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华侨博物馆
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征文比赛系列征文之二十四
2021年07月22日15:55  

医者大爱,民族脊梁

安然

2021年5月22日,一个应该被共和国铭记的日子。因为在这一天,共和国痛失了两位院士,一位是享年91岁的“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有“杂交水稻”之父之称的袁隆平先生,另一位则是享年99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侨界十杰,有“中国肝胆外科之父”美誉的吴孟超先生。

提起袁隆平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因为他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掌握到自己手上。“民以食为天”,袁隆平的一生是伟大的,他研究的杂交水稻,使水稻产量大幅度提高,挽救了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许多人的生命。同样,以“救死扶伤,人命关天”为己任的吴孟超同志的一生也是波澜壮阔的。在长达99年的人生旅途中,他坚持医学研究和临床治疗,在75年的持刀工作中,挽救了1.6万名患者。即使到了耄耋之年,他仍心怀对生命的敬畏,站在手术台前尽己所能挽救生命,实现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当我们抬头仰望星空时,星空中有一颗以他名字命名的闪闪发光的小行星正在凝视着我们。

一、受到侨校培养,从小立志报国

1922年夏天,吴孟超出生在福建闽清的一个小山村里。由于家境贫寒,父亲不得不背井离乡远赴南洋讨生活。之后,五岁的吴孟超和弟弟跟随母亲来到马来西亚投奔父亲。从七、八岁开始,吴孟超就跟着父母到橡胶园割胶、卖米粉、做苦力。作为家中的长子,父母对吴孟超寄予厚望。1931年,9岁的吴孟超终于有机会上学,在当地的侨校——光华学校以半工半读的方式开始了启蒙教育。光华学校是由当地爱国华侨出资建立的,所以在学校内传授的都是爱国主义教育。吴老曾在一次专访中提到:“我去马来西亚的时候,我们那个地方(华侨社会)是陈嘉庚领导的,陈嘉庚要求很高,要求热爱共产党,信任共产党,所以基本上我们脑子里的意识是要爱共产党。”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和英勇作战的事迹,成为马来西亚华侨们的热议话题。按照当地习俗,初中毕业,校方和家长是要出资让毕业生聚餐一次的。当钱收齐之后,身为班长的吴孟超建议,把聚餐的钱捐给祖国正在浴血抗战的前方将士。该建议立刻得到全班同学的拥护。于是一份以“北婆罗洲萨拉瓦国第二省诗巫光华初级中学39届全体毕业生”名义的抗日捐款,通过陈嘉庚先生的传递,被送往了抗日根据地延安。令大家没想到的是,在毕业典礼时,学校竟然收到了来自八路军总部以毛泽东、朱德的名义发来的感谢电。校长和老师激动万分,立即把电文抄成大字报贴在公告栏上,这件事引起了全校的轰动。那封感谢电就像烙印一样,深深地刻在了吴孟超心里,也成为他一生难忘的红色记忆。

受到此次事件的鼓舞及陈嘉庚先生鼓励回国抗日的动员,1940年,18岁的吴孟超和6名同学一起踏上回国的道路。他们一路车船颠簸,从马来西亚诗巫登船,途径吉隆坡、新加坡、西贡,最终由昆明入境。在越南西贡海关登岸时,发生了一件让他一生都感到耻辱的事:当时验关的法国殖民主义者要求他们在入关的护照上摁手印,而同时过关的欧美旅客都是签字。吴孟超就跟那个验关的说:“我们会英文,可以用英文签字,为什么不让我们签字却要摁手印?”可恶的法国人对吴孟超吼道:“黄种人签什么字?你们是东亚病夫!”他当时虽然气极了,但也只能屈辱地摁了手印过关。到达云南后,由于战争封锁,一时到不了延安,只好在昆明继续求学读书。1943年吴孟超考取同济大学医学院,从此走上医学道路。

