是,佛像耳畔斜伸出左右两尊可爱的小佛,整体雕刻生趣盎然,显得英气凛凛。

塔内佛像

当晚,我于城区远眺聚奎塔,它的光芒镶嵌于世世代代的和平水口。原来,此处东面溪水以坎下、鹿口两村为发源地,西面溪水以罗前村为发源地,两溪之水交汇于南,从位于聚奎塔所屹立的狮形山往西流出和平,建塔寓意文运昌明,鸿福顺达。据《东垣黄氏宗谱》卷六《世德集略》载“六臣公:公颖异,十岁能诗文,年十四入邑庠,试则冠军。尝以人杰必由于地灵,而(和平)水口缺少文笔,遂捐金董建聚奎塔。惜年三十二而卒,仅成三层,嘱子穆生公继董其事。计资金二万有奇,阅寒暑二十余功始竣。乡人义之,祀于塔院焉。”短短史记,却承载那个时代的印迹,可知塔是由黄峭后裔黄六辰及其子建造,延续了二十多年才完成,这其中历经了怎样的艰难险阻?明末国难饥荒,兵灾四起。1616年建塔之时,史书上赫赫彰显: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而我再细算,当塔建了14年,即崇祯三年(1630年),抗清英雄袁崇焕蒙冤遭难!塔成之时,属崇祯末年,衰微的大明王朝内忧外患,已是分崩离析……

在我眼中,任何文物并不是海面上孤立的一座座孤岛,背后依托的是一个宏大的历史框架。在宏大历史中,有着各自的位置与彼此的关联,由此创造出一幕幕人类文明发展至今,或精深华美,或庄严肃穆,或瑰丽精巧,或雄伟悲壮的立体图景,折叠展开千千重,连绵疆土万万里,皆为中华文化之魂。塔,何尝不是如此,从汉传佛教,塔即为佛,原为供奉佛骨舍利的“窣堵坡”建筑,后相继与各地的传统建筑有机结合,呈现出不同的地域特色,功能也有了延伸,诸如料敌塔、义士塔、姑嫂塔、惜字塔、文峰塔等。从汉末初始的木塔,到宋朝以后,历经辽、金、元、明、清,发展砖木混合结构,造型由圆形向多边形递进,从而增强了抗震性能,扩大了登塔眺揽的视野。唐时建筑硕健庞大,北宋秀整雄劲,南宋繁琐纤弱……每个朝代的建筑都镌刻当时政治文化经济的烙印。直至明朝,统治三百年,鼎盛时期,建塔约计千座之多,也是我国历史上种类最齐全的朝代,除了楼阁式,还建有密檐实心塔、喇嘛塔、阿育王式、金刚宝座式等塔型……聚奎塔,正是明代兴起风水塔后积极营造的产物。

岁月隐藏层层迭迭的伤痛与悲欣,历史总是不由分说潮涌前行,“故园亲侣如相问,愧我边尘尚未收!”而今,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聚奎塔,依旧庄严恬静,它守望疆土,似在告慰英雄:巍巍山河,万物和平,国泰民安!

(责编:王燕华、刘婷婷)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