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华侨博物馆
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征文比赛系列征文之二十九
2021年07月22日16:03  

千磨万击还坚劲

于晖

1910年11月12日,人到中年的华瑞栋夫妇喜从天降,老华家终于新添了一口人。华瑞栋从来就没有想过要让这个来之不易的大胖小子长大后光耀门庭,他只希望儿子能够平安长大,一辈子健健康康就好。那么,给儿子取个什么名字好呢?我看就叫华罗庚吧。

如今我们都知道了,华罗庚成为了享誉中外的数学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屈指可数的大学者,可是他的青年时代却并不像父亲期盼的那样平平安安,健健康康。那时候,恐怕也没有人会想到,这个仅有初中文凭、半路出家的毛头小子,有一天会成为数学巨匠,毕竟他的数学考试常年也只有六十多分。

华罗庚生长在江苏省金坛县一个小商人家庭里,父亲华瑞栋开了一间小杂货铺,母亲是一位贤惠的家庭妇女。华罗庚出生时,父亲已经40岁,人届中年的夫妻俩自然是把儿子看成掌上明珠。可小时候的华罗庚的确谈不上乖巧懂事,他不但是一个学费、生活费开销巨大的四脚吞金兽,还时刻面临着辍学的境地。这倒不是因为老华夫妇狠心,如果当年的华罗庚是一个成绩优异、天天向上的尖子生,恐怕华瑞栋自己哪怕是砸锅卖铁拉下外债,也要继续供华罗庚上学的。可偏偏这位中国数学之父在少年时代,不走寻常路,从小学再到中学,都是老师们的头疼对象。小学毕业,华罗庚就因为成绩差,没能拿到毕业证书,只得到了一张修业证书,以证明自己念过小学。读初一的时候,华罗庚各科成绩都不好,门门拖后腿,唯独对数学的算术问题深感兴趣。不论是在课堂还是回到自家的小卖部,都能看到华罗庚忘乎所以地在那儿算数,能理解的人知道这是属于华罗庚与生俱来的天赋,但是不能理解的人却认为华罗庚这是一根筋,不懂变通。同学看他说话含含糊糊,行动呢又总是笨手笨脚的,还不爱讲话,就给他起了一个绰号叫“罗呆子”。

老师们对华罗庚也都颇有微词,纷纷劝华瑞栋尽快将儿子带回家干活儿,以免耽误孩子赚钱,而唯独数学老师拽了华罗庚一把。华罗庚的初中数学老师叫王维克,只比华罗庚年长十岁,他曾经在巴黎大学学习数学、物理、天文,是女科学家居里夫人的学生。而在留学之前,大学刚刚毕业的王维克曾经在华罗庚所在的金坛县立初级中学教书,带的就是华罗庚这个班。一开始王维克也不喜欢华罗庚,在批改作业的时候,王维克见华罗庚不但字迹潦草,还总是在本子上涂涂改改,非常生气。可是,当他仔细看了华罗庚的作业本之后,发现每一道题目,华罗庚都给出了好几种解法,这一下就引起了王维克的兴趣。

有一次,王维克在课堂上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问题提出以后,过了好半天,竟然没有一个学生能够回答。王维克用眼扫视全班的时候,大部分学生都低着头,生怕被喊起来回答,只有华罗庚在桌子上用笔紧张地算着。过了一会儿,华罗庚大声说,“是23”。王维克听完之后还是问了一下其他同学,“大家说他回答的对不对呀?”教室里又是一片沉寂,同学们只是惊奇地看着华罗庚。王维克非常欣慰地看着华罗庚说:“他答对了”。华罗庚答对的这道题是我国古代算学经典之作《孙子算经》里的一道命题,但是呢,华罗庚其实并没有看过什么《孙子算经》,这是他自己认认真真计算得出来的。

此后,王维克对这个自己眼中分外聪颖的孩子十分看重。每当华罗庚被其他的老师训斥,王维克就把华罗庚带到自己的数学课堂上听讲,不断鼓励他、帮助他,还经常邀请华罗庚来自己家里,把家里的藏书借给华罗庚翻阅,而且还积极解决指正华罗庚在数学上的问题。王维克的帮扶也让华罗庚找到了自己读书的意义,既然热爱数学,那便在这个领域上做大做强。华罗庚也确实兑现了自己的承诺,他的成绩从班级倒数逆袭成为了班级的第二名,初中毕业时取得的成绩更为让人瞠目结舌,成为学弟学妹们口中的传奇人物。

