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建党百年专题>>百年侨心
印尼归侨陈秀华:激流岁月中国心
2021年08月09日10:00  来源:中国侨联

编者按:老归侨,是指改革开放(即1979年)以前归国的华侨群体。目前,湘潭市的老归侨共有52名,主要来自泰国、缅甸、马来西亚、印尼等东南亚国家,大部分是上世纪50-60年代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回到祖国支援建设的,他们饱含着对祖国的热爱一路走来,有故事,有执着,有真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精彩老归侨故事可能被埋没在历史长河中。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深刻反映老归侨心系祖国,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弘扬他们的爱党爱国情怀,宣传老归侨突出事迹,湘潭市侨联启动了“老归侨口述历史”专题采访。从今天起,我们将其中的动人篇章与大家共享,一起去了解老归侨们在海外奋斗、归国发展、情系桑梓的经历,回顾他们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经济建设做出过的贡献,传承他们爱国爱乡、勤勉奋斗、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

我叫陈秀华,是一名印尼归侨,今年86岁,我的一生是在不断地学习、历炼、成长中走过来的,在岁月长河中每段记忆都弥足珍贵,如果说我的什么经历能对后人有所启迪的话,我想,那就是我的爱国初心。

父母爱国之心

1935年,农历乙亥年,我出生于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的打横市,当时来自广东梅县的父母在打横市经营杂货铺,以维持一家数口的生计。父母都是勤勉克己的客家人,母亲自酿黄酒与白酒在店中出售,很受当地华人喜爱,一家虽生活清贫,却也其乐融融。父母为我们姐妹取名时,皆以“华”为名,蕴含“中华”之意,意思是漂泊他乡,心怀华夏。父母以勤劳朴实的品格影响着我们,用民主开明的教育方式,促使我们健康成长。这么多年,双亲谆谆教导言犹在耳,音容笑貌仍萦眼前。虽漂泊在异国他乡,但父亲和母亲都深爱着祖国,愿意将年幼的我们送回祖国的怀抱,并叮咛嘱托:学成真本领,服务社会,报效祖国。我们谨记着父母的嘱托,用一生的行动去实践,走向工作岗位后,为祖国的建设奉献自己的青春、智慧和才干,以此来慰籍对我们抱有殷切希望的双亲。

跨海归国求学

回国前满怀喜悦的陈秀华

1954年6月,我与妹妹跟随印尼万隆市华侨中学回国同学会的众多校友们,在印尼首都雅加达的丹戎不碌港口,登上了“芝万宜号”巨轮,哭泣着离别了双亲,毅然回国。至今仍清晰记得那艘巨轮启航时的场景,码头上挤满了送别的亲友、老师和同学们,大家齐声高唱着《歌唱祖国》,嘹亮的歌声响彻了整个丹戎不碌港。在歌声中,巨轮缓缓离岸驶入大海,那激动人心的壮阔场景,印在脑海永生难忘,我自此别离了出生之地。

与妹妹在“芝万宜号”甲板上合影

“芝万宜号”巨轮在茫茫大海中行驶十余日,直至香港,我与同学们由小汽艇接载到祖国口岸。到达国门时,解放军战士热情地接待了我们。数小时后有数辆大客车将同学们载往广州市,入住在石牌的广州华侨补习学校(该校系广东省专为回国学子们设立的补习期宿舍)。当时我们在该校进行复习备考近两月后,我被天津市第一女子中学录取,1957年,我又考上了山西农业大学农学系。刚回国的那个年代,与国内相比,印尼的生活更加方便,物资也更加丰富。但今天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在印尼的晚辈们不时还会来国内探望我们,顺道去一些旅游景点游玩一番,不用跟他们聊中国的变化,他们就能看得到,亲身感受到祖国的巨大变化。我的侄子还总是感叹:“姑啊,您真是幸运啊,能够回到中国。”

参与祖国建设

1961年,大学毕业后,我分配到在山西省太原市清徐县农建局工作,主抓农技队伍建设和农村指导工作,在山西从事农技工作一干就是10年。因我爱人是外省人,南方的父母需要照料,遂申请调回丈夫的家乡湖南。

1970年,在丈夫表姐的建议下,我回到湖南,转行当起了老师,在浏阳永和工农中学教授英语。记得当时许多孩子读到小学毕业就辍学务农,成为家中的劳动力,学校将教师分成若干组,走村串户进行劝学和家庭访问。乡间劝学虽然辛苦,但能说服农民送子读书,为培养造就农村人才尽一份心力,也是让人快慰之事。10年后,因为生源逐渐减少,高中被撤销。

1980年,我调到了湘潭地区农业局农业技术推广科工作,重回老本行,做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虽有过去的经验,熟门熟路,但南北差距大,种植作物不同,气候条件不同,风土人情各异等原因,对我来说仍是新挑战,但我不认输的信念支撑着我,经过不断学习实践和敬业工作,慢慢工作上也就得心应手了。1993年,我从农技岗位退休了。离岗后的我并未休息,又积极投入到社会工作中。

积极为侨代言

我是1985年加入的中国致公党,1987年当选为湘潭市湘江区政协常委,1992年湘潭市区四个区合并为雨湖、岳塘两大区,我又当选为新雨湖区首届政协常委。1993年,我当选为湖南省第八届人大代表,参加了每年一届的省人民代表大会,和全省代表一起参加省级大政方针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讨论和审议,行使代表的权利,履行代表的职责。我在连任几届政协常委及省第八届人大代表的任期内积极参政议政,广泛开展调研,提出各类议案、提案,为湘潭经济社会发展力献良策。

我于1990年当选为湘潭市侨联委员并连任数届,对市侨联作为侨界人士娘家人的用心用力用情服务印象深刻,所以我积极参加、热心配合市侨联组织开展各种联谊活动。特别是我作为从侨界产生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十分关注侨界的重大事项,对归侨、侨眷民生问题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调研,就归侨退休待遇、稳定各级侨联机构、落实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以及保障港澳、台、侨投资环境等方面提出过议案、提案,每件都得到过政府有关部门的书面回复。

我担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来,自觉做得最满意的两件事,一是在稳定各级侨联机构方面出过力,曾极力在人大、政协等各类会议中呼吁,同时用议案和提案正式上交建议,并直接向省领导谏言强调保存各级侨联组织的重要性。当时已有省内部分地、市、县将侨联机构撤销,经上下齐努力,市、县两级侨联才得以保存。二是在解决归侨退休工资待遇方面,我专门撰写了议案并向省人大提交。经过两年的努力,于1996年最终以生活补助费形式被确定下来,由省政府行文下达到全省施行,为全省的老年归侨每月增发生活补助费50元,如今该补贴已增至260元。我觉得,这批50年代初就离别双亲、漂洋过海、义无反顾归国、为祖国奉献青春年华和毕生精力的归侨,理应得到祖国的关护,而我能为此尽了绵薄之力感到欣慰。

难忘爱国初心

我虽出生在异国的土地上,但父母生给了我一颗中国心,虽历经了战争、逃难、回国、求学、工作,亲身感受了印尼和中国数十载的历史变迁,但这颗中国心一直未曾改变。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记忆力已经越来越差,很多事情都容易忘记,但是在我心中永远不会忘记的是:父母的临别嘱托、当时回国的初衷和这颗爱国初心。感谢党、感谢祖国培养了我,给予了我新的生活,也让我在有生之年看到了祖国的日益强大和繁荣富强,我为有这样的祖国而骄傲自豪。我更希望现在的年轻一辈能够了解我们归侨的这段经历,继续传承好我们爱国爱乡、奋发图强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责编:王燕华、刘婷婷)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