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华侨博物馆
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征文比赛系列征文之三十八
2021年07月30日09:53  来源:中国侨联

一定要为乡亲们多做点事——写在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之际

周臻扬

2018年7月,北京的夏日炎热难耐,而我在得知外公确诊肺癌晚期的消息后,满心凉意。也就在那个月,我被中国侨联派往江西省上饶市广信区(原上饶县)尊桥乡上乐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临行前,赶回老家看望外公,乐观面对疾病的老人回忆着幼时在农村度过的难忘时光,拉着我的手说:“一定要为乡亲们多做点事!”“嗯!”我说不出其它话,只是更紧地握住了他的手。

“农村条件可不比城市,一开始可能辛苦些。”村支书推开挂着“驻村第一书记”标牌的门,我的驻村生活正式在此起彼伏的犬吠声和蛙叫声中,在和各种虫类的“搏斗”中,在村部公厕的简易洗澡间中开始了。在我看来,适应这些既是入门课也是必修课,甚至是不一样的体验和乐趣,而如何与村民打成一片,有条不紊地开展脱贫攻坚工作才是接下来最大的挑战。

面对全新的工作角色和业务内容,我始终把自己当做小学生,反复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研读县、乡、村三级近几年扶贫资料,迅速掌握扶贫政策,注重把学到的帮扶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带着谦恭姿态拜村民为师,利用一个半月时间遍访全村15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走访120户非贫困户,了解他们的真实情况和想法,为自己做好驻村工作积累了宝贵的一手资料。走访出感情,印象深刻的是,每次到贫困户鄢全宝家,老两口总是激动地夸共产党好,让他们住进了安全房屋,个人看病只要支付总费用的10%,比自己孩子对他们都好。乡亲们对党的肯定,让我深感驻村第一书记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走访知实情,部分贫困户“等靠要”思想严重,不愿脱贫、不想脱贫,“干部着急、群众不急”的现象依然存在。这些让我清醒地意识到,如何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将是今后工作中面临的长期课题。

走访贫困户

农村要发展,关键靠支部,“抓党建、促脱贫”是我开展驻村工作的指导思想。村两委换届期间,支部对一名扶贫工作不力的老支委实行一票否决,“你刚来就不容我?”这位同志拖家带口堵住我的办公室。“不是我容不下你,是党的事业和群众的日子被你耽误不起!”在使用多方筹措的帮扶资金改造建设村内道路前,我带领全体村干部重温《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并签订《廉洁承诺书》,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村民身上。如何让支部在脱贫攻坚中发挥引领作用?是每个驻村第一书记关心的重要问题。我带领支部定期开展扶志教育活动,推广“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多干少不一样、入不入股不一样、入股多少不一样”的理念,鼓励村干部带头入股,力促他们成为脱贫致富“领头羊”,点燃贫困群众的参与热情。

半年的驻村生活在艰难的摸索和适应中一晃而过,我迎来了驻村后的第一个新年假期,即将回乡看望外公。离开村里那天,村支书和乡亲们带着100个土鸡蛋来送我:“必须拿着,给老人补补身体。”我既感动又为难,再三婉谢,最终盛情难却,只能硬留下200元上了车。外公较上次见面时消瘦了很多,由于病痛的折磨,说话都很困难,面对乡亲们沉甸甸的真心,他老人家老泪纵横。我半蹲在病床边,鼓励外公要积极治疗,答应一有时间就会回来看他。

回到村里,工作继续紧张有序地开展。一天清晨5点多,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把我从睡梦中惊醒。我心头一紧,一定是出事了。果不其然,村支书火急火燎地告诉我:“某自然村几十个村民把一条路封了,阻止茶叶基地的运输车通过!”

每年这个时候,都是采摘茶叶的黄金期,也是村民特别是贫困户增收的关键期,发生这样的事,性质和后果都是十分严重的。

“到底怎么回事?”

经过了解,原来这个自然村的采茶工,因为地处较近,没能享受到茶叶基地车辆接送的待遇,产生不满。

“如果不能车接车送,封路拦车就不会停止,有本事让公安机关把我们全抓走!”我迅速赶到事发地,尽管顶着滂沱大雨,抗议的采茶工依然坚定而强硬地表态。为了不影响正常生产活动,同时为了防止事态恶化,我当即提议:“邀请你们中的代表和基地经营主晚饭后到村部会议室,大家坐下来好好谈,商量出解决办法。”

“要谈就去我们祠堂谈!”几个采茶工起哄道。

“好,没问题!”