可是,这样的传奇并没能持续太久。初中毕业后,华罗庚考入了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就读,可是他刚入学就开始考虑辍学的问题了。原来,尽管这所学校的学费已经很低了,华罗庚一家还是供不起念书的学杂费,让这个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父亲华瑞栋觉得,反正儿子华罗庚从小对学习也不上心,唯独对数学情有独钟,而且还是个远近闻名的算数小神童,既然他算数又快又准,倒不如回家来接替他打理杂货铺吧,也是一门不错的活计。此时如果不是王维克老师已经出国留学去了,他肯定能把肺气炸,他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最看重的数学天才竟然就这么轻松辍学回家,接手了家族产业,帮父母去管理杂货铺子了。

是的,华罗庚正经的文凭就到初中为止。那后来他又是怎么成为数学家的呢?如果说王维克的第一次出现是命运的安排,那么他的第二次出现就是缘分使然。1928年,法国留学归来的王维克已经是居里夫人的学生,他先在上海中国公学任教授,转年回乡结婚时,被家乡人士盛情挽留,担任了金坛县立初级中学的校长。那时的他才得知,自己当年的得意门生华罗庚正失学在家守着一间杂货铺。不过,退学在家守着一间小小杂货铺养家糊口的华罗庚,并没有放弃数学。他想,既然不能去学校读书,那自学也是个好办法,总比坐以待毙等候一眼望得到头的生活来得好。于是,他托同学逛二手书铺,找来了几本解析几何以及微积分,开始自学。没有老师的带路,这些晦涩难懂的专业语言就如同一根难啃的骨头,纵使华罗庚有天赋、有基础,也花费了不少精力去学习。而他学数学太入迷,经常忘记接待客人,甚至把算题的结果当作顾客应付的货款,把顾客吓了一跳。父亲那会儿是又急又气,说他念天书念呆了,要强行把书烧了,华罗庚总是死死的抱着书不放。后来回忆起这段生活,他笑着说,那正是我应当接受教育的年月,但一个“穷”字剥夺掉我的梦想,在西北风口上擦着鼻涕,一双草鞋、一支烟、一卷灯草、一根针的为活命而挣扎。其实,那时的华罗庚也不知道自己能走到哪一步,直到王维克老师再次出现在他面前。

1929年,王维克升任了金坛中学的校长,新官上任正是需要人才的时刻,而王维克脑海中第一个闪现的人物便是自己的学生华罗庚。求贤若渴的王维克马上把华罗庚请回学校担任会计,兼教初中补习班的数学。华罗庚虽然是个半路出家的老师,但是在专业知识传授上面没有人敢质疑,再加上他说话幽默风趣,也最能懂学生们的思维方式,所以也深受同学们的喜爱。可是,命运并没有就此放过这个天赋异禀的年轻人,反而给了他更沉重的一击。

1929年冬天新年将至,华家却是一片死气沉沉。华罗庚和他的母亲都在那年冬天患上了伤寒,一病不起,家里没有暖气,也没有先进的医疗技术,更没有足够的医药费。伤寒在那会儿可是个来势汹汹的病情,纵使身强力壮的华罗庚也没能抵抗住,身体是每况愈下,而他的老母亲早就因为病情奄奄一息,最终没能熬过那个寒冷的冬天,没能再见一次春日的暖阳。一场大病,击溃的不止有个人的身体,还有整个家庭的稳固。因为华罗庚治病在短短数日就花光了家里的所有积蓄,再去赊账抓药,药铺老板都婉言拒绝了。几乎是走投无路,他向亲戚借钱,向好友借钱,受尽了白眼,家里能够卖的几乎都卖,用家徒四壁来形容毫不为过。就这样,病了半年,又在床上整整休整一年,华罗庚才算是恢复了生息。只是这一病过后,伤寒在他身上留下了一辈子无法消去的痕迹,他的左腿再也不能正常行走了,日常出行都需要依靠手杖。而此刻,王维克先生也离开了,他破格任用华罗庚的事情触犯了一些人,他们向县教育局长告了一状,说王维克任用仅初中毕业的不合格人员是用人不当,亵渎了中学教员的称号,一时议论纷纷。王维克先生在这种情况下,愤然辞职,只身去了湖南大学执教。之后任教的校长看华罗庚如此可怜,就没有辞去华罗庚的会计工作。就这样,华罗庚白天工作,晚上在家研读数学。不过很快,华罗庚仔细耕种了20年的梦想终于开花了。

