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侨胞在祖国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未缺席。在传播马列主义建党求索途中,在烽火硝烟抗日救国战场上,在热情支持新中国建设道路时,在春风吹动改革开放浪潮里,在新时代逐梦伟大征程中,都能看到“侨”的身影。
广州作为著名侨乡都市,广大侨胞在百年征程中坚定不移地跟党走,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增进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贡献了巨大力量,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壮丽的爱国之歌。
为进一步凝聚侨心、汇集侨智、发挥侨力,广州市侨联现推出“百年侨力量”百期系列报道,呈现华侨华人与广州发展的密切联系以及华侨华人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共庆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光明使者”陈耀真。
陈耀真(1899-1986),祖籍广东台山,出身于华侨家庭,是我国现代眼科学奠基人之一,著名医学教育家, 中山大学眼科医院的首任院长。1921年赴美求学,获得博士学位后留美开展眼科研究,1934年回国执教,培养眼科人才,建立教育、医疗、科研与防盲的综合眼科中心,发展中国现代眼科学。陈耀真教授致力于中国眼科史的研究,一生为防盲而奋斗,被誉为“光明使者”。
陈耀真,祖籍广东台山,1899年出生在福州。陈耀真的爷爷早年被"卖猪仔"到美国谋生,父亲陈联祥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化学专业,先后在南京的几所大学担任教授。他自小受父亲熏陶,学习刻苦,成绩优异。但17岁那年父亲病故,陈耀真被迫中途辍学,到父亲早年在香港开设的一家眼镜店打工。他一边工作一边自学,用6年时间完成了中学阶段的全部课程。1921年,22岁的陈耀真在族人的资助下,漂洋过海,考进了美国波士顿大学。
1905年,陈耀真(中间站立者)家庭照。
在美国,陈耀真继续半工半读,在餐厅洗碗赚学费,经过6年奋斗,他先后获得医学硕士和医学博士学位。1929年被世界最著名的眼科研究所—— 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威尔玛眼科研究所聘请为研究员,成为该所第一位中国籍的研究人员。在此期间,陈耀真在《美国眼科杂志》、《美国生理学报》先后发表了《结膜、脉络膜和虹膜的化学结构》、《角膜钙化并发结膜改变》等9篇论文。
1934年,陈耀真放弃美国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回到苦难深重的祖国,到齐鲁大学医学院任教,并建立了济南眼科学会,任会长。1936年又被选为全国眼科学会副会长。1937年,抗日烽火四起,母亲、朋友都劝他到香港或国外开业赚钱。但他毅然随齐鲁大学迁往四川成都,担任华西大学、齐鲁大学和中央大学的眼科教授。尽管环境恶劣,他负责的眼科学会活动还是很活跃,每月举行一次学术报告会,邀请国内外学者讲学。在他的努力下,《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在成都恢复发行,并在《华西通讯》出版了两期眼科专辑,《中华医学杂志》编写了一期眼科专辑。1947年、1948年时,还分别被英国的《眼科文献》杂志和美国的《眼科时代》、荷兰的《眼科文献》聘为编委。带领在校学生,带着两大铁箱的眼科书籍和科研资料迁往成都,在华西协和大学执教,并任附属存仁医院眼科主任。
抗日战争初期,华西大学医学院设在存仁医院的眼耳喉鼻科条件较差。陈耀真想方设法增添设备,整顿医疗秩序,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培训医务人员,使医疗水平大大提高,成为西南地区最早的眼耳鼻喉科专科医院。他十分重视防盲及治盲工作,在存仁医院开设免费门诊,为穷苦劳动者诊治眼病,到学校为青少年检查眼病。
陈耀真下乡为群众看病。
