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侨刊乡讯>>《海内与海外》
慈善家黄仲咸
2021年09月14日15:48  来源:中国侨联

黄仲咸先生1.jpg

2021年3月18日,“赤子情怀 大爱无疆——纪念慈善家黄仲咸先生诞辰100周年事迹展”,在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隆重开幕。

作为著名的爱国华侨、实业家和慈善家,黄仲咸从远渡南洋艰苦创业到成为富甲一方的商界风云人物,从捐建家乡学校到面向全省老区山区的奖教助学,从用结余资金做公益事业到不断变卖海外资产、倾家创办基金会……他以其艰辛的创业历程和无私的奉献精神,铸就了家国情怀的大爱人生;也以其一生的实践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华侨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爱国、爱乡、爱自己的家人”。黄仲咸为世界华侨华人树立了一个光辉的典范,成为商界楷模、慈善丰碑。

远渡南洋苦创业 成就华人新传奇

“千霜万雪,受尽寒磨折。赖是生来瘦硬,浑不怕,角吹彻。”这是我国南宋诗人萧泰来《霜天晓角·梅》中的咏梅词句,以此来形容出身贫寒农家的黄仲咸的坎坷身世颇为契合。

在福建省南安码头、诗山、金淘三镇交界处,有一座高盖山。山脚下一棵樟树旁,曾是被誉为“八闽文化先驱者”的唐代中期大才子欧阳詹少年读书的地方。

1921年1月,黄仲咸出生在高盖山下码头镇仙都村一个农民家庭,在兄妹8人中排行第三。童年的黄仲咸天资聪颖、机巧灵活,深得父母的喜爱。同时,父母对他的管教也极为严格,为了他日后的发展,也为了他能够成才,父母从小就培养他勤劳、朴实、刚强的品格,父亲告诫他:“人无信则不立”;母亲叮咛他:“用自己的爱心去呵护周围的一切”。父母的谆谆教诲从小溶进了他的血液,也成为了他一生的座右铭。

父亲作为支撑家中十余口人的顶梁柱,虽然没有进过一天学堂,却自学了“源收出存”的传统计账法,他向乡人租了1间小店铺,农闲时节在村中做点小买卖。母亲厚道仁爱、慈祥善良,总是乐于帮助比自己还困难的人。因为家贫,黄仲咸7岁上学之后,无法像其他孩子那样专心致志地读书,课余时间,他有时在田间地头,帮助父亲插秧种菜,有时在集市上,帮助父亲卖猪肉、水果、糖饼,有时去山里挖木头,既能卖了补贴家用,又能为家里添些柴火。

少年生活的艰辛养成了黄仲咸不怕苦、不怕难的倔强性格,也让他多了几分敢于与生活抗争的勇气。但这样困苦的日子到他15岁那年却难以为继:虽然父母节俭勤奋,但连年的军阀战乱和沉重的赋税让这个多口之家不堪重负,生活过得异常清苦,有时甚至连最起码的温饱都得不到保障。黄仲咸不得不从高小辍学回家。

1935年,黄仲咸的父亲忍痛让他远赴印尼谋生。远涉南洋在老一辈眼里并不是破天荒的头一遭,早在明清时期,就有福建人远渡东南亚,出海谋生的历史,这种状况在上世纪30年代中国局势不稳定的情况下愈演愈烈。

在通往码头的山中小路上,父子俩心事重重地默默行走,不时传来父亲无奈的叹息声。明知前路漫漫,却还要逆风而行,这就是黄仲咸不得不面对的命运。此时,千百种情感萦绕在黄仲咸的心头:此去不知何时能再回来,更不知能不能回来,离乡之苦,前途之忧,接踵而至。轮船缓缓开动了,父亲的身影变得越来越小,连同家乡化成梦里也望不见的点,成为黄仲咸心中永远抹不去的思念。

黄仲咸先生应邀参加国庆五十周年庆典.jpg

黄仲咸先生应邀参加国庆50周年庆典

轮船在大海上漂泊数月后,黄仲咸来到印尼的一座小岛——万嘉县。15岁的懵懂少年由此漂泊异国他乡,开启了海外生存、创业之路,这是他事业的起点,也是他人生最重要的转折点。起初,他帮助大哥收购当地土特产兼营小杂货,由于自身聪明好学,很快便能独当一面。但天不遂愿,其间遭遇了一场山崩地裂的大地震,那间小小的赖以生存的店面瞬间荡然无存。随后,他独自迁移到印尼的另一座小岛上,他在河边一个简陋的小窝棚里安了家,因为条件非常艰苦,很多时候,他都和蛇共宿一床。他在这个岛上为亲戚打理一间小店。由于他工作出色,颇受亲戚的赏识,很快便获得了高薪。看到弟弟干得很顺手,大哥索性买下那间小店让他独自经营。小岛上物资十分匮乏,一些日用品都需要在杂货铺购买。当地居民多数白天做工,等一天劳作完了,岛上的多数商铺也都关了门。敏锐的黄仲咸从中看到了商机,他延长营业时间,扩大经营范围,增加销售种类,由此,每日前来小店采买货物的民众络绎不绝,他的小生意渐渐忙碌起来。