吴孟超曾回忆说:”我仍记得1949年上海解放时的情景。那天,天刚蒙蒙亮,打开宿舍临街的窗户,发现马路边躺着一排排和衣而睡的解放军战士,沿街店铺的门静静关着,没有半点嘈杂和喧闹。我被眼前这支纪律严明的军队深深震撼了,更加坚定了我的信念:我一定要加入这支队伍,跟党走。” 吴孟超沉浸在无尽的感慨之中。从回到祖国的那一天起,从目睹解放上海的大军露宿街头的那一刻起,他已为自己的忠诚、自己的挚爱找到了扎根一生的土壤。心中一团火,守着誓言,从未熄灭。

二、坚定理想信念,事业勇攀高峰

1956年,吴孟超的夙愿终于实现。这年三月,他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5月如愿参军入伍,投身到军医大学的革命实践中。从此,不论身处什么样的环境、遇到什么样的挫折、收到什么样的委屈,他对党的信仰没有丝毫动摇,为党工作的忠心始终不变,并且始终充满斗志。

1958年春天,吴孟超在担任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外科的住院医生期间,成为了我国外科之父裘法祖教授的得意门生。一天,裘教授语重心长地告诉他:“孟超,我国肝脏外科是个空白,如果你真想有所作为,可以朝这个方向努力。”  当晚,吴孟超就一头扎进图书馆,找到了一本由美国人编写的《肝脏外科入门》,并和同事一起将这本20多万字的书翻译了出来,这也是世界上第一部中文版的肝脏外科译著。吴孟超迈出了从事肝胆外科的第一步。从此,一发而不可收。自1958年春天起,吴孟超还与张晓华、胡宏楷一起成立“三人科研攻关小组”,在制作了200多个肝脏标本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论证研究,独创性地提出了对国人肝脏解剖的新见解,提出了以“五叶四段”为特色的肝脏外科解剖理论,为肝脏外科的开展奠定了重要的解剖学基础,建立了全新的人体肝脏解剖理论

20世纪60年代初期,他首创“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的肝切除手术方法,大大提高了肝脏外科的手术安全性和成功率,被国际肝脏外科界广泛学习借鉴。

1963年,吴孟超成功完成中国首例也是世界上第一例中肝叶切除手术。中肝叶部位关键,结构复杂,集中了进出肝脏的重要血管组织,被视为肝脏手术中的“禁区”。在当时所有肝脏手术中,中肝叶切除手术难度最大,危险性也最高,也是国际上肝脏外科面临的重大难题。这项手术的成功标志着肝脏外科史上的重大突破。

1975年,通过整整12个小时手术,吴孟超切除了迄今世界上最大的肝海绵状血管瘤,重达36斤。肝海绵状血管瘤往往被视为“捅不得的马蜂窝”,巨大的瘤子撑满了患者的腹腔,如果没有成功的手术,血管瘤一旦破裂就可能导致病人死亡。 

吴孟超说,“救治病人如果怕担风险,那么病人只能在医生的摇头与沉默中抱憾离开人世。敢于承担风险和责任是衡量一个医生是否具备医生资格的基本标准,医生只有敢于承担风险,才能在救助病人时不瞻前顾后、顾虑重重。如果一个医生在风险面前过多考虑自己的名利得失,那无数的病人也就可能在医生的犹豫和叹息中抱憾离开人世。医生要用自己的责任心,把病人一个一个背过河。”

三、保持清正廉洁,树立高尚医德

吴孟超有句话,“医院和医生要从自己做起,千万不能把医院开成药店,把病人当摇钱树,我们是军队的医院,必须带个好头。”在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在确保诊疗效果的前提下,尽量用便宜的药,尽量减少重复检查。医院财务上算过一笔账,这样做,一年就能给病人节省7000多万元。这是吴孟超定下的规矩。

直至退休,吴孟超做手术还沿用手工缝合的传统做法。他说,器械缝合固然很好,也省事,但“咔嚓”一声,1000多元就花掉了,这可是一个农村孩子读书一年的费用啊!用手工缝合,医生是辛苦一些,但病人一分钱也不用花。