在当教员的日子里,华罗庚一直利用闲暇时光撰写论文,不断投稿。起初,由于他写的问题基本上都被国外的一些专家证明过了,因此屡屡被退稿。这不但没有打击他的积极性,反而使他信心百倍,因为在写这些稿件的时候,他并没有看过前代数学家的解题方法,所有的答案都是他自己钻研出来的,这不正是说明他华罗庚是对的吗?于是,他不断地写,不断地投稿,不断地创造全新的答案。终于,1930年的春天,华罗庚在上海《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名为《苏家驹值代数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的论文,引发了学界轰动。原来,华罗庚这篇论文所研究的是困扰整个数学界的一大难题,近百年来,没有任何一个数学教授成功破解。在论文刊登后,很多机构和学者都来找到华罗庚,向他发出邀约,其中就有清华大学教授熊庆来。看了华罗庚的文章,了解了他短短20年的坎坷人生路,熊庆来教授惊叹不已。他主动提出让华罗庚来清华大学就业,尽管熊庆来教授只能提供一份图书馆管理员的职位,但清华园里独一无二的学习氛围还是打动了华罗庚。更何况,能在图书馆里整天和数学打交道,对于华罗庚来讲,就是莫大的幸福啊。此后的岁月里,华罗庚在清华大学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先是被破格提升为助教,后来成为讲师,又出国留学。

1937年的时候,华罗庚已经是全世界家喻户晓的大数学家,各个国家政府都希望引进这样的高水平人才。然而,也就是在这一年,华罗庚毅然决然回到中国,回到自己的校园中担任教授,教书育人。从1939年至1941年,华罗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发表了二十多篇论文,也完成了他的第一部数学专著《堆垒素数论》。在闻一多先生的影响下,华罗庚还积极参加到当时如火如荼的抗日民主爱国运动之中。新中国成立后,华罗庚毅然决定放弃普林斯顿高等研究员及伊利诺大学终身教授的优厚待遇,回到祖国,回到了清华园,担任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并亲自筹建了数学研究所,培养了大批数学人才。后来,华罗庚还发起创建了我国计算机技术研究所,也是中国最早主张研制电子计算机的科学家之一。

华罗庚对成为共产党员很是向往,回国后,他一直有争取早日入党的愿望。1958年6月,他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全体员工大会上表示,要“坚决和党一条心”,立志以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争取加入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做一名无产阶级先锋战士。这是他第一次表态要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3年,华罗庚向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党组织递交了第一份入党申请书。然而,这一积极请求遭到了一些人的否定。1964年,已调任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兼应用数学系主任的华罗庚,向中国科技大学党组织递交了第二份入党申请书。1967年,对中国共产党一往情深的华罗庚再次向中国科技大学党组织提出入党申请。可是,这两次请求都石沉大海。

尽管历经挫折,华罗庚入党的信念却坚定不移。1978年3月,华罗庚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此时,他再次萌生入党愿望。次年3月,他又一次向党组织提出申请。他在申请书中写道:“决心下定,活一天就为党工作一天,活一小时就为党工作一小时。对党、对人民、对祖国起些微薄的作用。”这次申请,终于有了结果。6月13日,华罗庚实现了他的夙愿,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一年,他已经70岁。

获知华罗庚多年的愿望得以实现,1980年元旦,邓颖超以“老同志,新党员”的题词勉励华罗庚。华罗庚回敬一首《破阵子——奉答邓大姐》表示感谢:“五十年来心愿,三万里外佳音。沧海不捐一滴水,烘炉陶冶沙成金,四化作尖兵。老同志,深愧怍,新党员,幸勉称。横刀哪顾头颅白,跃马紧傍青壮人,不负党员名。”

数十年风风雨雨,华罗庚先生从没有停下探索和求知的脚步,就连最后离开时也是倒在了讲台之上。1985年6月12日下午4点,华罗庚先生在东京大学数理学部讲演厅向日本数学界做讲演,讲题是《理论数学及其应用》。下午5:15,讲演结束,在接受献花的那一刹那,华罗庚先生身体突然往后一仰,倒在了讲台上。刚刚还在慷慨讲演的华罗庚先生,因突发心肌梗塞离开了心爱的数学,享年75岁。教书育人是华罗庚先生一辈子的心愿,作为后人,作为学生,华罗庚先生是永远的榜样。

(作者系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展出服务部助理馆员)

(责编:王燕华、刘婷婷)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