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建党百年专题>>百年侨心
文坛的“一棵繁花树”——秦牧
广州市侨联
2021年06月09日11:01  来源:广东省侨联宣传文化中心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侨胞在祖国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未缺席。在传播马列主义建党求索途中,在烽火硝烟抗日救国战场上,在热情支持新中国建设道路时,在春风吹动改革开放浪潮里,在新时代逐梦伟大征程中,都能看到“侨”的身影。

广州作为著名侨乡都市,广大侨胞在百年征程中坚定不移地跟党走,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增进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贡献了巨大力量,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壮丽的爱国之歌。

为进一步凝聚侨心、汇集侨智、发挥侨力,广州市侨联现推出“百年侨力量”百期系列报道,呈现华侨华人与广州发展的密切联系以及华侨华人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共庆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文坛的“一棵繁花树”——秦牧。

秦牧(1919年8月-1992年10月),广东澄海人,中国著名文学大师,当代作家、杰出散文家。出生于香港,曾随父母侨居新加坡10年。1938年到广州参加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开始在广州报刊上发表作品。新中国建立后,曾任《羊城晚报》副总编辑、《作品》杂志主编、广东省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广东分会副主席、暨南大学中文系主任等职,他的散文作品风格独树一帜,被誉为“散文一绝”,在半个多世纪的文学创作中,他涉及散文、小说、诗歌、儿童文学和文学理论等诸多领域,又被人喻为“一棵繁花树”。

1919年,秦牧出生于香港。1922年,随父母迁居新加坡生活了10年,后因家境破败,回到故乡澄海。在乡间读完小学后,秦牧升入汕头市立一中,两年后转到香港就读高中。在汕头和香港读书期间,开始大量阅读社会科学书籍和文学作品,接受进步思想。抗日战争时期,他在香港华侨中学念高中三年级,遂中止学业。

1938年春,秦牧到广州参加抗日救亡宣传活动,辗转于粤桂两省,开始在广州报刊上发表作品。1941年,秦牧赴桂林的中山中学教书,并从事写作,开始涉足文坛。历任《中华论坛》、《再生》、等杂志编辑,曾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抗战胜利后,秦牧移居重庆,负责《中国工人周刊》的编辑工作。在这期间,他不仅积极投身工作、参与政治活动,也笔耕不辍,发表了不少有影响力的杂文。这一时期的秦牧也常参加枣子岚垭的文协聚会,在那里经常见到茅盾、老舍、胡风、冯雪峰等人,并在叶圣陶的帮助下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文集。以文会友,不亦乐乎,这一段宝贵的经历,激励着他在颠沛流离的生活和繁忙的工作中依然坚持写作。1949年8月,进入东江解放区,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区纵队。

1938年秦牧(前排左二)送友人去延安。

新中国成立后,秦牧定居广州,曾任中华书局广州编辑室主任。那时,他主要负责一套丛书《中华通俗文库》的编辑工作。这套书的内容涵盖童话、历史、地理、天文、物理、化学、生物、心理等诸多领域,“以趣味的笔调介绍了各种比较正确的知识”,可谓是包罗万象。

相较于图书编辑,秦牧更重要的身份是报刊编辑。早在新中国成立前,秦牧就长期在报刊工作,而新中国成立后在《羊城晚报》的工作经历,更是成就了他散文创作的高峰。秦牧在自述中说道:“报纸的工作,在我生平所干过的一切文化工作中,是最沉重的一种。但是报纸给人以严格的锻炼,我衷心感到获益不浅。”高强度的审稿工作,锻炼了他对文字的感知力,而晚报副刊的办报风格,更催发了他的创作热情。

“优秀的散文,应该言之有物,思想健康,文笔优美,富有个性,独具风格,饱含感情。我认为题材丰富和手法多样,文笔潇洒自如,才是较高的境界。”秦牧散文往往由眼前景、身边事出发,荡开思绪,一点点带出背后的知识与思考。这种“旁征博引”的写法颇得古代笔记之妙。秦牧在《花城》中书写百花争艳之奇景时,顺带介绍了各类花卉的性格、产地及生活史,更将百花与人民生活联系起来,讲述了各地的插花习俗、特色花卉,语调亲切,文笔流畅,广州“花城”美誉自此越来越传播开来。

1962年,秦牧与紫风伉俪在从化合影。

秦牧散文不仅注意知识性与趣味性,更强调“言之有物”,引发读者的深入思考,激发读者的家国情怀。在《土地》中,秦牧从对于土地的感觉谈起,讲述了春秋时期重耳逃亡的故事,由此追溯了中国历史上关于土地的风俗习惯。在《社稷坛抒情》中,秦牧更是借助社稷坛五色土的深远寓意,再次抒发了自己对“泥土”的深情:“瞧着这个社稷坛,你会想起中国的泥土,那黄河流域的黄土,四川盆地的红壤,肥沃的黑土,洁白的白垩土……你会想起文学里许许多多关于泥土的故事:有人包起一包祖国的泥土藏在身旁到国外去;有人临死遗嘱必须用祖国的泥土撒到自己胸口;有人远从异国归来,俯身亲吻了自己国门的土地。”秦牧主张独创一格,“在广泛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独特的创造”。他提倡扩大题材的范围到海阔天空和多方面发展文学的功能,包括教育、形像欣赏、审美、文娱方面,使作品高于幽默和情趣,“寓共产主义思想于闲情趣谈之中”。

1963年,秦牧加入中国共产党。20世纪6、70年代,秦牧仅结集而成的散文集就有10多部。自选集《长河浪花集》是其散文的代表作。还出版了《艺海拾贝》的姐妹篇《语休采英》。1977年10月,秦牧被借调到北京国家出版局,参加新版《鲁迅全集》注释审订工作,是定稿负责人之一。这一时期秦牧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全国文联委员、广东省文联副主席和执行主席、作协广东分会副主席、《作品》杂志主编,兼任暨南大学中文系主任,并被选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当代文学学会顾问。

半个世纪以来,秦牧孜孜不倦地在文学沃土上勤奋耕耘,他把个人的文学创作与中国社会的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发表和出版了大批散文、小说、戏剧、诗歌等作品和文学论著。他的散文作品风格独树一帜,被誉为“散文一绝”,小说、童话、戏剧、诗歌、文艺理论等都有著作,又被喻为“一棵繁花树”。他的作品题材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感人,充满了时代精神,深得海内外读者的喜爱。

(责编:王燕华、黄瑾)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