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华侨华人研究>>侨史刊物
【史海探源】民国时期国内涉侨报刊分类述评
2021年07月08日09:47  来源:中国侨联

涉侨报刊是指刊载有关华侨的新闻报道、评论研究以及其他内容的报刊,包括面向海外华侨发行的报刊。民国时期国内官方与民间出现了大量涉侨报刊,承载着华侨的移民史、创业史与贡献史,推动社会各界对海外侨情的认识、关注与研究,为后世保存了丰富的研究素材与珍贵的史料参考。通过对该时期涉侨报刊的出版、编辑与发行等信息源的考证辨析,民国时期(少量涉及晚清)国内出版的涉侨报刊可大致划分为政府部门涉侨报刊、涉侨组织与社团报刊、侨校报刊、侨刊乡讯以及设有涉侨栏目的重要报刊五种类型。

其中,民国国内政府部门涉侨报刊现存于上海、南京、北京、广州、厦门等地档案馆,少部分散见于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涉侨组织与社团报刊、侨校报刊、侨刊乡讯散见于侨乡各地图书馆、档案馆。近年来,“民国时期期刊全文数据库(1911~1949)”“大成老旧刊全文数据库” “中国历史文献总库·近代报纸数据库”等数据库相继出现,为相关研究提供新的资源利用途径。

一、政府部门涉侨报刊

民国时期的各级政府涉侨部门或执政党涉侨机构主办有各类涉侨报刊,目的是为侨务、党务或对外工作提供参考,既面向侨务工作者,也面向国内归侨侨眷、海外华侨、专家学者以及社会各界。该类刊物以刊载新闻评论、政策法规为主,辅以史地类、文学类短文,部分刊物也有不少较有深度的历史政治类文章。内容大多涉及海外华侨现状与当时国内外重大涉侨事件,部分以海外华侨为主要读者的刊物则更多地报道国内及侨乡的一些时政新闻。

从刊物出版的机构来源来看,可细分为中央外交与侨务部门报刊、国民党中央海外部报刊以及地方政府涉侨部门报刊三类。民国政府外交部出版的《外交公报》《外交部公报》《外部周刊》《外交部通讯》《外交部参考数据》等。国民党中央海外部先后编印了《海外月刊》《华侨半月刊》《华侨先锋》《华侨评论》等系列刊物。民国时期东南沿海一带侨乡的地方政府,如广东、福建、广西、浙江等地政府中的侨务、外事、海关和商务等部门与华侨发生诸多联系,特别是福建与广东两大侨务大省设立不少涉侨部门,出版《福州侨务公报》《粤侨导报》等地方政府涉侨部门报刊。

二、涉侨组织与社团报刊

涉侨组织与社团是指国内与华侨有联系的各类组织、归侨社会团体等,为了成员交流与对外宣传沟通的需要创办有各类报刊。中国最早的全国性归侨社团组织“南洋华侨联合会”陆续出版《华侨杂志》《华侨旬刊》《华联旬刊》等多种会刊。福建、广东、海南等地侨乡归侨组织与社团亦有相关报刊。许多刊物在海外各地广设代售点,委派海外各地特约通讯人采写稿件。为诱使华侨协助日伪政府,阻止华侨对祖国抗战的支持,日伪控制的各类涉侨组织创办有反动侨报侨刊,如1939年日伪组织的“北京华侨协会”创办的《侨声》、1940年南京汪伪政权出版的《侨务季刊》、1941年厦门海外华侨公会出版的《华侨月刊》等 。

三、涉侨学校报刊

涉侨学校既包括官方创办的专门招收海外侨生回国就读的学校,如暨南大学,也包括华侨回国创办或获得华侨资助的学校,此类学校一般也招收部分侨生,如厦门大学。涉侨学校报刊是指此类学校所创办的与华侨相关的报刊,报刊的主办者多是侨校及其下属机构或侨生社团等,报刊主要面向侨生或本校师生,部分面向侨务工作者甚至是社会各界。从报刊的办报主体、宗旨与内容来看,主要分为综合性校报校刊、侨生社团报刊和华侨研究类报刊等三类。

涉侨学校的综合性校报、校刊、年报、年刊等报刊除了刊登本校事务以外,还包含有不少涉侨信息。如《暨南校刊》《侨二师校刊》《南侨校刊》等。涉侨学校的侨生社团也创办有不少报刊。以暨南大学为例,该校在福建建阳期间(1941-1946)先后成立数十个学生社团,其中较有影响的是《时与空》《南风》《改造》等。以侨生为主的社团组织刊发了一批时政、文艺类文章,既有国内方面的内容,也有涉及侨生生活学习、海外华人社会的内容,各有侧重。