1944年,他带领年青医生,骑着小毛驴,甚至步行到四川北杂谷脑少数民族地区,调查和防治藏族同胞的眼病,并向群众宣传眼病防治知识。他认为,中国有数亿人口,如果不培养成千上万的眼科医生,就不可能解决中国的盲人问题。他向国内外人士募捐,筹集资金,积极开办眼科医师进修班,并尽可能地多招收住院医生和进修医生悉心培养。他还在中外杂志以多种文字发表了《华西盲目分析》、《线状网膜炎》等10多篇论文,翻阅大量古籍史书,研究中国眼科史。
1950年,陈耀真回到家乡,应聘到广州岭南大学医学院任教授,在新中国的阳光下开始了人生的新里程。1951年广州眼科学会成立,被选为会长。当时岭南大学医学院所属的博济医院仅有4名眼科医生,他承担了大量的日常诊疗工作,有时还亲自为病人打针、抽血;仅有的两张病床远远不够使用,他因陋就简,利用库房开设专科门诊,病床增加到70张。1952年4月后,岭南大学医学院、中山大学医学院和光华医学院三院合并为“华南医学院”,1957年更名为中山医学院,陈耀真担任眼科教研室主任。
1979年陈耀真夫妇与五代学生合影。
从1955年8月始,陈耀真开始招收培养我国第一批眼科学研究生。当时,他的研究生做课题,苦于没有文献索引指路,亦没有几本可查的文献资料,研究工作无从下手。陈耀真及时从自己的“活索引”库中搜索资料,参阅国际上的研究动态,结合我国眼病发病情况和研究能力,选择研究方向,收集文献亲自把学生引上研究之路,后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钻研,培养创造性思维,闯出科学新路。有时,为了指导学生准确精练地表达研究结果,他常用铅笔在稿纸边上密密麻麻地写满蝇头小字,不容许任何马虎和失误。这些学生后来都成为所学专业在全国学组的带头人。
陈耀真尽管留学美国多年,但他既不爱跳舞打牌,也不上电影院,整天泡在书房里。1960年,陈耀真受卫生部的委托,主编中国第一部高等医学院校教科书《眼科学》。60年代初,他继续研究中国眼科史,写出了《我国古代有关眼科预防医学思想简述》等10多篇论著。他的研究证明眼科在中国宋代医学已列为独立科目,还证明中国假眼配置术比其它国家早开展600多年。1964年他将撰写的《中国眼科史概况》,编入第二版《眼科学》教材首章。
1964年,陈耀真筹备成立了眼科研究室。1965年,在聂荣臻、陶铸的大力支持下,陈耀真主持建立了中国高校第一家眼科医院——中山医学院眼科医院,并兼任院长。从最开始的两个医生、两张病床起步,到具有210张病床,陈耀真的梦想终于实现。
1980年,陈耀真应邀出席了第39届美国威尔玛眼科年会,并在会上发言。1981年11月,他和夫人毛文书教授接受美国眼科学会的邀请,作为贵宾,出席在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召开的美国眼科学会年会,这是该会成立85周年来,第一次邀请中国眼科专家莅会。
1981年陈耀真教授、毛文书教授被选为美国眼科学会国际贵宾。
1982年美国奥比斯眼科飞机医院首访中国 陈耀真教授、毛文书教授与奥比斯眼科飞机医院创始人Paton教授合影。
1982年,耄耋之年的陈老仍奋斗在第一线,翻译了英文版《彩色眼科图谱》。1983年调回广州,他在原眼科医院和眼科研究室的基础上,又在广东实现了另一个更大的梦想,主持创办了中国第一个眼科综合机构——中山医科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下设眼科研究所、眼科医院、防盲治盲办公室。
1983年陈耀真脑溢血中风,在生命的最后三年只能卧床,连说话都很艰难。他的病房,就在眼科中心的四楼。开始只有一张床位,夫人毛文书就睡在沙发上。后来总算添置了一张床,她就住在这间病房里,白天在医院工作,晚上在病房陪伴她的老师、她的伴侣。有时吃完晚饭,毛文书会用轮椅把陈耀真推出室外走走,他们最喜欢去五楼的图书馆,看着年轻医生们在学习。看着图书馆的灯火辉煌,看着年轻人求知的眼神,陈耀真的两眼会发光,脸上显出兴奋的光彩。
陈耀真、毛文书夫妇。
1985年,为庆贺陈耀真回国执教51周年和中山医学院眼科医院建院20周年,召开了第一次在中国举行的“国际眼科大会”。来自世界22个国家、759名眼科专家和医生在广州共聚一堂,热烈交流,到会者中有国际眼科学会和多国眼科学会的领导人和众多国际知名眼科学家,还有先进医疗设备和新药物等展示。再一次标志着中国眼科学界走向世界,也迎来了世界。在这次会议上,还设立了“陈耀真眼科奖学金”,出版了《陈耀真教授论文集》。陈耀真回国51年所构筑的梦变成了现实,中国现代眼科学已融入世界眼科之林。
1986年4月,为表彰陈耀真在眼科学所作的贡献,在美国召开的国际性视觉及眼科研究会议授予他“特殊贡献奖”。陈耀真用自己一生的光阴与汗水为人类带来光明,是中国现代眼科学奠基人之一,是中国现代眼科史上的世纪伟人。