无论何时,他都坚持着自己的原则:日常吃穿,只要填饱肚子就行,只要有军装穿就行。因公出差,他总是“老规矩,经济舱”,还风趣地说:“我这么小的个子,坐头等舱那么宽的座位,不觉得浪费吗?”组织给予的荣誉,他藏在书柜里;群众送来的锦旗,他挂在医院走廊上;获得的奖金,他分文不留地捐出。

一位姓徐的外地老人患肝癌已到晚期,因多方求治耗资巨大,家中已一贫如洗。吴孟超得知后,将他“请”进病房,为他施行手术。术后,吴孟超经常来到床前,一边观察病情,一边给他喂食,病人一边咽食,一边感动流泪。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人们钦佩他精湛的医术,更崇敬他的医德。因此,世界各地慕名而来求医的病人逐年增多,在东南亚华人聚居地,人们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看肝病,到中国找吴孟超。”

为了感谢他的救命之恩,许多病人常常送来各种礼物乃至成百上千的红包,不少华侨还送来外币、金戒指等,有的甚至跪在地上求他“笑纳”,均被他婉言谢绝。他说:“救死扶伤是医生的职责,收了,就玷污了医生的神圣称号。”他始终坚持自己廉洁的操守。

吴孟超的亲属多在海外,生活皆富裕。只有他一家在国内,虽然名气最大,但收入却最少。他的一位弟弟曾劝他说:“以你的医术,出国到东南亚,很快便是百万富翁”。吴孟超答道:“我在旧社会穷得连学费都交不起,能有今天,完全是党和国家以及军队几十年培养的结果。我不追求物质上的财富,只求精神上的富足,我有责任和义务为肝病患者解除病苦,使他们获得健康。我的事业在中国。”的确,吴孟超作为一个归国华侨,他对祖国一往情深,对海外华侨的爱国心、报国情有更深切的感受。他常说:“我为他们排除痛苦,他们的心就向着祖国。”

四、信仰铸进灵魂,忠诚党和人民

作为党员,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员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员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定力源于信仰,信仰铸就忠诚。

爱党,就要以一个共产党员的名义为民造福,2019年在一次采访中,吴老曾说:“我曾问自己,如果不是选择跟党走,如果不是战斗生活在军队这个大家庭,我又会是一种怎样的人生呢?我可能会有技术、有金钱、有地位,但无法体会到为人民服务的含义有多深,共产党员的分量有多重,解放军的形象有多崇高。一个人找到和建立正确的信仰不容易,用实际行动捍卫信仰,更是一辈子的事。虽然退休了,但只要组织需要,只要病人需要,我随时可以进入战位,投入战斗!我觉得我身体还可以,所以我有信心,也有决心。我是党的人,有63年党龄,我也是部队的人,也有63年军龄。党和部队培养我这么多年,其它的不敢说,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号令意识早就融进我的生命里了。所以说,无论进退,不管去留,坚决听党的号令,坚决听部队的命令。在医生的岗位上,我感悟了生命的可贵、责任的崇高、人生的意义。看来我这一辈子是放不下手术刀了,如果有一天我真倒下了,就让我倒在手术室里,那将是我最大的幸福。”他说,“回想我走过的路,我非常庆幸自己当年的四个选择:选择回国,我的理想有了深厚的土壤;选择从医,我的追求有了奋斗的平台;选择跟党走,我的人生有了崇高的信仰;选择参军,我的成长有了一所伟大的学校。如果说有什么成功秘诀的话,我这几条路走对了,就是秘诀。我这一辈子宣过两次誓,一次是入党,一次是从医。肝癌是我今生最大的敌人,而手术室就是我一辈子的战场。为了当年的誓言,我要一直战斗下去。”

斯人已逝,精神长存。中国拥有吴孟超这样的大师,无疑是这个时代的幸运。人们真正需要的是这股精神的延续。回溯我们国家及我们党艰苦卓绝的奋斗史、波澜壮阔的革命史、可歌可泣的光荣史,会发现一代代的坚守者、奉献者和牺牲者撑起了我们民族的脊梁,也激励引领着无数后辈紧随他们的步伐砥砺前行。国士如灯,必将照亮我们奋斗的前程!

(作者系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办公室助理馆员)

(责编:王燕华、刘婷婷)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