20岁那年,黄仲咸被父亲召回了福建老家,与出身书香门第的戴子媛小姐成了亲。此时,恰逢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印尼陷入了战火之中,与世隔绝的小岛也逃脱不了战火的肆虐。因惦念印尼的生意,黄仲咸只得依依不舍地与家人挥泪道别,只身赶回印尼。临别前,父亲对他说:“你日后若挣了大钱,一定不要忘了老家的父老乡亲。”未曾料到,此行竟是父子的诀别。

返抵印尼后,黄仲咸购买了一艘帆船,雇佣了四名当地的水手,沿着岛上及四周的水路,深入到当地乡村,售卖日杂用品,并收购当地土特产。由于他经营有方,生意日渐红火起来。但由于太平洋战争的影响,导致海上生意受阻。之后,黄仲咸接手了大哥的旧山地农场。凭着从小练就的农家本事,和弱冠之年的血气方刚,他挥锄垦荒,刈荆烧草,种植了早稻、玉米、香薯、山芋以及各种蔬菜,还办起了养猪场。人勤物阜,农作物大获丰收,不仅维系了自己在兵连祸结中的生活需求,还周济了邻近的许多人。黄仲咸此时悟出了“天道酬勤”的哲理,只要勤快,肯于吃苦,在自然资源丰富的南太平洋岛屿上,人是不会饿死的。这段少年时光的磨砺造就了他更为坚韧的性格。

战争结束后,印尼凭借绝佳的交通位置,来往各国的货物都会选择在此中转。黄仲咸紧紧地抓住了这个机遇,开始尝试水上运输行业,组建起了自己的船队。他将印尼的主要经济作物棕榈油、橡胶、咖啡、可可等远销海外,并将农场种植的农产品运往周边各小岛,实现了从生产到运输首尾相连的服务。当时,印尼的纺织业中,花布的印染产量远远不能满足当地人们的需求,他就把一部分资金投放在印染业,最终获得了丰厚的回报。此后,黄仲咸又果断地把投资转向了造纸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先后成立了南安公司、美华公司、大众福利银行、雅加达商业银行、必利达银行、必利达纸厂等,迎来了快速的资本积累和产业优化。

从印尼的无名小岛到首都雅加达,黄仲咸凭借着智慧、勤奋、诚信,一点一滴地积累和打拼,资产日渐雄厚,最终拥有亿万巨资,成为闻名遐迩的企业家,成为印尼华人中首屈一指的富豪,在印尼成就了一个华人的商界传奇。尤其是在银行业,据粗略统计,他先后经营的银行有大众福利银行、金环银行、椰佳特立银行、必利达银行,是他收获最大、使资财呈几何级数增加的最重要一项,也是他日后成立基金会最重要的资金支持。

海外受辱恨国弱 奖教助学数十载

纵横商海,事业有成的黄仲咸,又开始在另外一个领域谱写新的传奇。

20世纪50年代初,事业有成的黄仲咸携妻儿一同前往欧洲多国旅行。旅途中,很多国家的人对他都十分客气、友好,从多次交谈中他渐渐得知,其原因是对方常常将他误认为是日本人。当了解到他的祖籍是中国后,对方的态度往往发生180度的转变,那种傲慢、鄙视的目光对他刺激很大。这次欧洲之行,令黄仲咸尝遍了大国小民的滋味,令他伤痛不已,有感于国弱民受欺,他说:“华侨没有祖国不行:祖国不强大也不行。”“国人在国外不受尊重缘于穷,穷的根源在于愚,故振兴国运,强我民族,惟有从发展科技教育做起。”“国家振兴亟需人才,人才的造就要靠教育,我愿为科技兴国奉献绵薄之力。”

