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实践看涉侨文博行业的使命与担当
程希
为贯彻落实2021年2月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通知》精神和万立骏主席在中国侨联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精神,涉侨文博领域结合自身特点,掀起一股华侨史与党史关系学习探讨和再思考的热潮。2021年5月12、13日由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中国博协华侨博物馆专业委员会、浙江省侨联、浙大城市学院在浙江杭州联合主办的“中共党史与华侨史”专题培训班,力求通过相关党史和华侨史知识的深入学习,进一步提高大家对习总书记关于侨务工作重要论述和涉侨文博工作重要讲话深刻内涵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大家对曾经与中共党史有过重要交集的侨史人物、事件和历史背景的认识,进一步增强立足于本职工作,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发扬的决心和信心。
一部华侨史可谓半部近代史。特别是在中国近现代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史上,素有爱国精神和革命传统的华侨华人对中国革命取得的一个又一个胜利功绩卓著,在建立新中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是中国近代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其中,华侨华人和海外留学人员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及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渊源颇具传奇色彩,但并不广为人知。
这种传奇性的渊源看似偶然交集,却又有其历史必然。这样的渊源是华侨华人和海外留学人员这一群体的特殊经历和本质特征使然,也是这一群体在中国近代史上所发挥独特作用的典型例证和最好诠释。华侨华人和海外留学人员群体兼具中外生活阅历和东西方文化背景,对中外风土人情、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社会生活、文化氛围都有亲身体验的比较、对照。他们最早开眼关注并身体力行地感知海外世界,他们最早接触西风东渐并成为西风东渐的载体,他们活跃于海上丝绸之路,是以草根之力推动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先驱,他们还使得侨乡地区最早开现代文明风气之先,并使得自身成为中国传统乡村自治结构中最后的新晋士绅群体。
因而,他们能最早接触到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并将之传播到中国,也就不足为怪了。在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的峥嵘岁月中,华侨华人以及留学人员群体中曾经传奇般地出现过马列主义的最早接触者、传播者和践行者。他们自身也因为传播马克思主义,萌生“以俄为师”的信念,以及帮助和参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而成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群体的一部分。而在此后星火燎原、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中,则是更广大的海外侨胞、归侨侨眷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坚定的支持者、追随者。
党史百年,涌现出一批批杰出的华侨人物。他们中有直接参加了十月革命,为苏维埃政权浴血奋战的旅俄华工和旅俄学人,其中著名的代表有以任辅臣为团长的苏维埃红军中国团;有给列宁担任警卫的中国卫士组组长李富清;有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两次以中国工人代表的身份,参加共产国际“一大”、“二大”,三次受到列宁接见的刘泽荣;有最早向中国传递革命信息和传播马列主义的杨明斋、张西曼;有通过勤工俭学远赴法国又转道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山大学等学校学习,寻求革命真理的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及一大批肩负建设新中国的使命,踏着先辈的足迹,继续“以俄为师”赴苏联深造的红色后代。此外,还有首个《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的翻译者、曾留学日本多年的陈望道。他因为在翻译《共产党宣言》的过程中废寝忘食而留下了被习总书记引用的趣事佳话——“真理的味道是甜的”。这些有着旅外经历的革命先辈,他们以自己特殊的经历,书写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传奇,书写了中国共产党创建的传奇,书写了华侨史与中共党史特殊渊源的传奇。
梳理海外华侨和旅外学人与中共建党的关系,可以更清晰明了地认识华侨华人与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关系,也可以更清楚地认识为什么中国共产党建立新中国,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重大时刻,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在涉侨文博领域集中开展党史与侨史学习教育,重温华侨革命先辈们这一光荣的传奇史,进一步探究华侨史的革命脉络,十分必要。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中国侨联以及国家文物局有关通知精神,从2020年开始,围绕建党一百周年庆祝活动,以保护为宗旨的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以中国博物馆协会华侨博物馆专业委员会挂靠单位的身份,组织本馆力量,并组织协调专委会各成员单位预先进行了多形式、立体式、成系列庆祝纪念活动的准备和推进,将以“中共党史与华侨史”专题培训为涉侨文博领域贯彻习总书记关于党史学习教育重要讲话精神的良好开端和庆祝建党百年系列活动的精彩开篇,相继举办线下实体文物展览《百年航程 赤子侨心——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展》、文物图片展览《红色情结永驻侨心——中国博协华侨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华侨革命文物纪念展》、“华侨华人与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专题网络直播、首届“侨博杯”“赤子侨心跟党走”涉侨革命文物藏品讲解比赛,举行庆祝建党100周年系列征文比赛,从百年党史和华侨革命史中汲取力量,启发我们“从中汲取信仰的力量、查找党性的差距、校准前进的方向”。
通过策划和筹办“中共党史与华侨史”专题培训班,我于三个方面深有感触:一是此次培训作为中国博物馆协会华侨博物馆专业委员会组织成员单位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一项工作安排,是涉侨博物馆社教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之一,也是涉侨文博系统首次与地方基层侨联深度合作,更好地发挥华侨类博物馆服务侨务工作的社会教育职能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的一次拓展和创新,是党史学习教育与涉侨文博业务工作结合、华侨博物馆文化宣教工作与侨联基层组织工作结合的有益探索。二是学员来源涵盖9个省(直辖市),北自黑河,南起云南,不计远行,不辞辛劳,参与积极,反响热烈。大家对于分散在各地的华侨革命历史文化遗存和革命文物资源进行了一定的交流,对于如何做好这些涉侨文化遗存和文物资源的征集、研究和发掘利用工作分享了心得。来自地方侨联和地方文博不同工作领域的学员均表示今后要加强合作,共同开发,用好红色革命资源,讲好华侨爱国故事。三是从课程设计来看,《20世纪初赴欧留学潮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中国共产党与华侨华人百年关系发展演变》《华侨、留学生在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贡献》《打造重要窗口的“侨务视窗”》《青田华侨与百年党史》《瑞安华侨历史博物馆建设的几点思考》六门课程的安排,体现了历史与现实结合、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培训目的,揭示了鲜为人知的侨史与党史的最早交集,启发了对于党史与侨史交集部分有待进一步挖掘的文物史料空白和研究提升空间的思考。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从低谷走向高峰,最终扭转了中国的乾坤。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必将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必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文化建设高度重视,从战略和全局上做了规划和设计。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提出了建成文化强国的具体时间表——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对此,全会还提出了今后五年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并且部署了三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一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二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三是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这三个任务,对于文博行业来说,是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是新征程设定的明确目标。对于涉侨文博人来说,这三个任务同样是必须参与其中、义不容辞的职责所在,也是摆在面前需要及时把握、积极应对的又一个新机遇和新挑战。
涉侨文博事业对于中华文化在海内外传承、传播有着特殊意义,是文化强国建设过程中可以有所作为的独特力量。涉侨文博事业在新时代的新征程上,将继续坚持为国家服务、为侨服务、为社会公众服务,突出华侨“爱国、爱乡、爱家人”的重要特点,彰显“中国人、中国文化、中国人的精神、中国心”,以更新的视角和更高的高度展现出华侨华人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以及改革开放各个时期,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作出的贡献和发挥的独特作用。涉侨文博人凝心聚力,开拓创新,在放眼涉侨事业和侨联工作的全局和长远发展的同时,要脚踏实地夯实和推进涉侨博物馆各项常规业务工作,不断满足海内外侨界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更加主动地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大局,更好地发挥涉侨文博事业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服务文化强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的独特作用。
(作者系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研究与交流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