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华侨博物馆
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征文比赛系列征文之二十二
2021年07月22日15:49  

一件特殊的美国衣箱

闫媛媛

这件看起来有年头并让人赞叹设计制作精美的衣箱,来自于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的馆藏。100年前,它跟随主人漂洋过海来到中国,2011年,其家人把精心保管了近40年的珍贵物品捐赠给了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这件经历了近一个世纪风风雨雨的衣箱,记录了革命家、教育家和语言文字改革家韦悫先生追随革命、追随中国共产党的传奇一生。

美国归侨韦悫、梅美恩归国使用的美国衣箱,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馆藏。

韦悫先生是广东省珠海市翠微村人,1896年9月15日出生。祖父韦植生是雇农,去上海当过工人。父亲韦樵荪,是中医。韦悫6岁进私塾读书,9岁入学广州南武学堂附设两等小学,继而入中学。他不仅读书用功,成绩优秀,而且积极参加校内进步活动。年仅 13 岁就加入了中国同盟会,并在全校学生中第一个剪掉了象征封建统治的辫子。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广州的革命党人深受鼓舞,年仅15 岁的韦悫因参与策划爆炸刺杀清廷官员而遭通缉追捕。1912年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刚成立,孙中山通过广东都督胡汉民拟定派遣韦悫等三名青年赴英国留学,但因“二次革命”发起,韦悫积极参加讨袁斗争而未能成行。

1914年2月7日,韦悫乘轮船远赴英国,于3月28日抵达伦敦,开始了勤工俭学生涯。1915年2月,韦悫取得格拉斯哥大学入学资格,选学机械工程,但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对德宣战,战云密布,伦敦不适宜读书,3月,韦悫决定转往美国留学,夏季进入俄亥俄州奥柏林学院,继续选修该专业美国学生所学的全部课程。韦悫出国抱着“实业救国”的思想,但国外的经历使他思想有所改变,他认为要想改变人们的旧观念,掌握社会科学知识更为迫切,遂改选哲学为主科、政治学为副科。韦悫于1918年6月获得该学院文学学士学位,继入芝加哥大学研究院学习政治和哲学,1919年获得中国政府的公费补助,后又获得芝加哥大学哲学院哲学博士学位。

2011年8月23日芝加哥大学开具的“韦悫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证书”(补发韦悫1920年的PHD证书),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馆藏。

在留美期间,韦悫是中国留学生中的活跃分子,他积极参与留学生的各种联谊活动和社会活动,是留学生中文季刊和英文月刊的编辑,并被选为留美学生会中部分会会长,芝加哥中国留美学生会会长。在这期间,他认识了旅美华侨梅宗周的女儿梅美恩,两人相爱并于1920年6月在芝加哥结婚。

韦悫和梅美恩婚礼翻拍照,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馆藏。(梅宗周1848年生于广东台山端芬镇西头村委会填塘村。1887年携第二任夫人王英与弟弟梅宗凯、梅宗瑀旅居美国三藩市,1890年迁居芝加哥,成为芝加哥第一位有记录的中国移民。三兄弟开办了三间 “协隆”日用综合商店和琼采楼中餐酒楼,形成了芝加哥中国城的雏形,为1912年芝加哥中国城的正式命名奠定了基础。梅周宗致力于实业和慈善,对社区贡献卓著,被当地称为“中国城之王”。梅美恩是其二女儿。)

 

1921年1月,韦悫结束在欧美七年的留学生涯,偕夫人从加拿大温哥华乘轮船回到祖国。2月任广州岭南大学和广州高等师范大学教授。5月,任孙中山秘书。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韦悫在蔡元培的推荐下,先后出任上海市教育局长、中央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南京中央实验小学校长、上海青年会中学校长等教育职务,对当时江浙一带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抗日战争爆发后,韦悫积极参加抗日救国的各种活动,还因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地下斗争,被国民党人士诬陷为“隐蔽的共匪”,并企图绑架他。无奈之下,在新四军军长陈毅、副军长张云逸的帮助下离开上海,进入苏北和皖东北抗日民主根据地,任江淮大学校长,为我党统战史和我国教育史留下了光辉的一页。1948年夏,中共华东局决定在潍县组建成立华东大学,韦悫受命成为第一任校长。

韦悫任新四军江淮大学校长期间与儿子韦建业在苏皖边区合影,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馆藏。(江淮大学是新四军于抗日期间根据革命形势需要而创办的一所大学,校名由陈毅命名,先后招生两期,学生120余人。为培养新型的优秀人才,韦悫提出了以“劳动、学习为人民谋福利”为校训,在物色教员、筹建校舍、设置课程、思想教育等方面做了许多有效工作。)

1950年6月14日毛泽东主席与美国归侨韦悫先生于全国政协第一届第二次会议期间在中南海怀仁堂交谈照,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馆藏。

新中国成立后韦悫曾任上海市副市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中国文字及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等要职。韦悫先生是个出色的学者,致力于教育和文字改革事业,发表过《共同纲领的教育政策》、《略谈新民主主义教育》等文章,论述新民主主义教育的内容、方法、实施和政策,以及教育与经济基础的关系及教育的阶级性。陆续撰写了《全面发展的教育》、《巩固和发展新中国的初等教育和师范教育》(1951年)、《加强学习,改进教学,为培养建设人才,提高人民文化水平而奋斗》(1953)、《新中国普及义务教育的前景》(1956)、《在儿童教育中贯彻实现毛主席的教育方针》等有关教育的文章五、六十篇。在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汉语拼音方案以及扫盲活动等方面有卓越的成就。

廖承志、庄希泉等在北京华侨饭店为韦悫离京赴泉州华侨大学述职送行合影,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馆藏。

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国国际地位空前提高,回国参加建设和求学者日益增多。1960年,为了解决归国华侨青年的教育问题,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在福建泉州创办专门的华侨大学。近七旬的韦悫曾经担任华侨大学代校长。主持该校校务。韦悫以古稀之年,殚精竭虑,使华侨大学在其任职期间获得了跨越式发展。1976年冬,韦悫因病去世,享年八十岁。

(作者系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展出服务部馆员)

参考文献:

1. 《著名革命家、教育家、语言文字改革家韦悫》,新四军江淮大学纪念文集,2011,戴学稷、徐如

2.《韦悫部分著作言论目录》,新四军江淮大学纪念文集,2011

3. 《芝加哥华人: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的跨国移民与商业活动》,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3,令狐萍

(责编:王燕华、刘婷婷)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