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建党百年专题>>百年侨心
“全国侨界十杰”吴天一获颁“七一勋章”
2021年07月12日13:10  来源:中国侨联

6月29日上午,“七一勋章”颁授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为“七一勋章”获得者颁授勋章。在荣获勋章的29名同志中,有侨界老党员、“中国侨界杰出人物”提名奖获得者瞿独伊,中国侨联第六届委员会委员、“全国侨界十杰”吴天一,美国归侨、两院院士陆元九,归国著名胸外科专家辛育龄。今天,我们一起来讲述吴天一的故事。

 

吴天一,男,塔吉克族,1934年11月生,1982年5月入党,新疆伊犁人,青海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原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高原医学事业的开拓者,投身高原医学研究50余年,提出高原病防治救治国际标准,开创“藏族适应生理学”研究,诊疗救治藏族群众上万名。青藏铁路建设期间,主持制定一系列高原病防治措施和急救方案,创造了铁路建设工人无一例因高原病致死的奇迹,被称为“生命的保护神”。80多岁高龄仍带着心脏起搏器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原开展科研工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视频来源:中国侨联官方抖音号

 

“生命的保护神”

吴天一出生在新疆伊犁一个塔吉克族知识分子家庭,后考入中国医科大学。1958年,他与妻子响应祖国支边号召来到青海。

初到青海,他便目睹许多人因不适应高原环境而出现缺氧、乏力、头痛欲裂等高原反应,有的患上了严重的疾病,甚至献出生命。而当时我国对高原医学的研究几近空白。

一位在祁连山铜矿工作的四川转业军人的话,让吴天一终生难忘:“我在朝鲜打美帝国主义,美帝国主义的飞机大炮都没把我打死,我到了这鬼地方,这样的鬼病把我就弄死了。”

吴天一下定决心实地采集数据,了解人类在高海拔地区的适应性、探索高原病的成因,寻找应对方法。

就这样,他骑上马背,开始了数十年如一日的高原科考路。他走遍了青海、西藏、甘肃、四川、新疆西部的大部分高海拔地区,诊治过上万名牧民群众,被藏族牧民亲切地称为“马背上的好曼巴(好医生)”。他整理了大量的临床资料,为我国高原医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1年,东起格尔木西至拉萨的青藏铁路二期工程开工,沿线85%的地方海拔在4000米以上,人吸进的氧气,只有在海平面地区吸氧量的一半,高原病防治难度非常大。

负责高原病防治工作的吴天一将多年研究成果用于拯治建设者中的病患,创造了14万筑路大军无一例因高原病致死的奇迹,被称为“生命的保护神”。

2010年4月,青海玉树发生强烈地震,4000米的高海拔环境让从平原地区赶来的救护队员高原反应严重。

当时70多岁的吴天一立即请战,带着医疗队一面抢救地震伤员,一面救治平原来的救护队员,同时还要传授高原病防护知识,一连几天几乎不眠不休。“黄金救援时间只有48小时,必须争分夺秒。”吴天一回忆说。

 

“国际讲台上应该有中国学者的身影”

谈到最自豪的事情,吴天一说道:“今后国际讲台上由外国人一统天下来讲什么喜马拉雅、青藏高原人怎么适应的时代要结束了,应该有中国学者来登上这样的舞台。”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1965年,他首次提出“成人高原性心脏病”的论点;1979年,他又率先提出“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论点;他首次证实了我国青藏高原存在慢性高原病的可能,推翻了国际高原病权威人士认为的“青藏高原居民不存在慢性高原病”的观点;他提出的慢性高原病量化诊断“青海标准”,成为首个以我国地名命名的国际诊断标准,奠定了中国高原医学的世界地位……

1990年,他组织了中日联合阿尼玛卿山医学学术考察队。在海拔5000米进行高山生理实验10天后,再往上走时,日本队员退缩了,而吴天一坚持率领中方团队继续向高海拔冲击,获得了更为全面的数据。

此次考察结果——《人在特高海拔的生理研究》论文在国际高原医学界引起轰动,从此在国际舞台上,中国有关青藏高原高原病的防治,终于有了话语权,吴天一也被国际高山医学协会授予了“高原医学特殊贡献奖”。

他说,每当自己站在国际会议论坛上,代表国家发表关于高原医学研究成果的演讲时,都感到非常骄傲。

对于中国高原医学前景,吴天一充满了自信。他说:“虽然美国、日本等国家的高原医学领先我们很多,但是我们有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我们的研究条件得天独厚,只要对高原充满爱,对人民充满爱,我们的高原医学研究就一定能够走在世界前列。”

 

“我设计的,肯定我进。”

高原医学研究的实验室不仅在室内,更在风云多变、险象环生的万仞高山之中。不仅要克服头痛、胸闷、失眠、腹泻和呕吐等自身的高原反应,还要直面高寒地带,住帐篷、吃冰馍、吞雪水,甚至闯入“生命禁区”……吴天一和队友们成了“钻死神空子”的人。

在常年的野外工作中,他曾多次遭遇车祸,身体14处骨折。最严重的一次,他左边四根肋骨、肩胛骨、两条腿都断了,髌骨也断了。由于股骨断裂,他身上还带着钢板,每次过安检都会响,常常得跟安检人员解释。

上世纪90年代,吴天一设计的大型高低压综合氧舱建成。舱体上升可至海拔1.2万米,下降可至水下30米,对高原医学研究至关重要。但人体实验有风险,第一次由谁进舱?“我设计的,肯定我进。”吴天一毫不含糊。

实验时,由于缺乏经验,操作失误,吴天一的鼓膜“嘣”的一声被击穿了!即使如此,长好了,再实验,又穿了,又长好了,前后四次,致使他的听力受损严重。

他的双眼也早早患上了白内障,但他依然坚守在高原医学研究阵地上。

 

“青藏高原是我的根”

吴天一还在上学的时候,父母便想带他到国外去,他珍惜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留了下来,自此和家人失去了联系。

上世纪80年代,吴天一发表的关于“藏族高原适应性”的文章,让失散多年、早已定居美国的父母和兄弟姐妹辗转找到了他。

父母动员他去美国定居,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多次表示愿聘请他前往工作。吴天一仔细思考后,决定留在青藏高原。在给父母的信中,他写道:“高原医学只能诞生在青藏高原,儿子离不开正在研究的科研,中国有自己事业的根!”

2004年,时任青海省侨联主席的吴天一出席“新华爱心小学”落成典礼

他常说:“我是祖国的孩子、是青海的孩子”,“我的生命就在高原”,“青藏高原是我科学事业的根。”他深深眷恋着青藏高原,“每当我从高山雪岭获取大量珍贵的高原科研资料,就好像找到永不枯竭的三江源之水”。

1981年,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曾感慨道:“我的成长和成功,都是国家给予我的,是党和人民给予我的。”

吴天一曾任中国侨联第六届委员会委员,青海省侨联主席、名誉主席。2004年,作为侨界杰出人物代表,他和钟南山、汤仙虎等人一同,荣获由中国侨联、国务院侨务办公室联合授予的“全国侨界十杰”称号。

吴天一(左四)荣获“全国侨界十杰”称号

如今,年过八旬的吴天一仍戴着心脏起搏器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原开展科研工作。他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能和他一样扎根雪域高原,给这里的人民带来幸福、安康。

(责编:王燕华、黄瑾)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