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华侨博物馆
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征文比赛系列征文之三十四
2021年07月22日16:18  

党史上令人钦佩的陈氏两兄弟

魏子昂

“奇迹”这个词,意思是极难做到的、不同寻常的事情。语出晋陆机 《汉高祖功臣颂》:“无知叡敏,独昭奇迹。”通常,我们用奇迹去赞颂那些不可思议的事情以及完成了这些事情的人。幸而我们生在这世上最大的奇迹之中,这个奇迹就是新中国,而这个奇迹的缔造者就是中国共产党。

181年前,鸦片战争打响了,这一仗让清朝从高高在上的“天朝上国”沦为了帝国主义案板上的鱼肉。1840年以后,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无疑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为屈辱的一页。然而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神州大陆这片土地上流淌着的顽强血液是生生不息的。一次次的天灾人祸,一回回的蛮族入侵都没有真正打败中国人,而正是因为经历了太多苦难,我们的人民才从骨子里面就充满了革命精神。

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强盛和人民富裕。20 世纪初,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但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中国期待着新的社会力量开辟新的救国救民道路。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在中国社会掀起思想解放的潮流。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给东方被压迫的民族以巨大鼓舞,中国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选择马克思主义。同时,中国工人阶级伴随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迅速壮大。一场新的人民大革命的兴起已不可避免。在这场空前绝后的大革命之中,思想厚重、识见非凡、意志刚强,为了共产主义事业,为了心中无比崇高的革命信仰,为了医国救民,让人民脱离苦难而慷慨就义、英年早逝的先烈,留下一长串的英名,如李大钊、恽代英、赵世炎、蔡和森、向警予、瞿秋白、彭湃、萧楚女等等。在中共党内有着“小列宁”之称的陈延年及其弟陈乔年也名列其中。

最近电视剧《觉醒年代》热播,陈延年是剧中我最喜欢的角色之一。起初看到陈延年出场时,我就眼前一亮,觉得这个演员好看,非常有少年感。随着我在看剧过程中对这个人物的逐渐了解,我开始越来越喜欢陈延年这个人。有一个情节让我印象深刻:陈独秀从日本回国,好友替他接风洗尘,烧了一桌饭菜,弟弟乔年给陈独秀端上的菜里却有一只青蛙。哥哥延年是主谋,指责父亲为了自己苟活而罔顾家人,甚至不替爷爷送葬,尽管这件事是敌人设下的圈套,陈独秀是被逼无奈无法回乡。但延年认为要拯救国家,不能像陈独秀那样要家又要国,那样只能给家庭带来不幸,因此延年给自己定下了“六不”的戒律:不闲游、不看戏、不照相、不下馆子、不讲衣着、不做私交。看剧时看到陈独秀喝酒,而延年坚决不碰酒,我还单纯地觉得这种做法有点幼稚,但一路看到延年从看到自己苦苦坚持的无政府主义信仰破灭,毅然转向共产主义的道路,我才明白,延年活得比谁都透彻,他虽然会有固执的地方,但正是这种固执,让我们看到一个少年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守和伟大!剧里面延年和乔年兄弟去法国留学,父子三人告别的一幕拍得真是太感人了,延年、乔年沿着自己选择的道路义无反顾。仅隔数年,兄弟二人就先后英勇就义。

陈延年为陈独秀长子,陈乔年为陈独秀次子,均出生于安徽安庆,先后在安徽师范学堂附小尚志小学、全皖中学读书学习。他们读书认真,穷经究理,不苟言笑,对旧掌故新知识都有兴趣,视野开阔,抱负不凡。1915年延年17岁,乔年14岁,由陈独秀接到上海求学,延年兄弟双双考取震旦大学(复旦大学前身)。他们求学的生活很特殊。陈独秀有一种不同凡俗的性格和思想:他坚持不让他俩回到家中过平稳、依赖的生活,而让他们独立、劳动、吃苦,让兄弟俩勤工俭学,常常吃大饼、喝自来水,冬无棉衣,夏衣褴褛,面色憔悴。艰苦的环境炼就了兄弟二人的自强倔强的个性。当十分疼爱他们的祖母从皖抵沪来看他们,流着眼泪要给他们补助照顾时,两兄弟却声言决不依靠任何接济。陈独秀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对兄弟二人走上共产主义道路并无直接影响。延年、乔年曾一度信仰巴枯宁、克鲁泡特金的无政府主义,且对陈独秀抛弃他们的生母而与姨妹结婚殊为不满。

1919年12月,延年兄弟辞别祖国赴法学习,期望能在国外寻求到一条救国救民之路。当时在中国广为传播的新兴思潮门类众多,因为“无政府主义”思想传播较早,且陈延年年纪尚轻无法正确区分真理与谬论之别,所以在法国学习期间,陈延年参加了“工余社”,并且为向人们宣扬“无政府主义”思想还主编了《工余》杂志。当时的留法学生中有众多有志之士,他们成立了各种社团探讨思想理论,以赵世炎、周恩来等人为首的学子就在各个社团中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陈延年在和他们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对马克思主义思想形成了初步的了解。令人奇怪的是,陈延年平日里是一个沉默内敛的人,话少安静,但每当大家在讨论问题出现歧义时,他就立即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但妙语连珠、激情澎湃,甚至还会为了和别人争论出一个结果而不依不挠争到面红耳赤。对此陈延年的解释是:“原则问题容不得我们有半点马虎,我们应该向列宁看齐,在争论原则问题时如猛狮一般,直抒胸臆绝不敷衍。”

