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华侨华人研究>>侨史刊物
【分析探讨】关系网络视角下中国侨务公共外交评析
2021年07月08日09:21  来源:中国侨联

新世纪以来,海外华侨华人参与的“政府论坛”是中国侨务公共外交的重要内容和重点渠道,建立制度化、规范化和组织化的政府论坛是重视“关系网络”的新公共外交举措,即通过连接个人或群体、建立行为体之间的交流结构,促进信息与观点的流通。本文以“政府论坛”为对象,以“关系网络”为视角评析中国侨务公共外交的特点、效果和局限,旨在呈现华侨华人作为公共外交行为体本身,以及作为国家的合作伙伴参与公共外交的潜力。

一、“关系网络”、跨国移民与侨务公共外交

随着全球化与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公共外交在经历从“旧”到“新”的范式转变。与传统的侧重“信息传播”的中短期公共外交相比,新公共外交更重视长期关系的构建与管理,即在信息流通方面搭建行为体之间的“关系网络”,开展互动交流。“关系网络”是由多个节点及其相互连线构成的集合,按照信息流向,可分为“链条型”、“中心型”和“交错型”网络。不同的网络类型具有不同的作用,显示成员的在网络中的位置以及成员之间的关系属性。关系网络给公共外交提供了“制度化的社会关系”和新的交流渠道,与一国政府向受众开展直线、单向的宣传相比,这些蕴含多维多向连接的关系网络对促进信息流通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侨务公共外交是新公共外交强调“非国家行为体”和“关系构建”过程中产生的分支领域,其主体是主管侨务的权力部门,对象是跨国移民。在全球化时代,跨国移民不仅对祖籍国和住在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也成为影响国际关系和国家形象的重要因素。跨国移民如果被积极接触,就可能成为公共外交潜在的合作伙伴,发挥行为主体的作用,与跨国移民建立关系并通过他们连接住在国开展公共外交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国家采取的重要策略。

二、“政府论坛”与中国侨务公共外交:关系类型、结构特征与信息策略

政府论坛由国家权力机构发起,邀请特定对象参与,围绕某一议题以会议、培训、参访、展演等形式,是相关机构宣示政策理念、开展公开讨论、实现信息共享和凝聚共识的平台,也是推进成员间交流合作的管道。建立政府论坛即是构建关系网络的过程,通过接触华侨华人,调动华侨华人的力量实现更广泛的联结和更有效的交流。目前,华侨华人参与的政府论坛分为“基础型网络”、“长效型网络”和“组织型网络”,这些论坛主要由国务院侨办及其相关组织建立,呈现“政府中心型”的结构特征,政府不仅主导关系建构过程,还塑造议程、规则,协调利益关系。在网络的互联性上,网络成员之间以文化、商业为连接纽带,增强中国与华侨华人之间的认同与利益关系,对外则采用“借船出海”的连接路径,通过华侨华人弥合中国与外部世界的鸿沟。为增进网络成员间的互动交流,政府论坛开展多形式、宽领域的活动,内容上将经济合作、政策沟通、教育文化等有机统筹,既融入政府政策议程,也涵盖华侨华人的关切。在信息传播形态上,网络成员之间的交流既有以短期效应为导向的“独白”式宣传,也包含以受众为主导的双向“对话”与“合作”。这些论坛具有反复性、连贯性和长期性,不断增强并更新华侨华人对中国内外政策、发展道路和建设成就的认知与理解。

三、关系网络对开展侨务公共外交的效果与局限

检验关系网络对侨务公共外交的效果不仅要看政府论坛是否连接华侨华人并开展有效的信息交流,还要看华侨华人是否积极参与,发挥主体能动性,促进中国与住在国的联结与交流。关系网络由拥有各种资源的个体或群体组成,他们各自作为节点,在互动中进一步整合关系并创造新的网络。虽然中心型网络是“政府-华侨华人”之间的二元结构,但正是因为节点的协同与联动作用,该网络生成多重二元网络(“政府-华侨华人”、“华侨华人-华侨华人”),这些网络彼此衔接组成“链条型”、“交错型”的网络结构,为资源与信息的流动提供广泛渠道。在国务院侨办及其相关机构的协调下,政府论坛均实现规模扩展,给中国与华侨华人之间以及华侨华人内部建立联系、交流信息、发展合作提供了平台。地方、基层层面的侨务公共外交在内容、形式上也采用了“关系网络”模式,关系网络的反复建构、叠加形成密集、交错的交流结构,这些网络不仅传递信息,还强化信任,蕴藏着潜在的社会资本。在关系网络中,华侨华人不仅是公共外交的受众与客体,也是参与者和合作方,他们是网络中的乘数,华侨华人通过人际公关、媒体传播、文化外交等方式,建立与住在国公众甚至与主流社会的联系,在不同群体之间创造新的连接与互动,利用自己融通中外的优势沟通中外。

但是,目前的关系网络在内容、形式上重复雷同,都是“政府-华侨华人”的结构组成。政府主导关系网络的缺点是须投入大量资源维持网络的正常运转,长期关系的维持与管理对政府而言很难达到。“一个中心”的网络结构则限制了成员的主体能动性,不利于网络的生长与繁荣。在信息策略上,政府中心会强化政治动员,招致外界疑虑,阻碍成员之间发展信任度、融洽度高的强关系。由于政府与华侨华人在关系网络中的角色、地位差异,双方难以实现对称、对等的交流。此外,海外华侨华人的代际更替与身份认同变化也给关系网络带来不确定性。目前,老一代华侨华人与改革开放后的新移民还保持着相当程度的身份认同,但新生代华裔在文化上、情感上对祖籍国的认同感随自然同化而淡化,更注重自身利益的理性选择。代际更替产生的认同流变会让华裔新生代参与公共外交的主体能动性式微,侨务公共外交也因此面临更大挑战。且基于历史经验和教训,华侨华人对参与侨务公共外交的态度并非是积极参与,还有很多是保持中立、偶尔抵触、甚至消极反对,从而避免成为网络中的“织网人”。

四、结语

随着国家各项重大战略的实施,从中央领导到政府主管部门,都高度重视侨务工作的外交职能,强调“以侨为桥——沟通中国与世界”的侨务工作主线。侨务公共外交不论采取何种形式,都应立足华侨华人,更要超越华侨华人,体现服务外交的功能。关系网络给侨务公共外交提供了新的综合战略,即在公共外交实践中着眼于从结构上连接并整合现有的公共外交单位和机构,促进信息流通。

(周英,女,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软实力与公共外交、国际问题研究。本文摘编自《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21年第2期。)

(责编:王燕华、刘婷婷)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