黄仲咸和慈善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发生在1959年。其时,适逢新中国成立10周年,离乡日久的他无时不在怀念着自己的故土,于是,他在这一年作为印尼优秀华侨企业家的代表,受到祖国的邀请,回国参加了建国10周年的国庆阅兵观礼,并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在顺道回乡探访时,他亲眼目睹了新中国成立后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也看到了家乡因长期贫穷落后令教育滞后的急切需要,他博大的爱心受到触动,遂慷慨解囊,在家乡捐资参与创建仙都幼儿园,自此,他自觉地奉陈嘉庚为师范,言必行,诺必践,开始践履他近半个世纪捐资公益的善举。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艾青诗)正是有了对祖国深深的爱,黄仲咸身在异邦,情系故土。“个人拥有的财富再多,也不一定有意义,能够为国家、民族多办点实事,才是人生价值的真正体现。”他明白:勇于“舍得”是人生最大的智慧。

诗山中学“仙都楼”(1979年,捐资25万元)

柳城中学“仲咸楼”D座(2014年,捐资250万元)

南侨医院“仲咸楼”(2015年,捐资350万元)

改革开放后,黄仲咸认为要改变家乡落后面貌,最根本的是要发展教育事业和卫生事业。于是,他不断捐献巨资为家乡南安的许多学校、医院等兴建楼宇,矢志不渝地兴办家乡教育、卫生等公益事业。他生前对所有捐助项目的选定和实施都亲自一一把关。他常常到建筑工地视察工程进度,检查建筑质量。但他淡泊名利,低调行事,从不在任何一座建筑上署上自己的名字,多数建筑都以“仙都楼”命名,或泛称“印华楼”、“继志楼”等,仅个别用父名合称“念慈楼”,以铭记生他养他的乡村,表达反哺之情(只有在黄仲咸去世后,基金会在捐资翻建旧校舍时,才商请将部分建筑名称更改为“仲咸楼”,以此来纪念和缅怀黄仲咸先生)。

1990年,中国和印尼两国恢复外交关系,而这一年也是黄仲咸慈善事业的分水岭。在这一年,黄仲咸慨然捐资2000余万元,独资创建了非公募“南安市黄仲咸教育基金会”,把公益慈善事业职业化。在继续为家乡学校、医院捐建楼宇等硬件设施、设备的同时,黄仲咸又设立了奖教助学金,大力支持家乡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人才,教师是关键,为此,他先后设立了“坚持山区任教奖”、“优秀校长奖励奖”、“教师进修学历晋升奖”;资助学生方面,他注重精准扶贫,资助录取大学本科以上的特困生,资助高中、初中阶段特困生。几十年来,受益的师生已是数不胜数,有十余万人之多。他还设立了福建省“黄仲咸文学奖”,以资助南安文史、教育等地方志的编撰出版……

随着黄仲咸把全部精力扑在基金会和慈善事业上,一个问题开始困扰他——他的资产再大,但假若不能循环永续的发展,总会有坐吃山空的危险。作为一位老银行家,他虑事周密而长远。为了使奖教助学事业得到源源不断的资金,他萌生了“金母鸡计划”:为基金会置办永久基业——1992年,他在南安市中心地带投资2000多万元,兴建了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的“必利达大厦”;1993年,他又在厦门经济特区,花费8年时间,兴建了建筑面积47000平方米、耗资1.5亿元的“必利达大厦”。“必利达”是印尼语,乃“灯塔”之意,他希望两栋高耸的大楼能够像灯塔一样为基金会的发展保驾护航。两栋大楼以物业租赁经营形式获取源源不断的资金收入,实现基金会的自我“造血”功能。即便今后个人离世,也不会导致事业中断。黄仲咸形象将其构建喻之为“养金母鸡下金蛋”。

最令黄仲咸牵挂不已的是边远山区的贫困学童。他选择南安最偏僻的眉山乡、翔云乡、向阳乡、东田乡等,兴建了20余所中小学校舍。他认为:“做公益不要做锦上添花,要雪中送炭”,那里最需要“雪中送炭”,最能出人才。“‘自古英雄多磨难,纨绔子弟少伟男’。我自己走过的路最清楚,贫穷而有志气的孩子最有出息,也最值得帮助。不要看他们土里土气,穿着破衣服,将来国家的栋梁之材,往往就出现在他们中间。现在他们有困难我们不去帮助,也许他们一辈子就消沉下去、埋没下去了。现在我们帮他一下,为国为民都是一个事半功倍的贡献。”基金会还曾组织了一次夏令营,专门吸收那些边远山区学校的优秀学生,到福建泉州、厦门等大城市游览参观,让孩子们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这些山沟沟里走出的孩子,大多数都没出过远门,有许多孩子还是第一次乘坐汽车。孩子们有的穿着裂口的拖鞋,有的穿着破旧的衣服,让基金会工作人员操心忙碌,却也乐在其中。黄仲咸所做的公益事业有很明确的目标,那就是“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精准扶贫”,让穷人的孩子都有书读。这种“精准扶贫”,实际上是对“教育平等”的努力实践。