回到村部,村支书焦虑地来回踱步,“晚上还是不要去了,你一个二十多岁在城市长大的年轻人怕是镇不住那种场面。”我内心感激村支书的关心和担忧,但也直言,村民思想没通,说明工作没到位,我不能退缩。

晚饭后,我如约而至,几十个村民也早已“严阵以待”。

开门见山,我给他们算了笔账:“茶叶基地每年发给大家的工资要100多万,光两个月的采茶季,一个工人的平均收入就能达到5000多元,勤快的甚至可以达到上万元。大家封路其实封的是自己的财路啊!”

“各级党委政府都在努力打造良好营商环境,千方百计留住优质产业特别是扶贫产业,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要激发大家的内生动力,实现高质量脱贫。大家不光不该封路,反而应该全力支持产业扶贫项目,努力干活、积极入股,不仅挣工资,更要拿分红。钱多了,日子好了,比逞一时之快强百倍!”抓住痛点,在村干部和我的不懈开导下,村民们的情绪渐渐平复,也慢慢算清了这笔账,一场小危机终于平安化解。

做拦路村民思想工作

驻村工作以来,强度和压力都很大,不仅要做好脱贫攻坚工作,还要啃下殡葬改革、扫黑除恶、森林防火这些“硬骨头”。 “5+2”、“白加黑”模式早已是常态,凌晨一两点睡觉更是家常便饭。我必须承认,这些未曾干过的工作对于磨炼意志、提高本领起到了十分有益的作用,这些经历必将是我成长道路上的宝贵财富。只是,每当想起躺在病床上的外公,我便深深愧疚、无比痛心。

2019年6月的一天,最不愿接到的电话还是来了,外公病危,我匆匆赶回老家。端午节当天,老人与世长辞。外公患病的一年,正是我驻村工作的一年,这是永刻于心的巧合。这一年,看望外公寥寥无几的次数将是我永远的遗憾,但贫困户一天比一天好起来的日子以及他们脸上越来越幸福的笑容给我带来满满的慰藉。

斯人已去,话语永存。“一定要为乡亲们多做点事”,外公的这句话一直激励着我努力做好驻村工作。驻村三年来,我多方筹措资金180余万元,加强村内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文化场所条件,大力发展白茶和马家柚产业,采取“贫困户+合作社+企业”的模式,带动农户180余户(其中贫困户105户),每户年均增收5200元。2020年,全村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顺利脱贫,村里也高质量通过了国家脱贫攻坚普查。

作为全国侨联系统扶贫干部中的一员,我的扶贫故事很普通。据中国侨联资料显示,脱贫攻坚以来,各级侨联组织按要求选派干部深入扶贫工作一线,担任挂职干部、驻村第一书记或组建驻村工作队,先后有9974人次参与扶贫。通过产业技能培训、中小产业扶贫项目建设、中小基础设施建设、基础教育普及、卫生健康帮扶和慰问救助等多种形式的帮扶,引进和投入资金17.47亿元。其中,驻点帮扶惠及人员2.13万户,脱贫6万余人;产业技能培训6.3万人次,投入资金约8.2亿元;建设中小产业扶贫项目1422个,惠及3.3万户;投入资金约5.8亿元,建设中小基础设施2259个;投入资金约1.2亿元,发放奖助学金1.5万人次,帮扶基础教育惠及学生6.8万人次;投入资金约1.3亿元,帮扶卫生健康惠及34.3万人次;慰问救助8.6万人次,投入资金约4900万元;其他帮扶引进项目700个,惠及14.6万人次。在上述资金中,侨界资金超过9亿元,占总额半数以上。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深刻总结了脱贫攻坚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同时也发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号令!

一批批的侨联人已奔赴乡村振兴的第一线,他们将在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各级侨联组织必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通过更有力的措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更多力量。

使命在肩,任重道远。

侨联力量,未来可期。

(作者系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展出服务部七级职员)

(责编:刘琼、王燕华)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