民国时期国内多所院校开始进行华侨专题研究,出版相关研究性报刊,暨南大学在这一方面尤显突出。1927年,国立暨南大学成立南洋文化教育事业部,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期间出版《南洋研究》《南洋情报》《中南情报》《海外侨讯》《华侨情报》《中南周报》等10余种报刊,其中1928年创刊的《南洋研究》持续最久、影响最为广泛。国立海疆学校于1946年创办《海疆学报》与《中南研究》两种学术刊物。湖南衡阳人何海鸣于1921年4月1日创办《侨务旬刊》,因其刊布的学术论著数量较为丰富,影响较大。

四、侨刊乡讯

侨刊乡讯是指为了满足海外华侨华人了解乡情、思念乡亲的感情需要,由侨乡民间编印并向海内外发行或赠送的报刊。侨刊乡讯被赞誉为“集体家书”,不仅具有服务侨胞、沟通中外的信息传播功能,而且增强了海外侨胞与祖国和侨乡之间的联系。由于侨刊乡讯中记载有大量的侨乡信息,它也为侨乡历史文化研究留存了丰富的史地资料。1908年创办的《香山旬报》与1909年创办的《新宁杂志》是两份较早的侨刊乡讯。

侨刊乡讯具有地缘、血缘、亲缘的优势,深受海外乡亲的欢迎。民国时期的侨刊乡讯主办方多为青年会、校友会、宗亲会等社团组织,社址通常设在华侨捐资兴办的学校、图书馆、祠堂内。广东是民国时期出版发行侨刊乡讯数量最多的省份,而江门地区则是广东侨刊乡讯最为集中的地区。

五、其他报刊中的涉侨栏目与涉侨内容

民国时期一些规模较大的时政类和综合性报刊,常开辟有涉侨栏目,发表有关华侨的政策、新闻、时评、经济、文艺、研究等信息。时政类报刊设有的涉侨栏目主要有《中央时事周报》“侨讯”、《政治成绩统计》“侨务”、《时事月报》“一月来之侨务”“一月来之侨情”“侨情”“侨情零讯”、《中央周刊》“海外代表话侨情”等。民国时期出版发行的有一定影响力的综合性报刊中也包含大量涉侨内容,《申报》和《东方杂志》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两种报刊。《大公报》《民国日报》《万国公报》《中西教会报》《时务报》等也时常刊载有关华侨的报道与研究。

广东、福建等地的侨乡的地方综合性报刊也专门开辟专栏报道海外侨情,如广东汕头的《岭东日报》《南声报》等。中国香港革命组织、侨商组织出版一些涉侨报刊,如《华商月刊》《抗战华侨》《现代华侨》等。

余 论

民国时期国内政府部门涉侨报刊、涉侨组织与社团报刊、侨校报刊、侨刊乡讯以及设有涉侨栏目的其他报刊等五大类型报刊具有较高的史料保存与学术研究价值:其一,政府部门涉侨报刊发布的涉侨政策法规、重要人物的评论以及重大事件的评述代表官方立场,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其二,涉侨组织与社团报刊、侨校报刊、侨刊乡讯作为涉侨民间文献,数量丰富、类型多样,且富含正史中鲜有的记述,特别是对一些机构、人物、事件的详细记载以及照片、题字等资料尤显珍稀,是对官方文献的一项重要补充。其三,设有涉侨栏目的大报大刊可为相关研究提供多种渠道的信息来源,所刊内容可能有所不同,但为相关史实的互证与辨析提供更多的证据与支撑。

当前,仅限于对少数报刊涉侨史料进行研究与出版,且多为影印辑录形式,全面深入地研究成果尚不多见。此外,由于民国时期报刊纸张脆化现象严重,且多散落于民间,保存条件堪忧。为此,期盼各界予以充分重视,广泛开展联系与合作,全面系统地加以收集整理与开发研究。

(沈毅秦,女,暨南大学图书馆·世界华侨华人文献馆助理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华文传媒文献整理与研究。王华,男,暨南大学图书馆·世界华侨华人文献馆主任,研究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华侨华人文献整理与研究。本文摘编自《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21年第2期。)

(责编:王燕华、刘婷婷)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