南安必利达大厦

厦门必利达大厦

黄仲咸除把大部份基金用于奖教助学上,在扶贫济弱方面也投入不少。多年来,他每年出资慰问泉州市几百户贫难侨,给他们送上节日礼金,让他们过好春节;他每年为南安码头仙都村60岁以上老人发放敬老金,逢年过节还分赠红包,以安顿其晚年;他到医院看望麻疯病人,情笃意切地给他们送红包慰问;他为福利院捐款,以改善福利院条件,为老人营造更好的生活环境;他捐款资助老区贫困家庭的革命“五老”和革命烈士后代中品学兼优的在校中学生……

黄仲咸并非南安华侨首富,然而,几十年来,他以自己的无私奉献,彰显了热心公益、造福桑梓、恩泽后代的赤子情怀,被家乡人亲切地誉为“南安的陈嘉庚”。

树高千丈,落叶归根。1998年,黄仲咸在海外事业如日中天时,毅然从商界隐退,开始变卖海外所有资产,包括效益极好的多家银行股份、八幢商业楼以及香港的住房。2000年,他处理完印尼的所有资产,带着亿万家财回到祖国,选择全家在厦门定居,以便全身心地投入公益事业。他自喻为“落业归根”。“落业归根”与“落叶归根”虽一字之别,但其爱国之情感人肺腑。为此,福建省政协原副主席许集美曾问过黄仲咸:为什么不像其他海外富商,一边赚钱一边为家乡做力所能及的公益事业?他说:钱是赚不完的,而人的时间精力却有限,想把手中的公益事业办好,非全身心投入不可,所以我只能放弃赚钱来做更有意义的事。

黄仲咸的夫人卧病在床时,他都未停止慈善扶贫事业,也都是以工作为先。他说:“单位的工作最重要,家庭要放在后面,而且,慈善是一个要用心做的事情,是为了社会为了国家,不是为了自己”。

高德有邻。正是这种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黄仲咸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很多领导、干部的肯定和敬重。为此,当2004年黄仲咸为了进一步扩大捐资助学的力度和覆盖面,将原基金会升格为福建省黄仲咸教育基金会时,许多社会声望高、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社会公益心的党政、金融、教育等部门离退的老领导、老干部,出于对黄仲咸倾资奉献公益事业义举的敬重,毅然接受他的敦聘,到基金会做义工,组成了基金会坚强有力的理、监事会领导核心,为基金会科学合理、规范有序地开展公益事业提供了重要的组织保证。

1991年黄仲咸先生给学生颁发奖学金.jpg

1991年,黄仲咸先生给学生颁发奖学金

后来,黄仲咸考虑到,他的财力几乎是基金会的全部经济来源,而如果他去世以后遗产被亲属继承,那基金会必有垮台之虞,于是,为保证万无一失,他动员家中妻小签下不继承的声明,并做了法律公证。2005年2月3日,黄仲咸再次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他和夫人在厦门市公证处立下遗嘱(这份遗嘱至今珍藏于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遗嘱大意是:除了留给几名子女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外,“我们将名下的5万多平方米的楼房(位于厦门和南安的两座必利达大厦)、香港中行寄存的1.1万两黄金、 厦门中行800多万元存款,以及南安水头60亩地的使用权悉数捐给福建省黄仲咸教育基金会。所有房产不得销售、抵押、转让等,所有合法继承人在我们逝世以后,均不得对上述业产主张任何权益,要求继承或分割……”他还放弃了个人单独管理基金的权力,由理、监事会管理基金运作。黄仲咸结束了自己作为富翁的身份,转而在慈善这块里程碑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此刻,他显得特别轻松愉快,因为,他实现了永久报国、惠泽平民的夙愿。履行有关法律手续,为的是让这一只“金鸡母”不因时过境迁、人事更迭而飞了、丢了,形成一种章程,永久性地造福于黎民百姓。他为强国富民、广出人才而倾尽家财,如此大公无私,世所罕匹。他逢人必讲:要爱国爱国爱国!