与志同道合之人畅谈理想和未来的日子是美好的,但好景不长,平静的日子就迎来了风暴。陈延年在留法期间经历了三次重大的斗争:“二二八”求学运动、回里昂中法大学斗争、李鹤龄刺杀中国驻法公使陈箓。其中,回里昂中法大学斗争对陈延年的影响最为深远。1921年9月24日, 里昂中法大学突然发布公告:只有具有文凭的学生才能在大学里继续深造,校方还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带够生活费并且通过入学考试。里昂中法大学本无需文凭考试,校方突然发布的消息无疑使学生们陷入困境。面对学生们的抗议,校方不知悔改,甚至勾结法国政府镇压学生,此次斗争的结果是104名示威学生被强行遣送回国。经过此次斗争,陈延年彻底看清了无政府主义思想隐藏在美好说辞下的虚伪,他狠下决心,干脆利索地与吴稚晖那些道貌岸然的无政府主义者决裂。在当时一同留法的学生中,赵世炎与陈延年志同道合,感情深厚。他感受到了陈延年的煎熬与改变,他在写给陈公培的信中直言陈延年可爱聪明,是难得的人才,再三请求陈公培与陈延年联络,积极引导陈延年。在赵世炎与陈公培的帮助下,陈延年深入了解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他的政治信仰也因此发生了根本变化,最终他决定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在加入共青团后,为了更直观地明白共产党的本质,陈延年参加了1922年6月的“中国少年共产党”成立大会。在成为执委后,为了回报组织的信任,陈延年更加努力地工作。凭借着早期的编辑经验,陈延年协助赵世炎编印了《少年》杂志。

延年兄弟笃信马克思主义是在赴法勤工俭学之后。1922年6月,陈延年与赵世炎、周恩来等被选为旅欧少年共产党委员,兄弟俩同时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中央派遣延年、乔年兄弟同赵世炎等人赴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4年,陈延年奉命回国。1925年春,他接替周恩来担任两广区委书记。陈延年夜以继日,不知疲倦地工作。他除了规划、部署、处理党的组织建设工作,到各处作政治报告、工作报告和经常著文刊出之外,还深入工人群众。为了把人力车夫团结、组织起来,他到这些穷苦劳动者家中探访,代年老病弱的车夫出车,赚回的钱全部交给车夫。香港有的商报刊文讥笑共产党高官竟为人拉人力车,延年一笑置之。1925年6月,陈延年和邓中夏、苏兆征等人领导了震惊中外的省港大罢工。“四·一二”反革命事变后,陈延年与周恩来、赵世炎等联名发出《迅速出师讨伐蒋介石》电文。可惜党中央由于各种复杂原因,在北伐与东征问题上犹豫不决,未能接受电文意见,丧失了挽救革命的时机。1927年4月,陈延年接任中共江浙区委书记,江苏省委书记,并在党的五大被选为中央委员,后又当选政治局委员。面对白色恐怖,陈延年勇挑重担,忘我无私,全力以赴地投入工作,不避杀身之祸。他也从不讲究吃穿,比一般党员、工农还清苦,是一位革命的“苦行僧”。1927年6月,江苏省委机关被反动军警包围,延年以桌椅板凳与敌搏斗,掩护其他人逃跑,不幸被捕。7月4日深夜,延年在刑场浩气凛然,刽子手按他下跪,他傲然而立,说革命者决不下跪,只能站着死。众刀斧手又按他下跪,延年又一跃而起,吓得他们差点摔倒,然后硬是以乱刀将延年砍死。

第二年,弟弟陈乔年也被害。陈乔年1925年春回国,担任中共北方区委组织部长(书记为李大钊)。在“3·18”惨案中带伤指挥群众撤退。1927年参加了党的“八七”会议,旗帜鲜明批评了其父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后担任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江苏省委组织部长。在国民党先后杀害陈延年与赵世炎的艰险环境中,他将生死置之度外,不断地变换斗争的方式,巧妙地与敌人周旋,使上海和江苏的党组织得以恢复。由于叛徒告密,1928年2月被捕。1928年6月6日,陈乔年在上海龙华枫林桥畔英勇就义。牺牲前,监狱中的战友因他即将被害十分难过。陈乔年却仍然乐观地说:“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的幸福吧!”

无论是陈延年、陈乔年,亦或是早期的陈独秀和李大钊,甚至是当时的毛主席与周总理,彼时的他们,不过与我们相仿的年纪,却做到了救万万人的伟大之事,在心里装下了整个家国。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英雄,哪个年代都不缺属于自己的英雄,英雄之所以是英雄,是因为他们那种独一无二的人格魅力,那种随时可以为了国家人民奉献一切的孤勇。先辈们坚守初心,负重前行,从未放弃,虽九死其犹未悔。可惜的是,他们当中许多人停留在了那个年代,看不见如今的国泰民安的盛世。我们如今能够自豪地告诉先辈们,虽然我们做不成英雄,但是我们没有浪费他们用生命换来的胜利,我们21世纪的年轻人已经担负起了我们这一代的使命与职责,正在和他们一样,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会重回世界之巅,那个时候他们将看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先辈们的努力与付出没有白费,鲜血也没有白流。

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换来的幸福吧。

(作者系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办公室工作人员)

(责编:王燕华、刘婷婷)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