1986年8月黄仲咸先生到翔云中心小学考察.jpg

1986年8月,黄仲咸先生到翔云中心小学考察

“像黄仲咸这样在海外艰苦创业、事业有成者不乏其人,拿出相当资金在故土兴办公益事业者也不乏其人。但像他那样竭尽全力,把全部资产投入祖(籍)国慈善公益事业,且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者,却是凤毛麟角。”福建省政协原副主席许集美生前曾多次这样评价黄仲咸“乐善好施”的难能可贵的精神。

展读来信得欣慰 爱心传递有来者

黄仲咸疼爱劳苦大众的穷孩子,而对自己的孩子却从不骄纵溺爱,他把自己辛苦赚来的数亿家财,化作绵绵爱心,洒向嗷嗷待哺的万千学子。他说:“自古富不过代,把财产留给孩子,只怕孩子没斗志,不见得是好事,儿孙自有儿孙福,他们的生活应该自己去创造……在有生之年把它献给社会,是我最大的愿望,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啊……”

黄仲咸每年收到的来自各地的受助学生写来的汇报成绩的答谢函,有成千上万封。每个信封收信人一栏都整齐地写着——“亲爱的黄爷爷”。他们在信中向黄仲咸讲述着各自家中的情况,汇报自己近期的学习生活,谈论着对未来的成长规划……仿佛真的是在给远方的爷爷写家书。黄仲咸常和身边的同事说,他最喜欢孩子们叫他“黄爷爷”,“你看,我有这么多可爱的孙子呢!”这些来信都会被助手们按地域分门别类,成扎成捆地放进箱子,小心地封藏起来,来信已经放满了一整间小屋。据基金会秘书长林再发说:黄老先生要办公室每天送50封到100封的信让他看。据黄仲咸三儿子黄湘江回忆:“父亲生前常常从早上8点开始阅读,在每一封信上认真做批注,并给学生回信说,你们不要想着报答我,要报答国家和社会。”他当然无法也无时间亲自回复每一封来信,但他来信必读。展读这些充满稚气和天真,带着乡土味的信件,他常常开怀朗笑,或为之落泪,这已成为他日常生活中最值得欣慰的乐事。十几万封的感谢信诉说着十几万受助学生对他的尊敬与爱戴。黄仲咸先生说,他最大的财富就是八闽大地学子寄来的那十多万封感谢信。

“我曾经以为自己是不被命运眷顾的孩子”,已就读福建医科大学的南安眉山乡陈雅婷在来信中写道。她虽出生于偏远山村的一个贫困家庭,但一家人和和睦睦充满快乐。不幸的是,因母亲罹患癌症,导致花费巨大,更糟糕的是,作为家庭支柱的父亲也患上了急病。“用‘危如累卵’来形容我们家再贴切不过了”。陈雅婷说,在她人生最困难、迷茫之时,是黄仲咸基金会帮助了她,让她可以继续追求梦想。努力学习,考上一所好的大学,学好本领,陈雅婷觉得唯有如此,方能不负“黄爷爷”的一片爱心。尽管如此,陈雅婷认为尚不足以回报“黄爷爷”的一片爱心,所以,她选择参加各种志愿活动,一如她在感谢信中写的:“我定会将基金会传达出的‘奉献’精神,将黄仲咸先生的爱国精神发扬光大。将来我有能力了,也会尽我的全力,像黄仲咸先生一样,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这只是黄仲咸收到的感谢信中的一封。如今,许多当年受奖助的学生已成长为所在单位的中坚力量,有的成就斐然成为国家的杰出人才。他们满怀感恩之情,秉承黄仲咸先生“恋祖爱乡,热心慈善”的精神,捐资支持社会慈善公益事业,成为了新一代的爱心传递者。

“虽然获得黄仲咸奖学金的事已过去近三十年,但我至今依然珍藏着当时黄老先生颁给我的获奖证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专家组首席科学家、第二军医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苏佳灿满怀深情地说。1991年至1994年,他高中阶段连续三年获得黄仲咸奖学金。当时获得黄仲咸奖学金,对他而言既是很大的鼓励,也让他能更加安心地读书。事业有成后,他牢记黄仲咸的“大爱”精神,多次回乡参与大型义诊活动,并获得“第20届中国五四青年奖章提名”、“首届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等荣誉称号,成为黄仲咸崇高精神的新一代传递者。

散尽家财豪迈气 宁愿做个苦行僧

和捐赠亿万家财做公益事业的豪迈气概形成巨大反差的是,作为在商海叱咤70年的黄仲咸,他的个人生活却近乎苦行僧般清苦。其中的故事,有的令人莞尔,有的令人觉其可爱,更多的则是令人肃然起敬。

先看看他如何对待家人——

2005年4月20日,陪伴黄仲咸半个多世纪的太太戴子媛因病医治无效,仙逝于厦门医院,享年85岁。戴子媛女士生前理解并全力支持夫君创办公益事业。黄仲咸深情地说:“她处处赞成我,跟着我过着简单生活,没有享受什么,没有奢求什么。”为了遵从夫人“不要浪费钱”的遗愿,黄仲咸只举行了极简朴的遗体告别仪式,没有各界名流的悼念,也不让亲朋好友送花圈,更不按闽南习俗做“功德”,而是把妻子骨灰盒放在自己的住所常“陪伴”。他把纪念患难与共的亡妻和矢志不渝的兴学敬教之志交融在一起,先后为南安捐建了两幢以夫人名字命名的“子媛楼”,一幢位于诗山中学,捐资93万元;一幢位于成功中学,捐资194万元。更为可贵的是,兴建这两幢楼所用的所有资金,并非从教育基金会中拨出,而是黄仲咸变卖香港楼宇的售房款。卖楼建楼,体现他倾资兴学的一贯做法和缅怀亡妻、化小爱为大爱的缱绻深情。黄仲咸说,这是在做“活”的功德。

再看看他如何对待自己——

黄仲咸在印尼首都雅加达的家,简朴得出乎意料,完全不像富豪,反倒像个穷人。那与他长相厮守50年的单人床、小圆形饭桌,一直与老屋相伴,尽管他发达了,但他仍不忍舍弃更换。印尼气候高温闷热,他舍不得在家中安装空调,卫生间也没有安装淋浴器,一柄既用来洗澡时打水,也用来冲洗厕所的水瓢竟用了10多年。在南安黄仲咸纪念馆,有一盘沙谷,看起来很像面包的干粮,但口感粗糙远不如面包,这是黄仲咸早年在海外做生意奔波时,路上随身携带的干粮。

不少闽南人事业有成后,都会在家乡翻建祖屋、修葺祖坟以示“光宗耀祖”,但黄仲咸只是花了很少的费用将老宅的瓦房进行了简单修缮,老房依然是几十年前他父亲亲手建造的老模样,简单的木质结构显得清新质朴,从大堂到过道整洁明亮。黄仲咸的房间在大堂左侧,那是一间不足15平方米的小屋,屋内只有一张床、一张桌子、一个小衣柜,再没有其他物品,默默诠释着屋主人的俭朴依旧、淡泊依旧。

基金会秘书长林再发回忆,1993年,他还在南安的诗山中学担任校长。黄仲咸每周要给他打两次电话商量基金会的发展,通话时间都固定在早晨7点钟以前。当时,林再发的住所没有安装电话,接电话需要传达室的人通知,这么一来一去,接到电话的时间往往超过了7点钟,如此几次以后,黄仲咸大发雷霆:“你这样不行啦!你知道我为什么要7点钟之前给你打电话吗?因为这是电话费的优惠时间。你7点钟以后才接,电话钱又贵了,我想省都省不了。”

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到2000年,为了工作和公益事业,黄仲咸一直在印尼、香港、南安、厦门等地来回奔忙。每次出行,他都轻车简从,乘坐飞机都选择经济舱。在他身边和基金会工作了40多年的刘清影女士说:“记得有一次,我要从香港陪黄老先生回内地,他说,‘你年轻,要坐巴士,我是从印尼买机票联票,不然我也跟你一起坐巴士。’我在基金会工作往返厦门与香港之间,每次都要坐十多个小时的大巴。”黄仲咸从不去KTV、桑拿这些地方,也从不住高级宾馆酒店,而是住在设备简陋、30元/晚的普通招待所里,一日三餐都是粗茶淡饭。一次在机场,他忍不住口渴,花20元买了一瓶矿泉水,回到办公室后还反复抱怨:“太贵了,太贵了。”自此,他坐飞机总是随身携带水杯。

荣誉证书

捐赠50万元支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证书

2020年8月,中共临夏县委、县政府赠送的牌匾

2000年定居厦门后,黄仲咸将家人安置在厦门必利达大厦顶层的半个楼层,另外半层是基金会办公室兼员工宿舍。他的会客厅内摆设的都是极普通的沙发、桌椅。他的卧室只有10平方米,一床一桌一柜,用来存放“荣誉证书”的柜门还关不严。为了节省电费,他舍不得安装空调,只安装了壁扇,夏天一到,常常热得满身大汗。黄家餐厅也是基金会的公共餐厅,这个餐厅每个月的总伙食费是4000元,基金会一共有工作人员14人,加上共同用餐的黄仲咸和他的子女共计17人,平摊下来,每人每餐的伙食标准不到3元。黄仲咸一日三餐和同事们一起吃,在饮食上,他从不单独开小灶搞特殊化,甚至还不如一个普通人懂得疼爱自己。刘清影女士回忆:“有一次,他兴趣来了,让我了解一下牛排多少钱,我告诉他一餐30多元,他就不吱声了。他唯一一次的想奢侈,但最后也因嫌贵而放弃了。”基金会的同事们都没有用过餐巾纸,因为黄仲咸嫌使用餐巾纸太浪费;基金会用过的挂历要撕下来做草稿纸;只要身边的人多花一分钱他都感到心疼。

据黄仲咸教育基金会原理事长黄涤岩回忆:1999年1月16日,是黄仲咸的80大寿。当地人很重视80大寿,按人情常理,这天应是高朋满座、门庭若市,但他却没有任何操办的意思。实在不忍心的同事们,最后竟凑了80元买了个生日蛋糕,并为他煮了碗长寿面,他的80大寿才勉强有了点生日气氛。

黄仲咸的节俭还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他平时穿的衣服大多是用十几、二十几元从地摊上淘来的,一件衣服穿了多年也舍不得换新的;廉价的睡裤穿了很久,裤腰松紧带松懈了也舍不得扔掉,就连花几元换松紧带都觉得是浪费;脚上经常穿的是一双十几元的粗布鞋;袜子穿破了,缝缝补补又继续穿;手上戴的是一双几角钱的劳动手套,用破了也舍不得扔,缝补后继续使用;一顶戴了30年的帽子;一副缺了一片镜片的眼镜;他给小孩的红包都是10元、20元,最多不超过50元,他认为要从小培养孩子们简朴节约的习惯,不能顺着孩子们的性子来……

这种近乎苛刻的简朴一直延续到黄仲咸生命即将终结的前一刻,当时,医生要求生病的他一天喝一杯鲜橙汁以增强抵抗力,他觉得太过奢侈而拒绝,在众人的多次劝说下,他才勉强接受。但遇到橙子价格上涨时,他就不再喝了。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厚德载物,伟大的人格是由无数的善举积淀的。

很多人不能理解:一个亿万富翁本可过的是香车美酒、锦衣玉食的生活,可为什么黄仲咸要如此节俭?为什么对自己刻薄到如此地步?为什么要散尽家财做慈善事业?

其实,年少的艰苦生活和创业的不易,给黄仲咸的性格打上了一层难以磨灭的底色——时刻保持勤俭节约的品格。他的节俭并非吝啬,对此,他有很强的“理论支持”,他说:“装几台空调,加上电费每年平摊是两三千元,花出去不过也是种享受;但是如果花在学生身上,可以帮助五六个学生,他们中要是出一个人才,那收获有多大?”“为什么要乱花那些钱?为什么不把钱拿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这样国家怎么会强大?”他特别强调:“要让下一代始终记住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记住勤俭立身,这是人之最基本品格。”黄仲咸的三儿子黄湘江深有感触地说:“老爸培育的艰苦创业爱国奉献的家风我们要继承下来,要继续按照他既定的家教去做,这是我们家族终身受教的珍宝”。

不枉此生人世过 赢得生前身后名

“德被生民而功在社稷”,为了振兴桑梓,发展公益事业,倾其所有资财报国的归国华侨黄仲咸的事迹,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他以其艰辛的创业历程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谱写了一曲“爱国、爱乡、爱俭、爱业”的辉煌绚丽、感人肺腑的生命乐章,成为福建人民的骄傲,成为世界华侨华人的优秀代表。他一生所获的嘉奖不计其数——

1995年,国家教育委员会授予黄仲咸“尊师重教,振兴中华”奖牌;福建省政府先后9次授予他“乐育英才”金质奖章、牌匾和荣誉证书,同年10月1日,福建省政府在南安市为他树碑嘉奖。

1999年10月1日,国务院侨办邀请黄仲咸参加盛大的国庆50周年典礼;许多国家领导人也在不同场合亲切接见他,挥毫题词,高度赞扬他的伟大义举。

2003年9月26日,福建省厦门市授予黄仲咸“厦门市荣誉市民”称号与证书;同年10月22日,福建省政府授予他“福建省荣誉公民”称号,这也是福建省第一次将此称号授予华侨;同年11月26日,福建省老区建设促进会授予他“情系桑梓誉满八闽、惠及学子光昭后代”牌匾。

2004年5月,福建省政府授予黄仲咸“福建省华侨捐赠公益事业突出贡献奖”;同年9月,他被推选为“福建省首届感动教育十大杰出人物”之首;同年12月,他荣获《南风窗》杂志“为了公共利益年度人物奖”。

2005年1月,在中央电视台主办的评选活动中,黄仲咸荣膺“感动福建”2004年度十大人物奖。

2006年5月,黄仲咸荣获福建省民政厅颁发的首届“八闽慈善奖”。

2007年4月,黄仲咸以6458万元的现金捐赠加价值约3亿元的房产捐赠,荣登“2007中国慈善家排行榜”,成为事实上的中国慈善家第一人。

2008年4月,黄仲咸荣获国家民政部2007年度“中华慈善奖提名奖”。

……

2008年7月30日,黄仲咸因肌体功能衰竭医治无效,不幸在福建省厦门市与世长辞。

2018年4月,福建省南安市黄仲咸纪念馆正式对社会开放,纪念馆全方位生动展现了黄仲咸一生的丰功伟绩、道德风范和爱国情怀,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讲堂。

爱心永续薪火传 慈善之花遍地开

“慈善公益是一项永久性事业,要永远做下去。”这是黄仲咸生前最常对基金会同事们说的一句话。黄仲咸辞世后,在政府各级领导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帮助下,基金会秉承他的遗愿,并不断发展壮大,一路前行。2017年11月,基金会被福建省民政厅核定为慈善组织。

近几年来,基金会每年公益捐资额都在1500万元左右。截至2020年底,黄仲咸及其创立的基金会捐资教育、文化、卫生、福利、扶贫救灾等社会公益事业累计达6亿多元。独资捐建和出资助建的学校、医院楼宇等公益性建筑项目有100多个,总建筑面积达19万多平方米。在福建省老区山区已奖助高中、中专生115050人次,发放奖助学金8002.5万元;在南安市有关学校及泉州五中、泉州六中,已奖助师生40804人次,发放奖教助学金2207.60万元;在厦门市、泉州市、南安市已捐资380多万元,慰问贫难归侨、侨属,帮助有困难的归侨子女上学等7920多人次;在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华侨大学等高校已奖助大学生2380人次,发放奖助学金710万元……

基金会在扶贫救灾等社会公益事业上也倾情投入。

基金会2019年南安市教育公益捐赠仪式

黄涤岩理事长和助理刘清影女士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领奖

2019年以来,基金会积极参与福建省委统战部开展的“老区村精准扶贫”项目,帮助上杭县下都镇象栏村建设水土保持工程和官庄畲族乡德康村修建村路;参与福建省民政厅、扶贫办组织开展的 “阳光1+1”等活动,援助建宁县客坊乡水尾村、中畲村和尤溪县西滨镇七里村村路修建。同时,积极参与帮扶甘肃省临夏县和东乡县、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等国家级贫困县的脱贫攻坚活动。至今,基金会已投入100多万元用于该脱贫攻坚项目。

2008年,基金会捐赠30万元支持四川汶川抗灾救灾;2020年年初,基金会捐赠50万元用以支持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工作等。

2020年8月,基金会捐赠30万元,助力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西吉县扶贫办开展消费扶贫与助学扶贫活动。

经过多年的用心呵护与培育,基金会终于成长为茁壮的公益之树,绽开了美丽的爱心之花,为社会公益慈善事业作了卓有成效的奉献,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肯定与褒奖——

2009年,基金会被中华慈善总会授予“中华慈善突出贡献项目奖”。

2010年2月,基金会被国家民政部授予“全国先进社会组织”荣誉称号。

2013年5月,基金会被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授予“支持老区建设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同年6月,福建省政府授予基金会“福建省华侨捐赠公益事业突出贡献奖”荣誉称号。

2014年10月,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授予基金会“全国社会扶贫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2015年10月,基金会荣获“2015中国消除贫困奖捐赠奖”,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亲切接见了基金会理事长黄涤岩并合影表彰。此项殊荣是国家对黄仲咸爱国奉献崇高精神的最高褒奖!是对福建省黄仲咸教育基金会长年以来工作成绩的高度肯定!是黄仲咸慈善事业发展史上一个光辉的里程碑!

2016年6月,福建省政府授予基金会“福建省捐赠公益事业特别贡献奖”荣誉证书。

2018年10月,基金会在福建省老区山区助学扶贫活动项目,荣获“福建省首届海峡慈善项目大赛最佳人气项目奖”。

2020年,基金会参报的《聚焦老区山区 致力脱贫攻坚》案例入选国务院扶贫办组织评选的“中国社会组织扶贫案例50佳”。

展望未来,基金会将继续用真情和行动,延续黄老先生这一泽润千秋的事业,做大做强,将公益慈善事业做成百年大业,千年大业……

……

记得著名诗人臧克家先生曾在一首诗里写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黄仲咸躬行节俭,如水一般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一言一行都倾注了一个海外游子对祖国最深沉的热爱。他将其一生积攒的亿万家财悉数无私奉献于祖国的慈善事业,他正是这样一位虽已仙逝,却以高尚的人格永远为人们所敬重、所铭记的大写的人。正所谓:不枉此生人世过,赢得生前身后名。

大爱永恒,精神不朽!

(责编:王燕华、刘婷婷)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